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去參加了一場小學家長會。會后,好幾位媽媽圍著我問:'橙子媽媽,現(xiàn)在培訓班那么多,孩子周末都不得閑,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這么多班???'
我看著這些焦慮的眼睛,心里不由得一陣心疼?,F(xiàn)在的父母真不容易,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奧數(shù)班、英語班...
可我想說的是,這些年接觸過那么多優(yōu)秀的孩子,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得了多少獎、考了多少分的'小機器',而是那些眼里有光、性格陽光、學習自主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真正花時間陪伴他們。
與其把孩子送到各種培訓班,不如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質量的親子陪伴中去。
(圖片均來自于網(wǎng)絡,侵權聯(lián)系刪。)
前不久,我在小區(qū)花園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媽媽坐在長椅上,眼睛盯著手機,嘴里不停地說:'去玩吧,去玩吧,媽媽在這兒看著你呢。'而她的孩子,一個大約7歲的小男孩,百無聊賴地在旁邊踢著小石子,時不時回頭望望媽媽。
這樣的畫面,你是不是也經(jīng)??吹??甚至自己也曾這樣做過?
可這真的是陪伴嗎?
真正的陪伴,不是簡單的在場,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和關注。
記得有位心理學家曾說:'孩子需要的不是你的半心半意,而是你的全心全意。20分鐘的高質量陪伴,勝過2小時的敷衍了事。'
1. 學習上的陪伴:不是監(jiān)督,而是引導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她說:'我家孩子二年級,每天寫作業(yè)我都得在旁邊盯著,一不盯就玩,這可咋辦?。?
這個問題太典型了!很多父母都有同樣的困擾。
我想起了我朋友家的小雨。小雨現(xiàn)在是五年級,學習非常自主,媽媽基本不用管。但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她也是需要人督促的。
小雨媽媽告訴我,她當時采取的方法不是簡單地坐在旁邊'盯',而是一起學習。
'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看書或處理自己的工作。偶爾抬頭關注一下她,但不過多干預。小雨有問題會主動問我,我會耐心解答,但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她思考。慢慢地,她就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
真正的學習陪伴,是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氛圍和樂趣,而不是變成一個監(jiān)工。
有個教育專家的觀點我非常認同:'父母對待孩子學習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將來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如果你把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孩子也會這么認為。'
2. 情緒上的陪伴:做孩子情緒的容器
小學階段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還不成熟。他們會因為一點小事大哭大鬧,也會因為一句夸獎開心一整天。
我鄰居家的小男孩,上周因為數(shù)學考試少了5分,回家后就把書包往地上一扔,氣呼呼地鉆進了房間。
他爸爸的做法讓我很佩服。爸爸沒有責罵他不懂事,也沒有強行拉他出來,而是敲了敲門,輕聲說:'爸爸能進來嗎?我想和你聊聊。'
進去后,爸爸先是陪他靜靜地坐了一會兒,然后說:'看起來你對這次考試結果很失望?'
男孩點點頭,眼睛紅紅的。
爸爸繼續(xù)說:'考砸了確實會讓人難過,爸爸小時候也經(jīng)歷過。你愿意跟爸爸說說,是哪些題目沒做好嗎?'
就這樣,父子倆一起分析了考試中的問題,最后爸爸還和兒子定了個小目標:下次考試爭取提高3分。
真正的情緒陪伴,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否定或壓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被理解和接納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健康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而這種能力,往往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功。'
3. 興趣上的陪伴:發(fā)現(xiàn)并點燃孩子的熱情
小李是我們小區(qū)的一位爸爸,他家女兒今年四年級,是學校游泳隊的小明星。
有次聊天,小李告訴我,女兒能走上游泳這條路,完全是個意外。
'她小時候特別怕水,連洗頭都哭。有次我們去游泳館,我沒逼她下水,而是先在岸上陪她玩水,慢慢消除她的恐懼。后來她愿意試著下水了,我就手把手教她,從最基礎的憋氣開始。'
小李每周都抽時間陪女兒去游泳,不是為了培養(yǎng)什么冠軍,純粹是希望她能克服恐懼,享受水中的樂趣。
'沒想到她慢慢愛上了游泳,現(xiàn)在反倒是她拉著我去游泳館了。'小李笑著說。
真正的興趣陪伴,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熱情所在。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跟隨孩子,觀察他們的需要和興趣,然后提供相應的環(huán)境和支持,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想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了我曾經(jīng)輔導過的一個小男孩小明。
小明是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來一兩次。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
表面上看,小明什么都不缺——上了不少培訓班,零食玩具應有盡有。但每次我去家訪,都能感受到他眼神中的孤獨和渴望。
他的學習沒人輔導,情緒沒人疏導,興趣沒人引導。雖然成績不差,但性格越來越孤僻,甚至開始出現(xiàn)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很容易出現(xiàn)這些問題:
- 安全感缺失,容易產(chǎn)生依賴或過度獨立的人格
- 情感表達能力弱,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 自我認同感模糊,不清楚自己是誰,想要什么
- 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
有研究表明,父母陪伴不足的孩子,即使智商很高,在未來的人生發(fā)展中也往往容易遇到瓶頸。
說了這么多陪伴的重要性,可我知道,現(xiàn)在的父母真的很忙,尤其是雙職工家庭,有時候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那么,我們忙碌的父母該怎么辦呢?
