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亞
第76篇推文,全文2821字,閱讀時長約12分鐘
1
前不久,和一位讀者朋友聊天時,她提到這樣一件事:
我在單位曾經(jīng)有一位很好的姐妹,平時關(guān)系特別親密。我覺得自己一直對她都不錯,也一起吃飯、一起逛街,相處得很融洽。
后來,因為一些小矛盾,她漸漸疏遠(yuǎn)了我?,F(xiàn)在每次見到我,她連招呼都不打。我有時候特別難過,覺得自己是真心待人,她卻如此冷淡?,F(xiàn)在,我自己也有點心灰意冷了。
她講這段話的時候,我特別能理解她的心情。一般而言,之所以會難過,之所以會心灰意冷,是因為覺得對方特別重要。如果我都不在乎你了,你怎么做對我又有什么影響呢?
所以,能傷害到我們的,往往不是仇人,更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我們自以為真心相待的人。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會天真地假設(shè),真心就一定能夠換來真心。因為我們總是幼稚地以為,我對ta這么好,ta也一定會對我這么好。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心懷善良的。因為我們自己從來都不愿意去辜負(fù)別人,所以覺得別人也理應(yīng)如此??墒俏覀兛偸峭?,我們可以對自己高標(biāo)準(zhǔn)嚴(yán)要求,卻無法要求別人也同樣做到。
就拿朋友間借錢來說,我自己是個特別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幾乎從沒找任何人開口借錢。偶爾應(yīng)急用一下,基本上第2天就記得還錢了,不然總覺得心里不自在。于是,我以前總是認(rèn)為——別人借錢當(dāng)然只是急用,借了當(dāng)然會盡快還。
事實卻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
借你錢的人,有的人是拿著錢到處去旅游,把錢揮霍掉了;有的人是拿去裝房子、還房貸,拿你的辛苦錢去充裕他自己的“現(xiàn)金流”;有的人是拿你的血汗錢,去賭博,去做投機(jī)交易,最后輸?shù)醚緹o歸。
更有甚者,還有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錢是我憑本事借來的,憑什么要還?”
再拿朋友間隨禮來說,本來就是禮尚往來的事情。很早《禮記》就說過,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我就遇到過不止一次:明明別人辦宴席你給的是大紅包,到你辦宴席時,別人卻一分錢都沒有拿。
這倒不是錢不錢的問題,而是缺乏對人最基本的尊重。或者說,你把別人當(dāng)好朋友,以為你在別人心里也同等重要。卻不想,別人心里根本就沒有你。
這種善良者的悖論,是多么痛的領(lǐng)悟。就像《芳華》里的劉峰,對林丁丁滿心的愛意,換來的卻只有對方無情的告密和揭發(fā)。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親情,被傷害到的,往往是自以為付出就有回報的那個人。
2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剛剛經(jīng)歷了這樣一件事:
她借錢給她很好的一位朋友,也是她多年的老同事。她以為,以她對朋友的了解,應(yīng)該人品靠得住。她借給他10萬,以為他很快就會還。
沒想到,從年頭等到年尾,從第一年等到第二年,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對方也絲毫沒有還錢的跡象。
開始,她總是安慰自己,興許別人是有什么困難。不要緊,再等等。終于有一天,她忍無可忍,去找對方討債。對方卻說,炒股全輸?shù)袅?,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她簡直是要崩潰了。原來她一直拿來安慰自己的那些理由,只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鏡花水月。別人根本就沒有什么困難,但他就是寧愿去股市投機(jī)賭博,也不愿意還錢。
她跟我談到此事時,反反復(fù)復(fù)念叨的一句話就是:
“我對他這么信任,他怎么可以這樣呢?”
我非常能夠理解這種被辜負(fù)后的失望與低落。我自己也遇到過不少類似的事情。還是拿隨禮這件小事來說,當(dāng)我給別人送了個大紅包,別人卻沒有回禮的時候,我一開始也總是會安慰自己:
也許別人只是暫時忘記了吧;
也許別人以后會想起來吧;
也許別人是出于無意吧!
