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故宮陶瓷器賞析(四)
                                     故宮陶瓷器賞析(四)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徑20—16.5cm,底徑13.4—10cm
  花盆呈長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xiàn)“蚯蚓走泥”紋。外底施醬色釉,并刻有書目字“十”。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dāng)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shè)計和燒成的。這件花盆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是一件備受皇室青睞的藝術(shù)品。           

鈞窯月白釉瓶,高28cm,口徑4.8cm,足徑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呈醬色。
  鈞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藍、紫紅等,胎重釉厚。此瓶為宋鈞窯的民窯產(chǎn)品。民窯器物形制多為碗、盤、瓶、罐之類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藍釉居多,無官鈞之玫瑰紫和海棠紅色。此瓶造型別致,釉色勻凈,為民窯中較好的作品。            

鈞窯月白釉單柄洗,高7.3cm,口徑20cm,底徑6.7cm
  洗長圓形,口沿的局部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環(huán)形柄,通體施天藍釉,釉質(zhì)凝厚滋潤。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窯、宋代鈞窯,尤其是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zhèn)窯的制品為多。鈞窯大部分產(chǎn)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淡的藍色稱天青,較深的稱天藍,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稱月白,具有螢光般的幽幽光澤。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周,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biāo)明器物大小的數(shù)目字“一”。通體內(nèi)外施釉,內(nèi)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于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shè)用瓷。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nèi)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zé)蓵r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xiàn)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nèi)壁刻劃數(shù)目字“六”。
  傳世宋代鈞窯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較為少見。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            

龍泉窯三足爐,高12.4cm,口徑14.5cm,足距9.2cm
  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yīng)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
  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棱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shù)道規(guī)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青釉弦紋瓶,高31cm,口徑10cm,足徑11.3cm
  瓶洗口內(nèi)斂,細長頸,斜肩,扁圓垂腹,圈足外撇,頸上凸起弦紋3道,腹中部凸起弦紋4道。里外滿釉,胎體潔白,圈足露胎處呈現(xiàn)火石紅色。通體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綠,汁水瑩徹,溫潤如玉,特別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紋,凸出的部分釉薄處顯現(xiàn)潔白的胎骨,形成一條白線,俗稱“出筋”,是有意識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襯托出青釉之美。
  此青釉弦紋瓶代表了南宋龍泉窯在其鼎盛時期極高的燒制水平。            

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高6cm,口徑23.5cm,足徑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內(nèi)塑貼兩條游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周??谘貎蓚?cè)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yīng),可用于穿飾金屬提環(huán),以便于提攜。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在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亦發(fā)現(xiàn)有類似器物。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高17.5cm,口徑5.7cm,足徑6.3cm
  瓶小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cè)各置一鳳耳。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片紋,釉色青翠瑩潤。
  南宋時的龍泉青瓷特別講究釉的色調(diào)。窯工們以多次上釉和改變釉的配方技術(shù),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此瓶唯以典雅的風(fēng)韻、秀美的造型、瑩潤的釉色,煥發(fā)出迷人的魅力。            

汝窯三足洗,宋,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簡潔,制作規(guī)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碗,宋,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制作規(guī)整,足內(nèi)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guī)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并鈐“古香”、“太樸”二印。
  汝窯青瓷胎質(zhì)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zhì)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樽,宋,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并刻有“壽成殿皇后閣”六字。
  此器制作工細,釉質(zhì)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dāng)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圓洗,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圓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卷。通體施偏藍的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的片紋,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釘,并有鐫刻的“乙”字。此洗工藝精湛,釉色瑩潤。
  汝窯遺址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zhèn)清涼寺村。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鑒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jù),這三個特征在此件器物上都很明顯。
  至于器物外底所刻“乙”字的涵義,一般認(rèn)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后所刻。清代時,精于鑒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留下了當(dāng)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biāo)志。在故宮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字、“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rèn)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dāng)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guān);“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西村窯刻花點彩盤,宋,高10cm,口徑33.5cm,足徑10cm
  盤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盤內(nèi)圓心刻一鳳紋,并飾有5組規(guī)則的褐色點彩,內(nèi)壁刻纏枝蓮花,花紋上隨意點綴褐色點彩。盤外素面無紋飾。
  此盤器形大而規(guī)整,刻花與點彩相襯,繁而不亂,為西村窯代表性作品。            

