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關于哲學體系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義地改造黑格爾的思想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先分析一下黑格爾關于哲學體系的思想。
要構成哲學體系,必須解決以下問題:第一,從何開始?第二, 用什么方法來構造哲學體系?第三,體系的核心是什么?黑格爾的體系盡管是唯心主義的,對這幾個問題都有回答。
第一,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的開端是存在,因為存在是最一般最抽象的概念,但就其潛在的內容來說,又是最豐富最具體的概念,因 此,從它開始便可把全部辯證關系一一展現(xiàn)出來。這個問題將在下 章作較詳細的說明。
第二,存在的具體內容怎樣展現(xiàn)出來呢?用什么方法來構成體系呢?構成邏輯學體系的方法,就是邏輯學體系的形式。用黑格爾的話 來說,“方法就是對于自己內容的內部自己運動的形式的覺識”。在黑格爾,這個方法也是研究邏輯學的方法。
黑格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方法決定于內容,因此他:(1) 反對把數(shù)學的方法用于邏輯學;(2)反對把經驗科學的方法用于邏輯學;(3)認為辯證邏輯的方法應該是辯證的方法。
黑格爾說:“這樣的方法只能是在科學認識中運動著的內容本性, 并且正是內容的這個反思本身第一次確定并產生出這個內容的規(guī)定。” 這里的科學認識即是哲學認識或邏輯學認識,在這種認識 中運動著的內容即是客觀概念,其本性即是辯證的本性。
客觀概念的 反思或反映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其結果就是一系列的邏輯規(guī)定或范 疇。由于內容是辯證的,各個范疇的運動也是辯證的,黑格爾邏輯學 就是對范疇的辯證運動的描述。因此,黑格爾認為數(shù)學的方法,即從 抽象到具體的綜合方法,是和哲學、邏輯學不相稱的。
數(shù)學的方法是歐洲理性派哲學家們笛卡兒、斯賓諾莎等人所采用的方法。他們認為數(shù)學是最可靠的科學,如果能像數(shù)學那樣建立哲學,那么,哲學就可能成為可靠的科學。他們企圖從一些公理、定義出發(fā)來推演出各種哲學命題,建立起自己的體系。但是,由于他們找到的公理、定義等并不能像數(shù)學公理那樣得到人們的公認,他們并沒有實現(xiàn)他們的初愿
使哲學成為一種公認的可靠的學問。黑格爾根本反對這種做法他認為數(shù)學對于哲學來說是從屬的科學,而哲學是科學的科學。這種低級科學的方法對于高級科學當然是不相稱的,采用這種方法來處理哲學問題,當然是要失敗的。黑格爾把數(shù)學看成從屬科學、哲學看成科學的科學,是錯誤的,但他認為不能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建立哲學體系 的觀點是可取的,
經驗科學的方法,即從具體到抽象的分析方法,也是和辯證邏輯 的內容不相稱的。在黑格爾看來,這也就是形式邏輯的方法或形而上 學的方法。這種方法把各個范疇看成固定的彼此不相關聯(lián)的概念,只 知道機械地排列各個范疇,而不了解范疇之間的聯(lián)系、轉化,不了解 范疇的矛盾運動。黑格爾所說的“悟性提出規(guī)定',就是指這種方法說 的,所以這種方法也可稱作知性的方法。
哲學的方法應該既是分析的,又是綜合的,既是從具體到抽象, 又是從抽象到具體。黑格爾的意思不是說有時是分析方法,有時是綜 合方法,而是說,每一步都既是分析的,又是綜合的,概念運動的全過程都既是從具體到抽象,又是從抽象到具體。因此,作為開端的存 在既是最具體的,又是最抽象的;作為結束的絕對觀念,既是最抽象的,又是最具體的。換言之,在黑格爾那里,任何概念都既是抽象的, 又是具體的,是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tǒng)一。黑格爾反對把概念看成單純抽象的觀點,認為這是知性的觀點,這就是黑格爾關于具體概念的思想。
黑格爾認為具體性一詞有兩種含義,除感性的具體性之外,還有概念的具體性。抽象的概念是膚淺的、貧乏的、靜止的、簡單的概念, 具體的概念是深刻的、豐富的、發(fā)展的、矛盾的概念,它“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體現(xiàn)著特殊、個體、個別東西的豐富性的這種 普遍”,即它是與個別和特殊結合著的普遍。因此,一個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觀點看來,有著大不相同的內容。
黑格爾在這里提出這個思想是為了說明他的邏輯概念間的美系。他認為在他的邏輯學中,前面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后面的概念是比較具體的,因為后面的概念包含前面一切概念的內容于其中,反過來,也可以說,就其潛在內容來講,前面的概念是比較具體的,后面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因此,要理解一個邏輯概念的具體內容,不僅要掌握它所包含的邏輯概念,而且應掌握一切特殊科學的有關知識,因為邏輯概念是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的本質,而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則是邏輯 概念的表現(xiàn)。
因此,黑格爾認為只有掌握了全部科學知識的人,才能真正掌握邏輯概念,也就是說,邏輯概念對他們才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東西,而是內容豐富的具體的東西。這一套說法顯然包含著唯心主義的雜質,但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辯證法的道理:普遍的東西必須和特殊的、個別的東西相結合,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
