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時節(jié)令http://yps4026.myanyp.cn/ 上元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又稱元宵節(jié)。有吃“湯圓”、鬧花燈、舞龍燈、樣古史、禳神、打甑蓋等習俗。 花朝節(jié):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取百花盛開之意而得名。這天,農(nóng)村家家用糯谷爆禾泡,以示豐登大熟之意。婦女圍坐食擂茶,女孩子要在這天穿耳環(huán)孔。擇此日結(jié)婚的多,取花好月圓、良辰美景為吉慶。晚上燒花燈(頭年結(jié)婚的新婦,由娘家和內(nèi)親送來觀音送子燈和麒麟燈,要在這天晚上燒去麒麟燈,而觀音送子燈則待新婦生子后的次年花朝節(jié)晚上燒去)。 清明節(jié):古以寒食后第二天(一說第三天)為清明節(jié),今以日歷所定節(jié)氣日為準。家家戶戶都進行掃墓祭祖。舊時,以族或房支辦酒筵,男丁參加宴會,名為祭祖食“清酒”。女人頭戴扁柏或桃、柳枝。谷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盵 立夏節(jié):這天,臘味、鹽蛋、米粉肉是不能少的,故有“臘雜節(jié)”之俗稱。還有吃糯米糖、烹狗、燉雞、吃補品的習慣,俗稱“補夏”。 (游云軒http://yps4026.myanyp.cn/歡迎您!) 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俗稱“五月節(jié)”,又稱“端陽”、“重午”。食粽子、麥糍(又叫煎魚),喝雄黃酒,家家門窗上掛著葛藤捆卷的菖蒲、艾枝??h城有龍舟競賽,各龍舟隊在節(jié)前要向轄區(qū)內(nèi)逐家發(fā)送糖、肉包子、粽子。 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jié)”、“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農(nóng)歷七月十二日,備辦茶酒香燭供奉祖宗,名叫“接太公太婆回堂”。節(jié)日,將紙錢、金銀錠裝于大紙包內(nèi),紙包寫明某祖受用、某寄字樣,并祭以鴨血,入夜整包焚燒,俗稱“燒包”。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最尚月餅,民俗多以餅相贈。夜晚,中老年盛行賞月,青少年有摸青(竊少許蔬菜瓜果),婦女們有“接月光”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有登高、飲茱萸菊花酒。至今吃油炸芋包、薯包的習俗仍舊盛行。 以上俗稱“四時八節(jié)”。 小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日,也有少數(shù)鄉(xiāng)村二十四日過小年的。從前,節(jié)前之夜送灶群,自節(jié)日起不吃粥,不吃霉豆腐,婦女不入娘家,更不能在娘家住宿。 大年:即除夕,俗稱“大年晡”。這天,貼門神、春聯(lián),點香燭,要備三葷三素酒茶雞湯,敬祖先,俗稱“上湯”。爆竹聲中全家聚餐,名叫“食湯”、“食團圓飯”,家長給未婚嫁的兒孫發(fā)壓歲錢。晚上,“點歲火”、“貼歲紙”(用紅紙卷一張紙錢貼在房門、倉門、六畜門上)。要食壓歲飯,坐通宵,名叫“守歲”。 