西村窯青白釉刻花鳳首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3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cè)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cè)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后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壺為廣東西村窯燒造。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銷,目前國內(nèi)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物。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然源于隋、唐時期受波斯風(fēng)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耀州窯青釉刻花瓶,北宋,高19.9cm,口徑6.9cm,足徑7.8cm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頸,豐肩,腹以下漸收斂,圈足。肩部有弦紋3道。瓶身以“刻花”為飾,腹部刻纏枝牡丹花,下腹刻雙層蓮瓣紋。此瓶刻工刀鋒犀利,深淺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亂,花冠豐滿,花枝纏繞,俯仰結(jié)合。瓶通體施青釉,釉面晶瑩溫潤,玻璃質(zhì)感強,釉層勻凈。
  耀州窯刻花青瓷以盤碗為多,瓶類較少。此瓶小口短頸,襯出瓶身的雍容飽滿,刻線處積釉色深,凸起處色較淺,使花紋更加清晰,有立體圖案的效果,為耀瓷中的精品。
            

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宋,高8.5cm,口徑20.8cm,足徑4.8cm
  碗敞口,寬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內(nèi)刻嬰戲蓮花紋飾,一肥胖的嬰兒戲于三朵蓮花之間,兩手腕各戴一手鐲,憨態(tài)可掬。
  此碗刻花精細,畫面生動活潑。北宋晚期,耀州窯裝飾多取嬰戲紋題材,此類構(gòu)圖還有兩嬰蕩秋千、四嬰戲把蓮等。

青釉刻海水鴨紋碗,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9cm
  碗敞口,腹為六花瓣形,近底漸收,圈足。內(nèi)壁蓖劃海水紋,碗心刻劃一游鴨,外壁光素?zé)o紋。通體以青釉為飾,釉色深沉,青中泛黃。
  此碗造型優(yōu)美,紋飾清晰,鴨紋的刻劃生動傳神,海水紋宛轉(zhuǎn)自然,由此可見耀州窯瓷工們嫻熟的技藝,是耀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耀州窯青釉人形執(zhí)壺,宋,高29cm
  壺體造型為一男子,束冠,著長襟衣衫,雙腿直立,微露雙足。人軀體中空,頭有孔為壺口,雙手于胸前捧方口壺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莊重肅穆。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勻凈滋潤,因衣紋線條折角處釉薄呈現(xiàn)出胎色而具有立體效果。
  耀州窯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執(zhí)壺?zé)o論是造型構(gòu)思還是工藝水平均可謂上乘佳作。

青釉藥王塑像,高45.0cm,底徑10.5cm             
  這是一尊宋代耀州窯燒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佇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雙目炯炯有神,平視前方,兩腮微鼓,雙唇緊閉,神態(tài)安詳。頭戴蝴蝶結(jié)飾物,身披由樹葉綴連而成的長衣,左手托寶瓶,右手執(zhí)草葉于胸前,腰間系一布帶,赤足立于圓托上。通體罩青中略帶黃色之釉。
  雖然像上未標(biāo)注姓名,但塑造的應(yīng)是人們崇拜為“藥王”的孫思邈。中國醫(yī)學(xué)史上被尊稱為“藥王”者雖有多人,但唯有孫思邈享譽最廣,影響最大,受到醫(yī)學(xué)界和民間的廣泛推崇,為他舉辦紀(jì)念活動也最為經(jīng)常。孫氏是陜西耀縣人,耀縣緊臨銅川,大名鼎鼎的孫思邈自然會成為宋代耀州窯工匠的創(chuàng)作素材。據(jù)說銅川舊有藥王廟,廟中供奉孫思邈像。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nèi)、外壁分別采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xiàn)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于它采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越窯青釉瓜棱執(zhí)壺
  越窯青釉瓜棱執(zhí)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zhí)壺撇口,直頸,四瓣瓜棱形橢圓腹,一側(cè)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cè)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疤轿煲奔幢彼翁脚d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jì)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biāo)準(zhǔn)器。此執(zhí)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zhí)壺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zhí)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遼金           