例如物質這個概念,作為感性具體性,它就是各種自然現(xiàn)象,即五光十色 的感性世界。作為抽象概念,它就是既非這種東西,也非那種東西, 既非生物,也非無生物的客觀存在物。作為具體概念,它就是為辯證唯物主義和各種具體科學所揭明了的各種物質形態(tài)、各種運動形式及 其規(guī)律的整體。又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民等概念,在階級社會中 都有具體的階級的內容,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則把這些概念作為抽象概 念來玩弄,極力剝除它們的階級內容,這是反辯證法的。列寧十分稱 許黑格爾的這一思想,說它“微妙而深刻!”,是“絕妙的公式”,“好 極了!”,是“唯物主義的”,可見列寧對這一思想的 評價是很高的。
但是,由于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后面的概念包含前面的概念是現(xiàn)實的,而前面的概念包含后面的概念是潛在的,所以他更強調的是概念發(fā)展的綜合方面,一般也說概念運動是一個綜合過程,即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黑格爾認為人類認識的發(fā)展,即認識史,其中包括認識史的總結析學史,都是這樣的。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也是從簡單到復雜、從貧乏到豐富、由淺人深,從低到高的過程。
第三,造成概念從抽象到具體這種運動的根據是什么?即體系的核心、貫穿整個體系的根本原則是什么?黑格爾說是思辨的本性,即否定之否定或正反合三段式。
誠然,黑格爾的概念運動也可以說是一個矛盾運動,因為他認為概念運動之所以成為自己運動就是由于存在著概念內部的矛盾,矛盾的展開就是概念的運動。事物的運動也是由于矛盾的推動。黑格爾說: “矛盾卻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為在本身之中包含著矛 盾,所以它才能運動,才有沖動和活動。”
在黑格爾看來,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源泉,矛盾“是辯證法的靈魂”。靈魂和核心都是一些形象的說法,意思指最根本的東西。但是這個觀點在黑格爾那里并不是貫徹始終的,因為他認為矛盾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矛盾的調解、融合、解決,即對立面的統(tǒng)一,也就是否 定之否定。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按照正、反、合的公式安排的,是一 系列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最初是正題、肯定,其中潛伏著反題、否定; 反題是正題中矛盾暴露的階段,是對正題的分化、異化、外化,對肯 定的否定,于是正題與反題、肯定與否定就公開地對立起來了、矛盾 起來了;合題是矛盾的揚棄,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即否定之否定。所以, 黑格爾把矛盾放在《本質論》,而把否定之否定放在《概念論》,放在 最高、最后的地方。
在黑格爾看來,矛盾是重要的,沒有矛盾就沒有發(fā)展,但是矛盾總得統(tǒng)一,矛盾必須消融、必須溶解,就是必須統(tǒng)一, 結合起來。所以,在黑格爾那兒,最高的東西是否定之否定,而不是矛盾。黑格爾的正、反、合三個階段,實際上也就是同一、矛盾、矛盾的統(tǒng)一。他認為只有這樣構成哲學體系,才能夠掌握那個“絕對觀 念”。在他看來,如果你的思維只達到第一階段,只認識同一抽象 的同一,你的思維就是形而上學思維或形式思維、一種低級的思維。
如果你的思維達到第二階段,認識矛盾,這就比較高級了,就達到辯證法了,但這還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否定之否定,即矛盾的統(tǒng)一 他說:“邏輯思想就形式而論有三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的[理智] 方面,(b)辯證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 面?!胺穸ǖ睦硇曰蜣q證的理性系指康德主義意義下的理性或解證 法。
康德的先驗邏輯的第二部分叫先驗辯證論,在這部分中,康德研究了理性的功能。他認為理性把宇宙,靈魂、上帝等當作知識間題來處理,必然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如宇宙是有限的和宇宙是無限的, 二命題都可證明為正確的,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把這些問題看作知識問題,而只能看作信仰問題。列寧的批語:“康德:限制“理 性’和鞏固信仰”,即指此言??档掠捎谠谶@里處理的是理性矛盾問題,故稱辯證論,辯證論的結論是消極的、否定的。
西方哲學史上有一種傳統(tǒng)的偏見,即把解證法看成一種主觀的辯證方法, 它通過對敵對觀點的矛盾的揭露來推翻它。黑格爾認為康德的巨大功 績就在于他使辯證法脫離“任意性的假象”,因為康德認為理性的矛盾 是必然地發(fā)生的,而不是誰主觀地任意地造成的。
但是,把理性僅僅了解為消極的東西,把辯證法看作只能得出否定的結果,是不對的, 辯證法和理性也可以是積極的肯定的,這就是精神或思辨的積極的理性。它是積極和消極、肯定和否定的結合,是否定之否定。黑格爾認 為,應該用否定之否定的方法來建立他的邏輯學,即使邏輯范疇成為 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體系,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公式運 動,這就是“精神的運動”,就是范疇的辯證運動。
因此,他說:“只有沿著這條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哲學才能成為客觀的、論證的科 學?!钡?,在黑格爾那里,這種概念運動完全是思辨地進行的,即純粹是采用邏輯的抽象的推演來進行的,它在實際上、在 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客觀的辯證運動,反映了人類認識的辯證運動, 但黑格爾認為它是反映了絕對觀念的運動,因此,列寧在肯定這些思想有著合理因素的同時,又強調要“倒過來”,即要唯物主義地加以改造,把邏輯概念的運動放在客觀的辯證運動的基礎上,放在“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fā)展”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