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xiàn)代書法展覽中一些完全拋棄蠶頭燕尾的作品,我不大贊同;但如果過于強調(diào)蠶頭燕尾,則是對隸書的發(fā)展史缺乏了解,書法審美眼光有所欠缺。
隸書由篆書發(fā)展而來,而后又發(fā)展演變成楷書,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漢碑品種繁多,風格各異。
在一些人眼中,認為蠶頭燕尾是隸書的標志,但我們認真看看,在早期的隸書和隸書向楷書過渡期間,其實燕尾并不明顯。
隸書又稱“八分書”,有一種說法是其波折分明的特征類似“八”字。波折分明也好,蠶頭燕尾也罷,其實就是一種裝飾,并無其他意義,而在楷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特點已經(jīng)被揚棄了。
漢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書法家,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以伊秉綬、陳鴻壽等為代表的隸書大家,弱化了這些裝飾,引導隸書走向了繼漢代以后的又一個高峰。
當然,在現(xiàn)在一些展覽中,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不同于漢代的隸書,這種探索可以理解,但過多過濫甚至引導一時之風氣,則走向了另一個誤區(qū),尤其是以劉文華、張繼等為代表的書風,讓展覽的隸書一個模樣,千人一面,隸書漸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