但事實上,這種主觀上為別人考慮和“辯護(hù)”的自我安慰,除了讓自己再次失望,幾乎不會有第二種結(jié)果。
后來,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讓你感到難過的人和事,你根本無須為他們找借口。因為真正拿你當(dāng)朋友的人,一定會為你著想,根本不會讓你為難。
也就是說,如果別人沒有回禮,你根本不用揣測對方是怎么想的。如果對方是有意的,說明你對友情的認(rèn)知只是一廂情愿;如果對方是無意的,也說明對方根本就不重視你嘛。
所以,無論對方是出于有意還是無意,最后的分析都指向同一結(jié)論: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
既然不值得交往,其實也沒有必要那么糾結(jié)了。對方只不過是沾了點小便宜,卻失去了一位朋友。而你,僅靠著幾百塊錢就鑒別出一個人的人品,又何樂而不為呢?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希望別人待你,如你待他。但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就會漸漸懂得: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公平。
外界是不可控的。哪怕是戀人,也大多以分手告終;哪怕結(jié)婚了,離婚率也高達(dá)1/5;更何況是你眼中的朋友呢?也許你從來就沒有認(rèn)清過他;也許他從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但人是會變的。
我們沒有辦法去左右別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預(yù)期。也就是說,不對任何人抱過高的期望。當(dāng)對方讓你失望時,要保證對自己的傷害處于可控范圍以內(nèi)。
3
投資會是我以后終身的職業(yè)。所以每次聊一個話題,到最后我總是想講講對投資的體會。股票市場上,對別人抱有期望的大有人在。
最典型的就是迷信專家薦股:
聽電視節(jié)目里某個“名嘴”一通漫天海侃,就跑去買相關(guān)的股票;
跑到各大著名財經(jīng)公眾號里,留言問某某股票怎么樣,能不能買;
自己手上有某股票或基金,還去咨詢大V,是應(yīng)該持有還是賣出......
如果你持倉的股票,連自己都不熟悉,還要去問別人,那你當(dāng)初又何必要買呢?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會對你最后的投資結(jié)果負(fù)責(zé)。
更何況,很多大學(xué)教授、專家學(xué)者,他們自己是根本不炒股的,他們只是靠談?wù)撏顿Y、出售建議或收取管理費來賺錢的。正如約翰·特雷恩在《點石成金》中所說的:
“一個知道如何將鉛變成黃金的人,是不會為了每年100美元的報酬,而把賺錢的秘密告訴你的?!?/span>
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別人身上,無異于一場置自身安危于不顧的行為藝術(shù)。
還有的人,對市場抱有期望。他們總是希望能預(yù)測市場的漲跌,藉此從中獲利。我曾經(jīng)在湖北省圖書館聽過經(jīng)濟(jì)學(xué)家鐘朋榮先生的講座,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很多聽眾都提出這樣一個訴求:
“您就直接告訴我們吧,下周一市場會漲還是會跌?”
這真是淺薄而幼稚的想法,真不知道鐘朋榮先生聽到這樣的問法,當(dāng)時的內(nèi)心做何感想。
預(yù)測市場有多難呢?我給大家舉個栗子:
1987年10月,也就是美國股市即將崩盤的前一個月,喬治·索羅斯登上了《財富》雜志的封面,雜志上刊登了他對未來股市的看法:
美國股票飆升到了遠(yuǎn)超過基本價值的程度,但并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會暴跌。不能僅僅因為市場被高估,就斷定它不可維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國股票會被高估到什么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然而,僅僅一個星期以后,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就隨著美國股市的崩盤而爆虧3.5億美元,全年的盈利,幾天就虧損殆盡。
在預(yù)測市場這件事上,連索羅斯都被打臉,你覺得你有可能贏嗎?就連巴菲特也坦承:
“除了市場極度高估和低估,剩下98%的時間,我也不知道市場會怎么走?!?/span>
頂尖級的投資者,從來不把精力浪費在預(yù)測市場上,他們只做好自己可控的事。也就是說,無論接下來市場是上漲還是下跌,他們都已提前做好應(yīng)對之策。
未來是不可預(yù)知的,他人也是不可預(yù)知的。重要的不是預(yù)測市場的走向,重要的不是預(yù)測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而是你是否有能力應(yīng)對可能發(fā)生的任何情況。
王冠亞,一個有態(tài)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上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