三彩印花海棠式盤,遼,高2.5cm,口徑30—17cm,足徑26—12cm
  長盤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寬邊,平底。盤內(nèi)模印花卉,口沿為卷枝紋,盤心以模印的水波紋為地,中央一線排列3朵蓮花。盤內(nèi)紋飾以黃、綠、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盤,遼,高3cm,口徑14.5cm,足徑8cm
  盤敞口,口沿為8瓣花口,斜壁,平底。盤內(nèi)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碩大的花朵,外飾4片茨菇葉?;y外以水波紋作地。盤內(nèi)施黃、綠、白三種色釉,其中白釉為地,花葉紋則以黃、綠色釉間隔排列,盤外施黃釉。
  印花是遼代瓷盤的主要裝飾方法,紋飾一般為凸起的陽紋,題材以花卉較為常見,如牡丹、蓮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魚、飛鳳、蝴蝶等紋飾者。            

三彩印花方盤,遼,高2cm,口徑12cm,足徑7.5cm             
  盤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盤內(nèi)四面立壁均分飾2開光,每開光內(nèi)飾花卉1朵,花卉兩側(cè)對稱飾卷云紋。盤內(nèi)底四角飾葉紋,底心模印團菊1朵。盤內(nèi)施黃、綠、白三色釉彩,盤外施半釉。

三彩魚形壺,遼,高15cm,口徑5cm,足徑7cm              
  壺仿魚形,造型設(shè)計巧妙。魚背部正中為一喇叭狀菊瓣花口,一側(cè)為提梁,已殘失。魚嘴為壺流。魚身、魚鰭、魚尾用不同的釉彩裝飾并刻劃不同的花紋,魚腹下飾一荷葉,托起魚體,荷葉下為平底實足。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
此壺形體生動,色調(diào)淡雅,集模印、堆貼、刻劃工藝于一體,是遼代瓷器中之精品。

三彩刻花鷺蓮紋盤,遼,高3.1cm,口徑12.2cm,足徑7.5cm             
  盤口呈九瓣菱花形,盤心坦平,淺壁,圈足。盤內(nèi)三彩釉下有刻劃的鷺鷥蓮花紋。其做法是先用鐵錐在胎上劃出圖案線條,經(jīng)素?zé)院笫┮跃G釉,再在蓮葉上涂葡萄紫色釉,鷺鷥與蓮花上涂黃色釉。
  此盤暗劃之線條流暢自然,以氧化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黃、綠、紫色釉搭配協(xié)調(diào),特別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遼三彩器中極為少見,故此盤是研究遼三彩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黃釉執(zhí)壺,高36cm,口徑3.5cm,足徑8.5cm
  壺直口,細長頸,豐肩,長圓腹,圈足。一側(cè)為八棱形壺流,流細長彎曲,根部飾一皮扣狀裝飾,另一側(cè)為帶狀長柄,連于頸肩。自壺口至近足處,通體飾弦紋6組。器身施黃釉,釉面光亮瑩潤。
  執(zhí)壺為遼代瓷器中的常見器形,而此壺造型獨特,其細長頸、壺流及壺柄的式樣獨具風(fēng)格,在遼代瓷器中亦不多見。            

黃釉提梁壺,高29cm,口徑2.5cm,足徑7.5cm            
  壺式較高,上扁下圓。壺上端一側(cè)出管狀口,口與肩上另一側(cè)連以雞冠狀提梁,管與提梁根部飾凸起的帶狀飾物。壺下部飽滿,圈足微外撇。釉下施白色化妝土,黃釉施至近足部。釉色光亮,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