春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俗稱“大初一”。黎明前,鳴爆開大門,選擇“大利方向”走第一步,名叫“出行”。有的村,全村男人聚集在一起喝果子酒,名叫“食發(fā)始酒”。早晨,各家吃油炸糯糍。在縣城,早晨由長輩率兒孫到就近的寺廟祭拜神主。早飯后,各人互相串門道賀拜年。這天,多數(shù)人吃素。從初二起到上元節(jié),家家互相設(shè)宴請客,名叫“請新年飯”。http://yps4026.myanyp.cn/ 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客家人習慣吃羹湯。這天早餐,要吃用米、豆、花生、番薯、芋頭、大蒜、生姜等共煮的羹湯。谷說:“吃了七種羹,汝仔賴子做零星?!币馑际菑倪@天起,大家要開始新的一年工作勞動了。 立春:舊時,要貼春聯(lián),點香燭敬神,俗說“迎春接福”。立春時刻鳴爆迎春。 春社:立春后第五年戊日,時在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俗稱社分、福主)。http://yps4026.myanyp.cn/ 四月八:農(nóng)歷四月初八,是老官菩薩生日,民俗多集會唱戲。 2、婚喪壽慶; [婚嫁] (游云軒http://yps4026.myanyp.cn/歡迎您!) 婚嫁程序:舊俗“三茶六禮成親”。“三茶”,即三次送禮。寧都客家人對結(jié)婚、做屋等饋贈禮品中要有一項茶葉,故俗稱“送茶”?!傲Y”,即婚嫁過程中的門項進程。1、納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親。2、問名,問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稱“開小八字”。3、納吉,男方卜得吉兆,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備禮通知女方,決定成親。4、納征,男方給女方送彩禮(要禮金、衣衫、食物),俗稱“開紅貼”、“開大八字”、“大定”、“過定”,今謂“訂婚”。5、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稱“報日子”、“定茶”。6、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一般稱為迎新。民間俗稱男方叫“歸親”,女方叫“行嫁”、“歸門”。今謂“結(jié)婚”。 婚嫁禮儀:過去時興“花轎”,男方發(fā)轎到女家將新娘抬回。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號啕大哭,俗稱“哭嫁”。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新娘進門后,拜堂,飲交杯酒,用新草席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迎娶時,男方要出多種財禮給岳父母的“辭神禮”、給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開剪禮”、廚師的“開杓禮”,以及小孩湊熱鬧的“開門禮”等等。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后賀,不請不賀”。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贄敬”,俗稱“拜見”。 招親:舊時,男到女家招親,俗稱“招郎”。 