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理論里,腎經(jīng)循行于舌根。舌苔的顏色、厚薄、潤燥等特征,以及舌質(zhì)的色澤、形態(tài)等變化,都能反映出身體內(nèi)部的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狀態(tài)。
中醫(yī)講究辨癥論治,對癥下藥,補腎需要辨明陰陽,不分陰虛陽虛,亂用補藥,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而且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影響。
舌根白補腎陽
癥狀表現(xiàn):腎陽不足,不能溫煦機體致寒水上泛舌根。表現(xiàn)為舌根苔白厚,身體畏寒怕冷,四肢冰涼,腰膝冷痛,男子易早泄陽痿、女子易宮寒不孕。
桂附地黃丸:由肉桂、附子(制)、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組成。
這個方子中:桂附地黃丸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腎三陰,牡丹皮清肝火,茯苓健脾利濕,澤瀉泄腎濁。加肉桂、附子溫補腎陽,于滋陰藥中溫陽。主治腎陽不足之腰膝冷痛、尿頻等癥。
舌根凹補腎氣
癥狀表現(xiàn):腎氣虛則納氣功能減弱,氣虛不能充養(yǎng)故凹陷。有氣短喘息,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而清長,或尿后余瀝不盡等。
金匱腎氣丸:由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炙)、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組成。
這個方子中: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桂枝、附子溫補腎陽,以化氣行水,牛膝引血下行、補肝腎,車前子利水清熱。方中既有滋補腎陰之品,又有溫補腎陽、利水滲濕藥物。可療小便不利并見腰膝酸軟、畏寒等表現(xiàn)。
舌根紅滋陰
癥狀表現(xiàn):腎陰虧虛,虛火內(nèi)生,循經(jīng)上炎于舌根。癥狀常見舌根紅赤少苔或無苔,頭暈耳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等。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組成。
這個方子中:熟地黃滋腎陰為君。山茱萸養(yǎng)肝澀精,山藥補脾固精,為臣藥。佐以澤瀉瀉腎火,牡丹皮清肝熱,茯苓滲脾濕。三補三瀉,補而不滯,以達滋養(yǎng)肝腎脾三陰的功效。
老薄提醒:中醫(yī)講究辨證,一人一方,不可隨意胡亂用藥。如果你有不懂的問題,或者想要了解的情況,可以聯(lián)系我說一說你的情況,我看到后都會為您解答。
我是老薄,今年快70歲了,師承國醫(yī)大師張磊,臨床專治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雙相情感障礙等情志病已經(jīng)有40多年了。
(本文僅供學習和參考。文中所述方劑,非專業(yè)讀者務必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