白釉刻花壺,高32.8cm,口徑8.4cm,足徑8.2cm              
  壺口微敞,六瓣花式口,長頸,肩部一側(cè)以45°角斜出一流,長圓腹,外撇圈足。
  白釉瓷器在遼代較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發(fā)現(xiàn)龍泉務(wù)窯、赤峰缸瓦窯均有燒制。壺在遼瓷中有幾種造型:有與中原風(fēng)格近似的執(zhí)壺;有遼代特征明顯的雞冠壺等。此壺為遼代所特有,其造型端莊秀麗,口、頸、腹分別裝飾不同的花紋,口為花瓣形,頸飾以工整的弦紋間隔,腹部刻劃4朵盛開的鮮花。此壺刀法剛勁有力,線條流暢清晰,為遼代白釉刻花壺中的精品。

綠釉刻花單柄壺,高14cm,口徑4.5cm,足徑7.5cm
  壺小口,口內(nèi)收,壺身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側(cè)有多棱形短流,相對應(yīng)的另一側(cè)為雙條繩形系。壺腹一側(cè)有竹節(jié)形橫柄,柄端凸起一小鈕。肩部飾雙凸弦紋,通體刻劃大小扇形紋,柄與壺身連接處以螺旋形刻劃花紋巧加修飾,十分別致。壺施綠釉,鮮翠欲滴,明亮可愛。
  此壺造型、紋飾獨特,是遼代早期瓷器中稀有的珍品。              

白釉刻花雞冠壺,遼,通高26.4cm,足徑7.4cm
  此壺扁圓形,短流,肩上有一提梁,圈足。通體施白釉,壺身兩面刻花葉紋。此器樸素粗獷的風(fēng)格反映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氣質(zhì)。
  雞冠壺始見于遼代。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遼國后,將慣用的皮囊改變成瓷器,早期的瓷壺提手部分形似雞冠并有系繩的穿孔,故名雞冠壺,此種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后來穿孔逐漸演變成提梁,體現(xiàn)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藝上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              

黃釉葫蘆式執(zhí)壺,高24.8cm,口徑2.8cm,足徑6.7cm
  壺為葫蘆形,上小下大,上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圓而碩大,底為圈足。肩部飾弦紋兩道,一側(cè)為曲狀流,另側(cè)為環(huán)形長柄,柄上印陽紋卷枝紋,柄下飾一乳釘。通體施黃釉,近足部露胎,足邊有5個支燒痕,釉下施白色化妝土。

赤峰窯白釉黑花罐,遼,高38.5cm,口徑19.7cm,足徑15.8cm             
  罐口沿外卷,短頸,豐肩,圓腹,平底。胎體粗厚而堅硬,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外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黃。肩部兩道弦紋之間劃刻水波紋一周,腹部主題紋飾劃刻纏枝牡丹紋3朵。
  此罐造型飽滿端正,牡丹紋飾花繁葉茂,生機盎然,花葉上輔以篦劃紋。紋飾以外涂以黑彩,形成黑地白花,與磁州窯白地黑花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黑釉剔花缸,金,高17cm,口徑13.5cm,足徑9.5cm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內(nèi)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裝飾,肩部為變形回紋,腹部為纏枝花草紋。外底無釉。
  此缸造型渾厚飽滿,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嫻熟,以黃白色的地子襯托黑色花紋,對比鮮明,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從其胎釉特征看,應(yīng)是金代山西窯產(chǎn)品。以往由于種種原因,許多金代陶瓷被劃歸于宋代,從而認(rèn)為金代陶瓷無精美之作。1949年以來,隨著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們對金代陶瓷的真實面目逐漸有了清醒的認(rèn)識,墓葬出土實物和窯址出土標(biāo)本證明當(dāng)時北方的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淄博窯、大同窯、渾源窯、介休窯、長治窯等到了金代仍在繼續(xù)燒造,產(chǎn)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耀州窯錢紋小壺,金,高13cm,口徑4cm,足徑6cm
  壺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側(cè)為一外折壺流,對應(yīng)一側(cè)為一帶狀短柄,口有平頂式帶紐小蓋。壺通體飾兩組紋飾,肩部刻下覆的蓮瓣紋,蓮瓣上下各有兩組弦紋。腹部刻錢紋,錢紋下飾一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
  紋飾簡潔清晰,刀法犀利,風(fēng)格粗獷,紋飾清晰。壺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紋飾簡潔,為耀州窯金代典型的風(fēng)格。              