改嫁:舊時,寡婦改嫁,非常艱難,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諺語。約定再醮日期,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家,偷偷溜出村莊(絕不能經(jīng)過“后龍山”)。到了半路換鞋上轎。改嫁的寡婦人稱“夜橋婆”。 [喪葬]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里或塘里,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后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shù)月至數(shù)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后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后,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zhèn)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后,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筑墳。墳筑好后,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念經(jīng)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扌羅兩朝”。 (游云軒http://yps4026.myanyp.cn/歡迎您!) 辦喪事:對內(nèi)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吊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 舊時安葬后,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慶壽] 古時多為高齡慶壽,俗說:“三十有人曉,四十有人知,五十殺個雞,六十殺只豬子滿天飛?!?/p> *以前,慶壽之風很盛。小孩出生“做洗裹酒”。去道賀,俗說“目肖生”。生男孩的要吃紅蛋,要“打滿碗”(弄好一碗米粉或面條,上蓋三塊紅豬肉,外帶兩個紅蛋,饋贈街坊鄰居或全村每家一碗)。彌月之喜,俗說“做滿月酒”。周歲生辰,俗說“擔鹽”、“做過周酒”。爾后,每隔十年都要“做生日”。一般要女兒提頭為父母做壽。有禮有壽餅、壽燭、布料、三牲等,朋友則送錢或紀念品。壽筵兩餐,頭天晚上一餐,俗說“暖壽酒”,正日,俗說“拜壽酒”。除富戶或或權(quán)貴者外,一般不舉行拜壽儀式。 3、生產(chǎn)俗習; 播種:指水稻播種,俗稱“禾子落泥”、“(焱攴,方言yan,即撒、播之意)”。 蒔秧:又叫“蒔田”、“插秧”。俗稱“栽禾”、“栽插”。過去寧都客家人栽早禾很隆重,要在祖宗堂上殺雞或宰鴨,要備辦三牲、米酒、香燭到社壇(社公廟)、谷雨祠、祖宗堂上供奉。 教牛:對青壯年牛進行訓練,使他學會耖耙犁田,俗稱“教?!?。要選擇晴和的“吉日”在疏松的旱田或沙灘上操練,接連幾天,直到牛聽使喚為止。 榨油:榨油的作坊,俗稱“油寮”、“油榨下”。油寮要“安老官神位”,點長明燈,朝敬夜拜: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要殺雞敬老官,俗稱“做神?!?。 