#了因詩意#第80篇
《五絕.立秋》
平水十一尤丨林旭生
秋來扇子丟,炙熱烈陽羞。
萬物始收斂,千田豐立秋。
五絕很短,秋意綿長...
#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
《古人咋過立秋?》
文丨林旭生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秋到,天涼,暑氣收斂、暑期將止,更是到了金色的收獲季節(jié)。禾火為“秋”,這秋字本來是一個收獲的美詞,但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愁,也就成了心上的一種悲緒。
一、
大歷四年,李益進(jìn)士及第,任鄭縣尉(這里的鄭縣指陜西華縣,非河南鄭州)。縣尉,這個九品芝麻官,大抵相當(dāng)于如今的縣公安局長。
很巧?。⊥沁吶娙说母哌m,也曾干過這個縣尉,不過是在宋州封丘縣,品秩還要低一級,從九品。所以干了三年齷蹉的攤派工作后,高適受不了了,書寫完《封丘作》后,宣誓裸辭尥蹶子,跑到哥舒翰的幕府從軍,并由此改變了人生軌跡。
李益沒有高適那樣的決絕能力,但挺有耐心,簡單說就是能忍氣吞聲地“熬”,但也有熬不住的時候。久久升遷無望后,李益棄官在燕趙一代邊塞漫游,靠混跡于各幕府之間來接濟(jì)生活。這段漂泊的生活,在其《立秋前一日覽鏡》中可以窺見一斑: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fēng)。
人生萬事置之度外,一無所有地置身于鏡中。蹉跎至今,唯有兩鬢白發(fā)相伴,明天就要立秋了,除收獲了仕途奔波帶來的滄桑容顏外,沒啥了。
二、
李益的賣慘,就像其詩風(fēng)一樣,感傷、悲涼有余,樂觀、激昂的慷慨之情差點(diǎn)。要說這描寫秋天的奮進(jìn)情懷,還得說是“詩豪”劉禹錫最豪,透過《秋詞》,可見其萬丈豪情在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寫秋,一反常態(tài)、另辟蹊徑,你們都說秋天寫心是犯“愁”,我偏偏以最豪的豪情來謳歌秋天的美。難能可貴的是,這首詩還是其被貶朗州后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樂觀心態(tài)。
詩豪開篇,就旗幟鮮明地否定了前人悲秋為愁的墨守陳規(guī),詩里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詩人雖處逆境之中,但這種向上而生的精神,讓其寬闊的胸襟溶解了這種不幸。
三、
都說好詩讓盛唐的名人們先入為主地寫絕了,到了宋朝后,寫詩難有質(zhì)的飛躍,靠寫詩成名太難,所以大多數(shù)文人墨客開始寫詞,但也并不絕對,比如,范成大。作為南宋文壇的“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范成大一生佳作頗多。咱們就以其《立秋二絕·三伏熏蒸四大愁》為例,可見其絕: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fēng)賀立秋。
三伏天,橫跨晚夏初秋。三十到四十天的暑期里,暑氣逼人、熱浪滔滔。在這種高溫高濕的節(jié)氣下,太陽如燒、地氣如爐、空氣如蒸,人如熱水中的魚--水煮魚。古人沒空調(diào)、無電扇,絕大多數(shù)人中暑,身如患病、萎靡不振,靠自身機(jī)體的有限調(diào)節(jié)能力無限地抵御酷暑。天、地、水、風(fēng)四大皆空,此時難空,熱得人坐立不安、寢食難安,戶外如同煉獄。
在酷暑天氣下,人們才知道生命如此脆弱、渺小。熱得要死,并不夸張,自古以來,中暑之人在癥狀嚴(yán)重,未得到及時處理時,死亡率確是很高的。生死面前,一切如同虛設(shè)。所以人們盼望天氣早點(diǎn)涼快下來,至于悲秋為愁,那還真是一部分文人雅士的無病呻吟。
四、
曾給范成大投過詩稿,盼其提攜的劉翰,終生布衣、未能成仕。其對立秋的看法,不像李益那樣悲,也不像劉禹錫那樣豪,更不像范成大這般豁達(dá)。劉翰筆下的《立秋》,不悲不喜、不溫不火、不燥不急,一個字:靜。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fēng)。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七絕《立秋》,平水一東,此詩寫得透徹、寫得實(shí)在、寫得意明,不用過多的注釋、解讀,即刻明了,精髓在一個“尋”字。好詩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之一,就是朗朗上口、言簡意賅、直達(dá)其意、境界高雅,若都整得朦朦朧朧、無病呻吟、晦澀難懂、還需注釋,那這詩就難得人心。劉翰這首七絕,平淡卻不普通,寫出了立秋本該有的意境。暑去秋來、新舊交替、節(jié)令更新,這是自然規(guī)律,無他耳。
寒門詩人劉翰,雖然終生未染仕途,但留下了更多的時間治學(xué)、做詩,留世有《小山集》一卷。即便在經(jīng)濟(jì)繁華如宋的時代,能讀書、有書讀,那這也不是普通人家能供養(yǎng)得起的,有書可讀的家庭,大都是小康之家起步。
歷史資料對劉翰記載較少,其詩作一直籍籍少聞。沒有功名,沒有被提攜的機(jī)會,沒有大佬依靠,即便你才華出眾,想出名很難,這其實(shí)是大多數(shù)普通讀書人的正?,F(xiàn)狀。然,劉翰對此看得很淡。接受自己平凡,接受父母平凡,接受孩子平凡,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平凡。平凡不是平庸,平淡才是從容。
一稿,2022.8.5
二稿,2023.8.7于頂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