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聯(lián)合太子李顯等人發(fā)動了神龍政變,殺死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當(dāng)皇帝。
此時武則天已經(jīng)八十二歲了,被迫退位之后,武則天遷入上陽宮,不再過問任何政事。但是,無論是發(fā)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五王,還是繼位的唐中宗李顯,都沒有再動武則天,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理由只有一個:沒有必要。
在神龍政變之前,武則天已經(jīng)決定要將江山社稷還給李唐宗室了。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勸說武則天。武則天拿不定主意,就去問當(dāng)時的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對武則天說道,“是兒子近還是侄子近呢?陛下如果立兒子,那么將來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被祭拜;如果立侄子的話,我可從未聽說侄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的事。”于是,武則天決定傳位給兒子,將廬陵王李顯秘密接回了洛陽,當(dāng)年九月,立李顯為皇太子。
這就是說,當(dāng)武則天死后,皇位將最終回到李唐宗室的手中。所以,張柬之等五人發(fā)動的神龍政變,其主要目的也不是逼迫武則天退位,而是把矛頭對準了張宗昌和張易之兄弟。
武則天晚年在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后,對政事不再像以前那么關(guān)心,加之年齡太大,難免力不從心,所以漸漸地放松了對朝廷的掌控,而她寵愛的男寵二張兄弟則趁機插手朝政,并很快攫取了權(quán)力,這使得已經(jīng)明朗的局勢發(fā)生了不可測的變數(shù)。
公元701年,太子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女兒永泰公主夫婦,三人曾在一起談?wù)撨^二張兄弟,對祖母武則天寵信二人不滿。李重潤當(dāng)時不過十九歲,永泰公主當(dāng)時才16歲,其丈夫也不過21歲,三人都是年輕氣盛,不知厲害,估計也沒怎么避著人,所以這話就傳到了二張耳中。
二張知道后,向武則天添油加醋地匯報了此事,誣陷李重潤三人誹謗朝廷,結(jié)果武則天大怒,三人被賜死。這件事使得武則天和太子李顯之間的關(guān)系立刻緊張了起來,很多人開始擔(dān)心武則天將來不會將江山歸還李唐。
此外,二張還誣陷當(dāng)朝宰相魏元忠,導(dǎo)致魏元忠從宰相被貶為縣尉,這使得君臣關(guān)系也很緊張。
在這種形勢下,705年正月,武則天突然病重,二張侍奉左右,太子和眾大臣都不能入內(nèi),無法見到武則天的面。這樣一來,問題就復(fù)雜了,如果武則天突然駕崩,那么最后陪在武則天身邊的二張就極有可能矯詔,傳位與其他人,比如說武三思之流,那時候李顯還能不能繼位可就兩說了。畢竟二張殺了李顯的兒子、女兒,當(dāng)然不希望李顯繼位。
為了保證李唐宗室能夠得到江山,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五人發(fā)動了神龍政變,先將二張兄弟擒獲并斬首,然后逼宮武則天。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
所以,神龍政變的主要目的并非是清算武則天,而是清算二張兄弟,在殺掉二張及其黨羽之后,武則天已經(jīng)讓位于李顯,那么張柬之等人的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了,沒有必要再進一步動武則天。事實上,張柬之等人不僅沒有動武則天,甚至連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沒有動。
張柬之等人沒有在政變中處理掉武氏家族中人,是一個很大的失誤,以致于政變后武氏家族中人及其黨羽仍當(dāng)權(quán)用事,“為天下所患”。后來,武三思勾結(jié)韋皇后,構(gòu)陷五王,五人均不得好死。
張柬之等五王沒有動武則天的必要,而中宗李顯則更加沒有必要。
中宗在即位之前,在面對武則天的時候,一直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他的兒子、女兒和女婿被賜死,李顯甚至不敢去向武則天求情,只怕被牽連。甚至在神龍政變當(dāng)天,張柬之派人去請李顯出來主持大局,李顯居然畏縮不敢出宮,后來在李湛的反復(fù)勸說下,才勉強出宮上路。
神龍政變后,李顯即位,武則天遷入上陽宮。李顯每十天就去問安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發(fā)現(xiàn)武則天比在位時衰老了很多,為此大驚。武則天哭泣道:“我把你接回神都,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賊(即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崩铒@聽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
從這里看出,李顯和武則天之間的母子感情還是很深的,而且武則天退位之后,也要求去掉帝號,回歸大唐皇后身份。而回歸大唐皇后的身份,就意味著武則天不再是大周朝的亡國之君,而是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宗李顯得太后。古人以孝治天下,李顯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對當(dāng)朝太后、自己的親生母親下手。
除去感情和倫理上的原因之外,李顯沒有動武則天,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需要。
神龍政變之后,參與政變的張柬之等五人因為有擁立之功,又連為一體,所以在朝廷中勢力很大,我們暫且稱之為五王勢力集團。對此,中宗作為皇帝,必須要加以制衡,否則再進一步,這五人就不再是功臣,而成為權(quán)臣,這當(dāng)然是李顯不想看到的。
要削弱五王集團的實力,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培植一個可以與之對抗的勢力,李顯選擇的是自己的親家,也就是武氏家族。他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子,安樂公主嫁給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子,雖然這兩樁婚事是他當(dāng)太子時辦的,目的無非是通過裙帶關(guān)系穩(wěn)固太子的地位。但如今,卻恰好可以拿來限制五王集團。
第二個辦法,就是削弱五王發(fā)動政變的功勞,做法就是讓武則天安然度過晚年。
說得明白一些,就是如果殺了武則天,那么就明確五王發(fā)動的神龍政變,是李顯能夠登基為帝的必要條件,是五王將李顯推上的皇位,擁立之功也就坐實了。這當(dāng)然是很大的功勞,李顯想要再對五王爺下手就困難很多了。
而如果不動武則天,那么就可以說,李顯的皇位來自武則天的主動禪讓,是正常的皇位傳承。這樣一來,所謂的神龍政變就成了多余的了,沒有必要的了,當(dāng)然五王的功勞也就沒那么大了。
總之,無論是政治上的需要,還是感情上的原因,李顯都沒有理由去動武則天。
綜上所述,武則天在退位之后,及時表達了回歸大唐皇后的意愿,無論是發(fā)動政變的武王,還是繼位的中宗李顯,都沒有必要去動武則天。更何況,那個時候武則天已經(jīng)八十二歲了,還能活幾天呢?
事實上,在神龍政變十個月后,武則天就在上陽宮病逝,死后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第二年與高宗合葬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