商貿(mào):1、各行各業(yè)都供奉“老官”。四月初八老官菩薩生日,各行各業(yè)都要贊助演廟會戲。2、寧都有商家很重視店牌,采用積極向上吉祥如意的字詞組織起來,如:瑞興隆、興昌祥、鴻昌隆、馀慶堂、文寶齋、聚隆、時鮮樓、梅江樓等。寧都不掛“標旗”、“紅燈”之類的商招。但有掛實物、掛圖畫、掛一個字的習俗。寧都人尚古樸,很少有叫賣習俗。 4、雜俗 舞茶籃燈:又名“搬燈子”、“搬茶燈”。燈,用竹篾、彩紙制成一對大花籃若干小花籃,非常美觀。小花籃裝置在一根小木棍上,能左右旋轉(zhuǎn)。表演時,一男挑一對大花籃,若干女的手托小花籃,相互配合表演,還有文武場樂隊配合,載歌載舞,生動活潑。表演此燈,無常規(guī)定俗,初期多于豐收喜慶與新佳節(jié)在禾坪、曬場舉行,近代才搬上舞臺;一般在本村搬自樂,逐漸走出村門,到鄰村鄰鄉(xiāng)表演。 舞瑞獅:屬民間武術(shù)表演。舊時,三至五人為一隊,帶著獅腦走村串戶,俗說:“瑞獅參拜,祛禍免災”、“瑞獅相迎,平安吉慶”。 舞旱船、舞蚌殼:這是從北方傳入的習俗,俗稱“舞漁婆船 ”。逢年節(jié)喜慶日城鄉(xiāng)有此娛樂。 燒掛花:用彩紙與焰硝制成各種單項花型,串聯(lián)起來,懸掛在樹桿上,燃燒時,從底層燒至頂端,即現(xiàn)花型,故稱“燒掛花”。清光緒二年(1876年),今東山壩鎮(zhèn)壩底村李壽輝從九江學回此藝,沿襲至孫李上財。制作花型種類頗多,如:萬花筒、孔明燈、悟空學藝、鳳落人間、金盤銀盞、沖天炮、火老鼠、雪花蓋地等。由于掛花價格較高,多在廟會時由群眾酬愿出錢才能看到燒掛花。 搬馬燈:多稱“搬竹馬燈”,以區(qū)別用于照明的“馬燈”。燈,用竹篾、彩布(多用染好的各色夏布)扎成馬頭、馬尾,裝置在人的腰部,像是騎馬。與北方人娛樂的“跑驢”相同,習俗各異。每年的年初二至元宵節(jié),城鄉(xiāng)普遍有搬馬燈的習俗。因為有“駿馬馳騁”的舞姿表演與“洗馬拆牌”的武術(shù)表演,還有“神馬進村,平安吉慶”的禳神含義,故千百年來深受群眾的歡迎。今劉坑、竹笮、會同、石上、東山財主、洛口、長勝、田埠、湛田等鄉(xiāng)鎮(zhèn)的一些村莊仍保留了古老的“馬燈勝會”群眾性的燈會組織。燈會每到一村,家家都以鞭爆迎送。每進一家,先在廳內(nèi)轉(zhuǎn)一圈,即由喝彩師朗誦祝詞,俗稱“喝彩”。祝詞多為“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等吉利話。例如: 手端承盤撒米糧,神馬進村大吉昌; 田里五谷大豐登,生意興隆財源廣; 百般手藝都興發(fā),舉子科考登金榜; 聽我弟子口祝贊,人財兩旺福滿堂。 各戶走完后,即在廣場或大廳、祠堂進行表演。開始,鑼鼓鏗鏘,嗩吶高奏,黑鬃烈馬(俗稱“馬王”)率領(lǐng)三馬繞場數(shù)周,以固定表演區(qū),即進行喝彩。祝詞舉例:http://yps4026.myanyp.cn/ 恭請神馬下天堂,盡心盡意保地方; 一保國泰民安康,二保門畜大興旺, 三保五谷齊豐登,四保買賣財源廣; 聽我弟子口祝贊,村村興隆萬年昌。 喝彩完畢,在鞭爆與鑼鼓聲中,馬童(俗稱“洗馬師”)翻筋斗上,用模擬的動作進行表演:手持馬鞭牽馬上,拴馬,喂馬,洗鈀,上馬鞍,訓馬。這一套表演,俗稱“洗馬”?!白哌叀钡慕Y(jié)束身段引來四馬燈奔騰起舞,進行各種組合表演。此即俗稱“搬馬燈”。接著為拳術(shù)、棍棒、雜藝表演。最后為全武行,俗稱“拆牌”。其中有單槍破盾,四槍破四盾,大刀破盾等。項目繁多,視各馬燈會掌握的套路各顯身手。 正月十六日下午,還要舉行歡送神馬返回天庭的儀式。由頭手(總管)率領(lǐng)四馬燈扮演者用鼓樂送至河邊,點燃香燭,叩拜上蒼,把事先用紙做好的四色小神馬點火焚燒,邊燒邊喝彩。