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在潁州任知州時,受請寫了兩體《醉翁亭記》。因醉翁亭記系蘇軾的知遇恩師歐陽修所寫,歐陽修又在蘇軾前面由揚州太守知穎州任知州,蘇軾對歐陽修具有特殊的感情,應(yīng)開封府劉季孫求書,以真、行、草間用字體寫成長卷,世稱草書《醉翁亭記》。

草書《醉翁亭記》寫成之后,未經(jīng)刻石即被人秘密收藏,直到元貞二年,才有趙孟頫見之并作跋。當(dāng)時,長卷歸馮伯田所有,后又不知所蹤,直至明代露世,宋廣、沈周、吳寬均有跋文。

后來,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門婿劉巡為之刻石,方有今天的拓本。長卷后為首輔張居正所有。張氏敗落后,此卷落入宮中,后因大火燒毀。如若此卷在世,當(dāng)值上億價值。為什么說值上億?一是歐陽修的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現(xiàn)在是婦孺結(jié)知,每位青少年皆能背訟。為文影響深遠。二是蘇軾書法。蘇軾是什么人,他可是目前為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全能形文學(xué)巨匠,他的書法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這是珠連璧合。三是滁州因一篇文章稱道天下,醉翁亭記為滁州帶來不可估量之收入!

我們看蘇軾此草書醉翁亭記,完全沒有石壓蛤蟆體的模樣。一是他寫此書時是穎州知州,相當(dāng)于穎州市書長屬一把手,而不再是寄人籬下。心情大悅。二是醉翁亭記詩文是恩師歐陽修作品,具有真情實感。三是應(yīng)人請求作書,體現(xiàn)寫書對象不一樣,所以沒有拘束,率意灑脫。

雖然我們現(xiàn)在沒有看到蘇軾墨跡,但此刻石拓本,已非常精到,沒有失去書法本真。拓本亦極具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