1. 創(chuàng)造固定的'陪伴時間'
我有個朋友是位非常忙碌的律師,經(jīng)常加班到很晚。但她堅持每天晚上8點到9點是'專屬陪伴時間',這一小時里,手機關機,電視關掉,全心全意陪孩子。
有時候是一起看書,有時候是玩游戲,有時候只是聊聊天。她告訴我:'這一小時可能解決不了太多問題,但它傳遞了一個信息——在媽媽心里,你永遠是最重要的。'
與其長時間敷衍式陪伴,不如短時間高質量陪伴。
2. 把日常生活變成陪伴機會
陪伴不一定是專門安排的活動,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互動,同樣是寶貴的陪伴機會。
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洗菜、擺碗筷;
開車接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可以聊聊今天發(fā)生的有趣事情;
睡前10分鐘,可以給孩子讀一個小故事或者聊聊天...
生活中的碎片時間,連起來就是完整的陪伴畫卷。
3. 學會'共同在場'
有時候,父母和孩子雖然在同一個空間,但各玩各的手機,各看各的電視,這不是真正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是'共同在場'——不僅身體在一起,注意力也在一起。
試著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一起畫畫,哪怕只是靜靜地坐在一起,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他身上。
當你真正放下所有干擾,專注于當下的陪伴時,孩子能感受到的愛和安全感是無可替代的。
4. 用心傾聽,而不是敷衍回應
多少次,孩子興沖沖地跟你分享學校發(fā)生的事情,而你只是敷衍地'嗯嗯'幾聲,眼睛仍盯著手機?
多少次,孩子問你一個在你看來很幼稚的問題,而你不耐煩地說'別鬧了,去寫作業(yè)'?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被真正傾聽是一種深刻的治愈體驗。'
當我們真正用心傾聽孩子時,不僅是聽他們說了什么,更是在理解他們?yōu)槭裁催@么說,他們的感受是什么。這樣的傾聽,能讓孩子感到被重視、被理解,從而建立起強大的內心世界。
1. 每天至少抽出20分鐘,專注陪伴孩子。關掉所有電子設備,專心和孩子互動,可以是聊天、游戲、閱讀,只要是你們共同享受的活動即可。
2. 創(chuàng)造家庭儀式感。比如每周日的家庭電影夜,每月一次的親子烘焙,或者每年固定的家庭旅行。這些儀式會成為孩子珍貴的童年記憶。
3. 學會說'不'。對于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或加班,嘗試說'不',把時間留給家人。記住,沒有人會在臨終前遺憾'我應該在辦公室多呆一會兒'。
4. 降低完美標準。家里不需要一塵不染,飯菜不需要多么精致,孩子也不需要樣樣第一。適當降低標準,能給你和孩子都減輕不少壓力。
5. 善用科技。如果確實需要出差或加班,可以通過視頻通話與孩子保持聯(lián)系。雖然不能替代真實的陪伴,但至少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
有人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育'——用我們的言傳身教,陪伴他們成長。
我真心相信,在孩子小學階段,父母的陪伴遠比任何名校、任何補習班都重要。那些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不是父母'送'出來的,而是'陪'出來的。
他們不僅學習成績好,更重要的是,他們充滿自信,有好奇心,善于與人相處,知道如何面對挫折...這些能力,都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太焦慮,也不要自責。無論多忙,只要你愿意拿出一點時間,真心陪伴孩子,這份投入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記住,你陪伴孩子的方式,將決定他未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我是橙子媽媽,愿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中,綻放出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