祝詞舉例: 燈會弟子喜洋洋,歡送神馬返天堂, 來有定向歸有路,看好方向莫亂闖。 黑馬歸東方,紅馬歸南方, 黃馬歸西方,綠馬歸北方。 他年新春佳節(jié)時,再請神馬下凡鄉(xiāng)。 聽我弟子口祝贊,全村家家永安康。 喝彩完畢,燒完紙馬,鳴放鞭爆,把紙馬灰撒下河里讓水流去。立即停鑼息鼓,竹馬燈從腰間解下提著回家。 關(guān)于寧都的竹馬燈,相傳于明末從蘇州傳入,原有36種表演身段,今僅存8種。1953年春,縣文化館派文藝干部鄧文欽與李賢瓊將劉坑馬燈會的《洗馬拆牌》加工整理,改名《洗馬舞》與《盾牌舞》,被贊選拔參加當年贛南地區(qū)與江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shù)會演,均獲節(jié)目獎。 裝古史:又稱“裝故事”。因扮裝的內(nèi)容為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而得名。用木制衙轎式的小轎,只造底座與框架,使用時以彩綢、紙花、金銀首飾裝點得絢麗別致,內(nèi)坐兒童裝扮成故事人物。舊時,縣城、田頭、長勝、大布、小源、東山壩等地在新年或廟會時有此習俗。尤以田頭最盛行,那里已約定俗成,規(guī)定每年正月十二日和十五日舉行“古史”游展,俗稱“樣古史”;額定24臺,每時增加一臺“船古史”(即“旱船”),其中有5臺馬古史。每臺“古史”四人抬,四人保護,互相換班(馬古史與船古史例外),并配一堂西皮鑼鼓。*隊伍前后各配3把三眼銃,三銃齊響,俗稱“打九子炮”?!肮攀贰苯?jīng)過的商店和村莊鞭爆響個不停。方園百里都有人前去參觀。這一盛舉,耗資頗多(群眾樂助建有基金會,還有各行業(yè)臨時贊助),有數(shù)百人無償?shù)刈詣訁⑴c活動。相傳延續(xù)近200年,“文革”迄今已中斷。 舞龍燈:俗稱“搬龍燈”。城鄉(xiāng)普遍流行。 游扛燈:東山壩大布村每年正月有游燈習俗,當?shù)厝朔Q“過燈”。因有一種特大的花燈要二人抬著走,還要二人扶著保護,故俗稱“扛燈”。又因此燈用特技制作,能利用火力沖動各種微型戲劇人物表演動作,還能沖動各種飛禽走獸飛翔奔跑,故又名“走馬燈”。這是一種極其美觀的舉世罕見的大型花燈,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重視,曾于1997年2月派記者到該村采訪該村制燈能手李三秀。該村的游燈習俗:凡頭年生了兒子、娶了媳婦的人家各要出一盞“扛燈”,非添丁戶則要每戶出一盞三頭連一體的“兔子燈”,俗稱“灶腦燈”;每年都是定時、定點、定路線、定燈序、定接送燈、定吃喝。即四村(四房)分別出燈,各自按序*,從年初十至十三夜晚,由前門村開始,依次為和里、柞樹、塘角等村;先從出燈村游起,游遍四村,誰也不能亂走一步;游燈的隊列以二盞扇面燈領(lǐng)先,接著為龍類(配西皮鑼鼓一堂)、兔子燈(先到排前)、扛類(拈鬮為序,盞燈配西皮鑼鼓一堂);每家出燈與回燈,都要鳴鞭爆;游燈前后一、二天,各添丁戶要大辦筵席,俗稱“做喜歡酒,不收禮物”。解放后,革除了筵席,以糯糍、果子酒取代。相傳明萬歷初年,該村一位姓羅的商人,到揚州貿(mào)易,一見此燈,即被迷住,決心棄商學藝。可是當?shù)亓曀姿嚥煌鈧?,那商人裝作啞巴,甘當奴仆,辛勤服侍師傅三年才學回制作“扛燈”的技藝。今大布村也是傳子不傳女,藝不出村。目前僅有七八人會制作此燈。1999年正月十四日小源村出現(xiàn)8盞“扛燈”、近百盞“關(guān)刀燈”游村。 游擔燈:石上村每年元宵節(jié)有鬧花燈的習俗。因為是挑著一擔一擔的燈游街、游村、游廟,故當?shù)厝朔Q為“擔燈”。