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周年,我們再來看一眼這座光輝都市,那令人疼惜的種種美好。
上海有條香港路,香港有條上海街,在油尖旺區(qū),一路從旺角走到油麻地,能領(lǐng)略香港傳統(tǒng)商業(yè)生活的風(fēng)貌。
利工民織造廠,始創(chuàng)于1923年,李小龍和周星馳在功夫電影中常穿著利工民線衫,由此馳名中外。
幼細120支文化短袖線衫,輕薄、綿密、干爽、順滑——金鹿線衫身爽、秋蟬毛衣身暖。
“中英政府注冊 準予專用權(quán)”
陳枝記老刀莊,自造各款優(yōu)質(zhì)利器,招牌菜刀,木柄鋼柄,任君挑選。
自鑄生鐵鑊,保熱均勻,炒菜有“鑊氣”。
而入夜,多情總被無情擾。
一街之隔便是廟街,耶穌在廟街,煲仔飯也在。
油麻地社區(qū)中心對面的唐樓轉(zhuǎn)角有間美都餐室,外人只知道她懷舊,個中人士方知世情未改。
二樓雅座,老榕樹蔭蔽,如時光停駐,唯有廟街涼風(fēng)灌入。
中西美食、巧手名菜,美都一做就逾七十年,曾幾何時餐室還自己生產(chǎn)蛋糕月餅。
老板國語講不好,用粵語笑說:“廟街是混雜的,靠的是大家給足面子”。
上環(huán),是香港華人社區(qū)的起點,留存了完好的嶺南文化。電車總站,上環(huán)街市。
鮑翅海味、參茸燕窩、花膠雪耳、原架鹿茸和南北干貨……不要說香港,就連上海很多餐廳的老板也都有相熟的供應(yīng)商,直接發(fā)貨。
我鐘情肉腸,這一組由遠及近依次為:鮮鴨潤腸、玫瑰切肉腸、豉味鴨潤腸、三花風(fēng)腸皇、全瘦切肉腸……
皇后街熟食市場,早年潮汕鄉(xiāng)里聚居于此,如今家家勉力小本生意。
陳春記的豬雜新鮮又干凈;曾記粿品,層層疊疊的竹排上排滿各式咸甜粿什,一個造型象征一種寓意,一種餡料也是一味鄉(xiāng)愁。
走到畢街,兩家“生記”,各有精彩:生記清湯牛腩面家,上等的坑腩和崩沙腩熬過數(shù)小時,湯又香又濃。
緊挨著的生記粥品專家,配搭千變?nèi)f化:魚肉、魚肚、魚骨、魚鰾、豬肉、豬肝、豬肚、牛肉、肉丸……食材埋得滿滿的,撈完了還有,撈完了還有,還有!撈出來的食材蘸小店的特色醬油,里頭有青蔥、芫荽和姜絲。
記得,兩家生記的規(guī)矩: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陽休息
永吉街是中環(huán)與上環(huán)的分界線,檸檬王售賣香港零嘴味道,認準棕色紙袋套透明塑膠袋就沒錯。
檔主老爺爺身體尚好,注冊了商標,今年去看還漲了價。
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后興建的第一條街道,路名源自早年在街道兩旁種植的冬青樹Hollywood,可以說是:先有香港荷李活,再有美國好萊塢。
你問我是否厭倦 繁華的今天
你問我可會懷念 寧靜的從前
你問我可否眷戀 胭脂的紅艷
你問我已否唱遍 人間的纏綿
你問我是否珍惜煙花的火焰
你問我能否改變歷史的留言
寫這篇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喜愛的歌手已經(jīng)“搜索結(jié)果未予顯示”。
香港的電車廣告,也是社會的晴雨表。
攝于2010年 上海世博會前夕
攝于2017年 行政長官選舉前夕
坐2路去往軒尼詩道,當年去檀島咖啡,不為月滿軒尼詩,只為女明星解禁后甜甜的笑。
檀香未及咖啡香,島國今成蛋撻國。
皇后大道中,老字號陳意齋,“本港制造、品質(zhì)保證”,牛油雞蛋卷、川貝杏仁霜……人人一張長長的購物清單,當場吃掉了蝦子扎蹄,Smith牛奶鳥結(jié)糖我有意買回來跟冠生園的花生牛軋?zhí)潜纫槐取?/span>
喜歡的食肆還有許多,吃心今后一定會寫。
不知道,今天我寫到的有沒有你的愛?
你去蓮香樓早茶?還是陸羽一盅兩件?
你排過九記牛腩?還是甘牌燒鵝?
你愛香港的哪條街道哪間店?
留言告訴我也告訴大家。
香港,是我會一去再去的城市,或許下次:
紫羅山徑古道散步
大帽山上村落早茶
灣仔錫克廟吃咖喱
飛鵝山上看大全景
北角春秧街坐電車
紅館四面臺演唱會
…………………………
回復(fù):香港,可見之前寫過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