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內(nèi)亂不止的同時,梁武帝蕭衍,也在不斷對北魏用兵。河陰之變,爾朱榮大肆殺戮,鬧得北魏朝野上下,人人自危,郢州刺史元顯達、汝南王元悅、東道行臺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李志、北海王元顥等北魏王公卿相,相繼投降了南梁。這些人中,以元顥野心最大。見到梁武帝后,元顥“涕泣自陳,言辭壯烈”,請求梁武帝出兵,幫助自己奪得北魏皇帝之位。當然,少不了一番承諾。元顥此舉,從元氏皇族血脈來論,倒也有些道理。元顥的父親是北海王元祥,和孝莊帝元子攸的父親彭城王元勰一樣,都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也都是被毒死的孝明帝元詡的堂叔。都是一樣的身份,憑什么你元子攸能上位,我元顥就不能上位?而且,你元子攸是叛賊爾朱榮扶上皇位的,別人認可你,我不認可你。但無論如何,元顥乞求外敵幫助自己奪位,都屬于引狼入室、賣國求榮的行為了。
此時的梁武帝蕭衍,也處于左右為難的狀態(tài)。北魏混亂如此,正是進攻的好機會,不想錯失。但持續(xù)不斷地進攻,南梁雖然勝多敗少,將士的損傷依舊不小,繼續(xù)大規(guī)模進攻,士卒的補充,壓力很大。而且,連年的戰(zhàn)爭,給南梁國內(nèi)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經(jīng)濟蕭條,急需休養(yǎng)生息。另外,隨著占據(jù)的北魏領(lǐng)土越大,消化起來難度也越大,需要更多的軍隊和官吏來維護和治理。因而,此時的梁武帝,既不想放棄北魏內(nèi)亂的大好機會,但兵力又有些捉襟見肘。元顥的出現(xiàn),給梁武帝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派出少量兵力,扶持元顥,在北魏境內(nèi),建立一個親南梁的傀儡政權(quán)。因為打著元顥的名義,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北魏軍的反抗烈度,必然會小很多。當然,最終元顥成功了最好,北魏也就成了南梁的附屬國;即使最終元顥沒有成功,也沒關(guān)系,只要讓北魏陷入更大的混亂,實力受到更大的損傷,梁武帝也就算達成目的了。528年冬十月,梁武帝加封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為假節(jié)、飆勇將軍,率軍七千,護送元顥北上。大軍離開南梁,到達渙水的時候,元顥迫不及待地自立為北魏皇帝,并加封陳慶之為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陳慶之率白袍軍保護著元顥繼續(xù)前進,輕松攻占北魏所屬的铚縣,之后乘勝進軍,又順利攻克滎城,再繼續(xù)進兵,圍攻睢陽。元顥與陳慶之的進攻,令缺兵少將的北魏朝廷陷入兩難局面。以此時北魏朝廷能控制的兵力,想要多路出擊是辦不到的,只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但這樣一來,就需要分出先后。是先對付迅速壯大的邢杲部叛軍?還是先對付元顥、陳慶之?最終,爾朱榮也好,孝莊帝元子攸也好,還是覺得邢杲叛軍的威脅更大,必須盡快平定,因而,調(diào)剛剛平定了羊侃叛軍的行臺尚書左仆射于暉,率大軍討伐邢杲。出戰(zhàn)不利后,北魏朝廷又任命上黨王元天穆為主帥,費穆為前鋒大都督,率大軍討伐邢杲。此時的爾朱榮,主要精力都放在消化之前收降的葛榮部叛軍,整頓軍隊,提高自身實力上,并沒有再次親臨前線。元天穆和費穆的指揮本領(lǐng)也不弱,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到了529年四月,就平定了邢杲叛亂。邢杲被生擒,送到洛陽被斬首。但是,就是這先后的區(qū)別,卻給了元顥、陳慶之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陳慶之率領(lǐng)白袍軍,一路上高歌猛進,連戰(zhàn)連捷,取得輝煌戰(zhàn)果。當然,北魏之所以暫時放任元顥、陳慶之這路兵馬不管,也是因為,就在白袍軍進攻的前方,睢陽一帶,北魏屯有重兵,北魏都督丘大千率軍七萬,修筑有九座城堡,駐守此地。在北魏朝廷看來,以七萬之眾對付七千敵軍,即使白袍軍再精銳,應(yīng)該也問題不大吧?至少能堅守一段時間,等到主力部隊來支援吧?可惜的是,他們遠遠小覷了白袍軍的戰(zhàn)斗力。率軍到達后,陳慶之采用各個擊破的策略,率軍猛攻九座城堡中的一座。一番激戰(zhàn),第一座城堡被攻破。隨即,白袍軍對第二座城堡展開攻擊。就這樣,白袍軍從早晨一直激戰(zhàn)到傍晚,一天時間,連續(xù)攻克三座城堡。丘大千坐擁七萬之眾,之所以這么快崩潰、投降,一是陳慶之治軍有方,白袍軍戰(zhàn)斗力卓越,驍勇善戰(zhàn),而丘大千所部北魏軍則并非主力部隊,屬于烏合之眾,戰(zhàn)斗力低劣;另一方面,也和元顥的存在關(guān)系密切。河陰之變,爾朱榮殺得北魏朝臣離心離德,元顥以元氏皇族的身份,打著為國為民、報仇雪恨的旗號出現(xiàn),給這些根本不愿為孝莊帝和爾朱榮效死命的將領(lǐng)們,一個體面投降的借口。就在這時,北魏濟陰王元暉業(yè)率領(lǐng)兩萬兵馬前來救援丘大千,屯兵考城??汲撬拿姝h(huán)水,易守難攻。陳慶之命令白袍軍將士強渡護城河,然后在城下修筑堡壘,依托堡壘攻城。很快白袍軍攻克考城,生擒元暉業(yè),并繳獲大量糧草物資。之后,陳慶之率軍繼續(xù)向大梁城進發(fā)。大梁守軍望風歸降。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普及、教育、創(chuàng)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jīng)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