相傳明朝萬歷初年,該村一位姓李的財主,因夫人陳氏得夢而建漢帝廟,廟成果然生下一子,取名漢靈。漢靈一生樂善好施,曾獨資興建一座大木橋,架通了梅江東西兩岸。時值元宵節(jié),大橋落成,漢靈的夫人生下第五個兒子,正逢三朝湯餅之喜,漢靈非常高興,一邊大辦喜宴,一邊請七扎匠趕制六盞花類。以每子一盞,共五盞,因取“好事逢雙、再添新丁”之意,故以門盞合成一擔。當晚,漢靈親自挑著一擔燈,敲鑼打鼓去游廟、游街、游村。從此石上村便形成了群眾性的“游擔燈”習俗。并約定俗成,擔燈人必須是德高望重者。清末起,先擔燈到各自祠堂內(nèi)鳴爆,然后繞村的外圍一周。繞村走完,進行游廟、游街。再分散活動,各自到親友家“游燈傳?!?,預祝來年都能添丁擔燈。建國后,為了使游燈更有秩序地進行,于1956年起,每年正月十四日上午由有關(guān)干部召集添丁戶拈鬮,安排好游燈時“擔燈”的先后次序。每年元宵節(jié)下午4時半響第一銃,“擔燈”到各自祠堂內(nèi)鳴爆;5時半響第二銃,齊到村口涼亭遺址集合,以龍燈導行,“擔燈”按鬮序隨行,以馬燈4盞押隊,路線照舊不變。約下午7時半結(jié)束,歷時3小時,行程5公里?!拔母铩逼陂g,“擔燈”中斷。改革開放后,此俗仍盛行。1999年游燈出現(xiàn)了添西燈23擔,“人口燈”5擔。倒毀數(shù)十年的漢帝廟已于1997年在原址重建,據(jù)說這是第三次重建。 打甑蓋:全縣大多數(shù)鄉(xiāng)村在元宵節(jié)夜有“打甑蓋”的習俗?!瓣瞪w隊”一般由一個村的群眾自愿組成,其成員有一痊手提甑蓋的“喝彩師”、一位手提竹籃鳴放鞭爆的總管人、五位吹鼓樂師。元宵節(jié)夜晚,甑蓋隊敲鑼打鼓,走村串戶去到頭年娶了新媳婦的人家道賀。每到一家,先在大門口鳴爆,即由喝彩師高唱贊歌。一手拿著甑蓋,一手拿一扎紅筷子,每唱一句贊歌,用筷子在甑蓋上敲打一下,故俗稱“打甑蓋”。打完后,主人以美酒佳肴接待,并以紅包相贈(錢數(shù)無定額)。出大門時,主人還以鞭爆歡送。 劃龍船:寧都縣城、長勝、洛口等處很早就有劃龍船的習俗。 長勝鎮(zhèn)窯下村,地處琴江中游,有200多年劃龍船的習俗。因河床上升,水淺多沙灘,已中斷70多年無法劃龍船。 洛口村,地處梅江上游,流經(jīng)洛口地段,當?shù)厝朔Q“西江河”。古時,河面寬,河床深,大帆船可以從贛州逆水而上經(jīng)縣城直達洛口。數(shù)百年前,村邊河段是深潭,水流湍急。那時無法架橋,全靠兩條龍船*值擺渡,端午節(jié),剛下過暴雨,水急浪高,一條龍船劃至深潭中間,突然一個巨大的漩渦,把龍船卷翻,船上18條好漢全部遇難洛口劃龍船的習俗從此中斷。剩下一條龍船,專供擺渡。若干年后,泥沙淤積,深潭變淺灘,架起了大木橋,龍船久置無用而腐爛。后來在端午節(jié)游神時,出現(xiàn)一只小木龍、一只小紙船與朱公菩薩一起游村。原來村民們對龍船深情依戀,對小木龍視為神靈受到全會人的崇拜,游神時抬出來,表示同以前劃龍船一樣挨戶逐邪。那個紙船是紀念為龍舟競渡遇難的18位好漢而特制的。游神結(jié)束,紙船同朱公菩薩、小木龍一起抬到西江河邊,經(jīng)道士打醮后,用火將紙船焚化,俗稱“化舟”。此俗實際含義是一年一度祭奠為龍舟競渡而遇難的亡靈。 縣城的龍舟競渡至今猶盛行,四門六街共有14條龍船,以龍腦的形狀與顏色各異而分別命名。清末起,每一門若有兩條龍船,比賽時只參加一條。俗以立夏日洗龍腦,晚上抬龍腦游街。自后,各廟紛紛張貼“上水”通告。接著,抬龍腦到其管轄區(qū)挨戶“驅(qū)邪”,并散發(fā)龍船包子給住戶。與此同時,開始“上花”。即有些群眾向廟里許了愿,此時抬出搭配好的“老八器菜”18碗,每碗菜上放一朵鮮石榴花(或其它鮮花),俗稱“上花”。