耀州窯刻花“吳牛喘月”紋大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內(nèi)外施青釉。碗內(nèi)菱形開光內(nèi)刻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一頭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彎曲而跪,頭部昂起,口微張??袒ǖ斗鲿诚瑯?gòu)圖簡潔明快。此圖案原名“犀牛望月”,經(jīng)過考證應(yīng)為“吳牛喘月”。它出自《世說新語》:“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眻D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統(tǒng)治下的漢族人民對戰(zhàn)亂引發(fā)的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心理。

耀州窯吳牛喘月紋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碗唇口,弧形腹壁,圈足。內(nèi)外施淡青釉。碗內(nèi)心飾菱形開光,開光外刻卷枝花草紋,開光內(nèi)刻傳統(tǒng)圖案“吳牛喘月”,一輪明月高掛天空,下方一頭水??谖垼巴戎绷?,后腿曲膝跪地,抬頭仰望明月。
  此碗刻花刀法嫻熟干練,花紋生動自然,為耀州窯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褐黃釉黑彩竹紋梅瓶,高29.8cm,口徑5.5cm,足徑8cm
  瓶小口出沿,短頸,豐肩,腹下收斂,瘦足。胎呈粉色,胎上施一層化妝土。肩與足部以黑彩繪弦紋間波紋,中間部位飾竹紋,竹葉以單筆畫成,大而參差,簡樸生動。此瓶之黑彩覆于褐黃釉下,呈現(xiàn)出與磁州窯白地黑彩器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別具一格。
  梅瓶在宋、金、元時期的北方磁州窯、山西介休窯等地許多窯口均有燒造,但此種褐黃釉下繪黑彩竹紋的梅瓶并不多見。此瓶應(yīng)為盛酒用具。              

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徑4cm,足徑10.3cm              
  瓶唇口,短頸,溜肩,上部豐滿,腹下漸斂,寬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為飾。肩上繪圖案形蓮瓣紋一周,腹部繪纏枝花卉紋,腹下飾卷枝紋一周,每組紋飾間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細線紋數(shù)道。素底無釉。
  此瓶紋飾構(gòu)圖簡練,寥寥數(shù)筆,神采飛揚,體現(xiàn)了磁州窯簡練而生動的裝飾風(fēng)格。

磁州窯白地黑花蘆雁紋虎枕,金,高10.7cm,長35.6cm,最寬14cm              
  枕呈臥虎形,頭右向?;⑸頌檎砩?,在黃地上繪黑色條紋模仿虎皮紋。虎背為腰圓形枕面,枕面白地黑彩,畫殘荷兩枝,蘆葦數(shù)莖,水草游鴨,空中大雁南飛,寥寥數(shù)筆,將秋景蕭瑟的意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白地黑花為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裝飾效果類似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其紋飾均為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山水、花鳥、人物、嬰戲、動物、詩、詞、曲、對聯(lián)、警句等,內(nèi)容豐富生動。

白地黑花馬戲圖枕,長29cm,寬21.3cm,高11.2cm
  枕八方形,枕面中間微凹,通體白地黑花彩繪。枕面中心繪駿馬疾馳,馬兒四蹄飛揚,尾巴翹起,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邊用黑彩描繪寬、窄邊線各一周。枕側(cè)面繪卷枝紋,底部素白無釉,戳印陽文“張家造”作坊標(biāo)記。
  宋、金、元時期瓷枕品種多樣,形式紛繁,主要用作寢具,同時也用以隨葬。其中磁州窯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樣, 品種繁多,紋飾內(nèi)容多取材于民間生活,裝飾手法采用繪、刻、印、劃、剔、鏤等,特別是白地繪黑彩,運用豪放的筆法,嫻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揮灑自如,將繪畫藝術(shù)巧妙地運用到瓷枕裝飾上,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fēng)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寥寥數(shù)筆,把馬戲表演中的精彩瞬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宮廷陶瓷器鑒賞:宋
北京故宮館藏陶瓷器賞析5
中國五大官窯
【瓷器解說上下五千年(中)】
古瓷(五)
古瓷的光澤【遼金元精品瓷(15)】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