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 玉神人首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高6.2厘米 寬3.6厘米 厚3厘米 重0.073千克
玉呈黃綠色,間有赭紅沁。
圓 雕人面像。頭戴華冠,方臉大耳,雙耳系戴耳環(huán),巨口獠牙,犬齒交叉, 蒜頭鼻,臣字形眼睛,面部猙獰且威嚴(yán)。 長頸。頸背琢有鳥形圖案,作展翅飛翔狀,用陽紋凸線技法琢成。頭頂至頸下鑚一通心孔。圓雕人首和浮雕鳥紋合雕一器者,罕見??赡苁鞘献宄绨莸纳袢伺枷衽c圖 騰神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上海市博物館 良渚文化 神面紋琮
上海市博物館 良渚文化 頊鏈
新石器 良渚文化
長22.8厘米 寬21.8厘米
寬項飾由大小、形狀不同的穿孔管、珠、墜共71粒串成環(huán)形。最下一粒墜呈鈴形。墜的兩側(cè)為管,管上浮雕雙目和嘴組成的簡化獸面紋,較為少見。
上海市博物館 良渚文化 神像紋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
高5.6厘米
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xiàn)淡綠斑紋。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為上下兩節(jié)。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神像。上節(jié)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眼為線刻園圈,下邊橫凸塊作鼻,上刻細(xì)密的云紋和橫直線圖案。
下節(jié)雕刻一獸面。蛋圓形凸面作眼廓,線刻重圈為眼,中間以橋形凸面連接,和一條橫凸塊作鼻,凸塊上也滿刻橫直線和云紋圖案。器表高度拋光,光潔如鏡。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市博物館 良渚文化 神像飛鳥紋琮
新石器時期 良渚文化
高5.1厘米 寬7.1厘米 徑5.9厘米
湖綠色澤,玉質(zhì)晶瑩,有透光性。琮體四面分別琢出一組神人獸面紋,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飛鳥,為神像的使者。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上海市博物館 良渚文化 神像飛鳥紋琮
上海市博物館 良渚文化 神人
上海市博物館 紅山文化 龍
上海市博物館 玉琮
上海市博物館 商代 獸面紋戚
商代后期
長8.3厘米 寬5.4厘米 厚1厘米
青黝色澤間雜黃褐色,有灰白土浸。正背面紋飾相同,均浮雕一獸面紋為主題,輔之以旋渦紋、三角形垂葉紋,琢制較精。戚源于斧,是一種禮儀用器。
上海市博物館 西周 冥目綴玉
上海博物館 西周早期 玉鳥
西周早期
青玉質(zhì)地,表面受沁呈灰白色,有朱砂遺痕 右側(cè):長7.3厘米 高3.8厘米;左側(cè):長7.4厘米 高3.7厘米扁平體,兩面紋飾相同。胸部鑚一孔,可供穿系,屬西周典型樣式。
在張家坡等西周墓地有大致相同的數(shù)對玉鳥出土。
上海市博物館 商代 雙龍首神面紋璜
上海市博物館 商代 蟠龍環(huán)
上海市博物館 商代 蟠龍環(huán)
上海市博物館 戰(zhàn)國 蛙紋飾
上海市博物館 戰(zhàn)國 蛙紋飾
上海市博物館 戰(zhàn)國 雙龍首璜
上海市博物館 戰(zhàn)國 玉璧
春秋戰(zhàn)國 戰(zhàn)國
外徑21.2厘米 內(nèi)徑7.3厘米 重0.434千克
內(nèi)外兩圈重環(huán)形,布滿谷紋,谷紋是戰(zhàn)國最流行的紋樣,邊沿小孔可穿系懸掛。
上海市博物館 東漢 四靈紋勝
漢 東漢
白玉質(zhì)地 長5.5厘米 寬2.1厘米 高3.2厘米 重0.032千克
此玉勝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東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靈。東漢時期并不可見.
上海市博物館 東漢 蟠螭環(huán)
上海市博物館 西漢 蟠螭紋蝶形佩
上海市博物館 西漢 蟠龍環(huán)
上海市博物館 晉 龍紋鮮卑頭
南北朝 南朝
羊脂白玉 長9.5厘米 寬6.5厘米 重0.087千克
為袞服上的玉帶 頭,即帶扣。此鮮卑頭長方形,透雕蟠曲的龍,細(xì)線陰刻鱗紋、網(wǎng)紋,龍體上的小孔原為鑲嵌寶石之用。器背兩側(cè)刻有銘文,右為:庚午,御府造白玉袞帶鮮卑頭, 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左為: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關(guān)內(nèi)侯臣張餘。共計46字。為南朝玉器傳世品中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