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清肝瀉火、涼血解毒法治療纏腰火丹一例
段某,男,48 歲。
初診∶1985年12 月12日。
主訴及病史∶右下脅肋部起紅粟疹塊已月余,在某醫(y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服藥罔效,遂就診于余。
診查∶患者感覺局部疼痛灼熱,有如刺螫,動則尤甚。查其患部,相當于右腋中線 4~5 肋間,有密集成簇、大小不等之水皰,呈帶狀分布,根足部為紫紅斑,周圍皮膚亦掀赤,但未破潰摩爛。伴口干而苦,心煩,夜不能寐。脈弦滑數,苔薄黃。
辨證∶證屬肝經火郁、熱蘊血分。
治法;治宜清肝瀉火,活血解毒,以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9g白芍12g 半夏9g黃芩9g 連翹15g梔子9g白芷6g 薄荷 6g尾連 9g 忍冬藤 18g 制乳沒各 9g
上方藥服 5 劑后,疼痛大減,水皰已見結痂,患部潮紅減退,惟活動時稍感疼痛。效不更方,守原方,繼服藥 5 劑,并囑其戒煙酒、少食辛辣刺激之物以善后。
【按語】本例患病部位于脅肋間,屬肝膽之分野,肝經郁火為患當無疑義。然《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因心主血脈,若肝火肆虐,勢必引動心火而增血熱,不可不慮。故選用小柴胡湯時,去人參、姜、棗,防其助熱;益以梔子、尾連等苦寒之品,意在清泄心火,與清肝膽郁火之黃芩互相配合,再增乳、沒二味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理法對頭,絲絲入扣,方能應手而效。
十五、卒涼宣肺、清營解毒法治愈風溫一例
張某,女,3歲。初診∶1979年3 月 10 日。
主訴及病史∶咳喘伴高熱 3 日。經某醫(yī)院確診為小兒病毒性肺炎。
診查;發(fā)熱較甚,測體溫達 40℃??人詺獯飷灒┨迭S稠,煩躁不安,面赤頭汗出,口渴引飲,鼻翼有輕微煽動。脈滑數,舌苔薄黃。
辨證∶證屬風溫犯肺,有逆?zhèn)餍陌畡荨?/span>
治法∶治宜辛涼宣肺、清營解毒,以麻杏石甘湯加味。
處方∶麻黃 6g 杏仁 9g 生石膏 18g 銀花 9g 連翹 9g 丹皮 9g 生地 9g 甘草6g
另以紫雪丹 3g,分2次沖服。
服上方藥 2 劑,體溫漸降,咳喘減輕,情緒安定。繼以上方加減,再進藥 2 劑,體溫即降至正常,精神轉佳。唯有輕微咳嗽,更以千金葦莖湯合生脈散加減,調治數日而諸恙皆平。
【按語】小兒病毒性肺炎,屬于中醫(yī)溫病范疇。葉桂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span>"一方面指出溫病順傳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提示逆?zhèn)鞯目赡?,即風溫之邪侵襲肺衛(wèi),可以不循衛(wèi)氣營血次第順傳于胃(氣分),而遞傳心包(營血),此論于小兒風溫尤具意義。因小兒血氣未充,臟腑嬌嫩,易寒易熱,易實易虛,外感風熱最易邪陷神臟。故余主張在小兒病毒性肺炎之早期已現,發(fā)熱、氣喘、煩躁等癥,雖未見神昏抽搐,但應乘其邪勢未盛之時,采取有力措施,投以辛涼宣肺、清熱解毒之劑,其至早投紫雪丹清心開竅,積極防范其逆?zhèn)餍臓I,方能迅速分泄其邪,奏效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