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本質(zhì)的差距,不在于財富、也不在于地位,而在于思維方式。
一個人面對事物,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又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決,暴露了他的思維水平。
財富不能讓人生出智慧;貧窮,卻可能讓人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自我省察。
使人與人之間真正拉開距離的,往往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在于一些小事。這些小事,卻經(jīng)常被我們看不上。
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那么,他的思維水平,就會局限于他身邊的親戚朋友。甚至?xí)艿揭恍┤说钠珗?zhí)思維的不良影響,卻不自知。
讀書,不是用別人的思維,來代替我們自己的思維,而是我們通過了解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人的思維,來啟發(fā)我們自己的思維。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以看別人的人生為樂,而是通過觀察別人的人生,我們最終能夠在書中看到那個真實的自己,這才是我們讀書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的人,下了班,會讀幾頁書,或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樂趣或者說習(xí)慣。
有的人,卻覺得讀那么一會書,有啥意義?。恳矝]有看到每天讀幾頁書的舍友,有啥特別之處啊?
所以,他們帶著鄙夷,說道:與其看那么幾頁書,沒有多大效果,還不如刷短視頻放松自己呢?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他會發(fā)現(xiàn),就是這幾頁書,造成了雙方之間思維上的差距。
這個世界的真相,就存在于我們的一餐一飲之間,不一定就必須在驚天動地的大事上。
有的人,面對生活中的疑惑,起初可能會出于好奇心的驅(qū)使,于是想要弄明白,結(jié)果想了幾分鐘,想不通,也就徹底放下了。
有的人則不然。他們一旦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即使當(dāng)下沒有考慮清楚,也會把問題留在心里,等著一個契機,來讓他們明白。
于是,不那么“執(zhí)著”的人就開始勸“鉆牛角尖”的人:何苦如此呢?想不通就別想了,何必折磨自己呢?真是個怪人。
正是這兩種對待疑問不同的態(tài)度,造就了兩者的差距。
遇到疑惑輕易放棄的人,則難以看到事物的真相、把握規(guī)律,很容易被洪流推著走,難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而喜歡對問題窮追不舍的人,則能夠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運用規(guī)律,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方向,那么,無論是什么風(fēng),對他來說,都是逆風(fēng)。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人生,不怕嘗試,不怕失敗。而是要明白,自己嘗試的目的在何處。
人,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第一項任務(wù),就是明確自己想要什么。
有的人實踐、失敗,意義是不大的。因為他們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去探究自己想要什么,只是盲目的實踐,不斷地變換方向。
如此,則一直在循環(huán)往復(fù),難以跳出失敗的圈子。
有的人,雖然在不斷經(jīng)歷失敗,但是他們是有目的的。
他們在留意,什么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真正擅長的,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當(dāng)下困難重重,非議漫天,他們也會“咬定青山不放松”,用盡全力去堅守。
這一放一收之間,看似尋常,卻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也不必效法什么成功人士,5點甚至4點就起床,也不必做什么讓自己極端痛苦的自律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夠在一些小事上,修正自己,形成習(xí)慣,那么,這些小事,也必將改寫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