此菜既作供神,又作犒勞劃龍船的18位好漢。有時,每人能得到好多菜。如果競渡失敗,則會被孩子們嗤之為“食餿菜”。龍船第一次上水,劃到南門塔下龍神廟,水手們要入廟焚香、燃燭、鐐雞、鳴爆祭龍神。古歷四月下旬每天午飯后,龍船劃到小東門文筆垛(俗稱“人不躲”)地段游弋練習,各找對手預賽。傳說某年五月五日金錢龍劃到石牛石馬董尚書墓下(一說南門塔下),忽然被大浪卷入石巖里,16位水手遇難,僅打鼓的和拗招(掌舵)的泅出來。因此,忌于五月五日競渡,提前在初一至初三日正式比賽。正式比賽時,城里人扶老攜幼,摩肩接踵,萬人空巷。鄉(xiāng)村來參觀的絡(luò)繹不絕。每當龍船接近終點,觀眾高呼“快呀!快呀!”船上的鼓聲與岸上的喊聲相呼應,非常熱烈。 建國后,劃龍船列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項目,龍舟競渡納入縣府統(tǒng)一領(lǐng)導,由縣體委統(tǒng)一組織安排,一年一度的活動開展得列加井井有條,劃船技藝不斷提高,已進入全省前茅,劃出了縣門,劃出了省界,劃到了上海。曾組織2個龍舟代表隊參加1998年5月在上猶縣舉行的江西省首屆贛良杯龍舟競賽,在僅舉辦的500米與600米2項競賽中,我縣2個代表隊獲雙項第一名與第二名;同年,又組織一個龍舟代表隊,代表江西省參加10月在上海市青浦縣舉行的全國第九屆屈原杯龍舟競賽,獲第八名。榮獲“江西省龍舟活動先進單位”。 游火龍:在洛口鄉(xiāng)南嶺村每年中秋節(jié)夜晚有“游火龍”的習俗。用長約3丈的巨長毛竹,從竹尾往下扎著層層竹片,竹片上扎著火把,火把是事先用植物油浸泡過,燃點后形似火龍,故又稱“竹篙火龍”。當?shù)厝税褌鹘y(tǒng)的中秋節(jié)改稱“火龍節(jié)”。形式獨特,熱鬧異常,遠近親朋都邀請觀賞。其來由,相傳清光緒初期,有一年農(nóng)歷八月,南嶺村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人們?nèi)f般無奈,只好祈求天神保佑。八月十五日夜晚,突然,天空出現(xiàn)兩條火龍與瘟神激烈地搏斗,戰(zhàn)至黎明,終將瘟神擊敗逃遁,火龍則溶于東方絢麗多彩的朝霞之中。此后,瘟疫在南嶺竟奇跡般地消失了。村民認為這兩條火龍是兩兄弟,一條名火龍,一條銘火虎,統(tǒng)稱為火龍神,視為驅(qū)邪佑民的福主,在村里立廟雕像祀奉。并在每年舉行紀念活動:(一)游火虎:從八月初一夜晚起,盧氏七個房派各以7名兒童組成小分隊,每人手持1個半園虎頭形竹編道具,上插數(shù)十根點燃的線香,分別到本房各家漫游;(二)演戲:從八月初九日起演戲,開演之前,先“打八仙”,然后敲鑼打鼓將火龍、火虎、東岳、漢帝七太子諸神像請到劇場對面的供桌上,以表示菩薩與民同樂。初九至十二日每天演二場,十三日至十五日,每天演三場;(三)游火龍:中秋節(jié)晚飯后,每條火龍上綁扎20根據(jù)特制浸透油汁的媒子,每班7條火龍,140根媒子。七班火龍隊共49條火龍,980根媒子,有序來到火龍神廟前大坪里,以拈鬮為序,依次點燃火龍。每根火龍由1—2名青年后生高高舉起,直插云天。霎時,天空照得亮如白晝,風吹火苗,猶如49條火龍在與妖邪搏斗,仿佛再現(xiàn)100多年前的神話情景。隊伍繞村按常規(guī)路線*。近十幾年來,因村內(nèi)安裝電燈,受電線的阻攔,再元法在村內(nèi)*,只能在村旁邊舉行。49條火龍集中在《盧氏大宗祠》坪院,祭拜祖宗,再分開7隊,分別游到各房祠堂前,將火龍斜靠在祠堂墻上,讓其自然熄滅為止。歷經(jīng)大約3個小時,游火龍完畢后,開始演戲,直演到次日凌晨。散場后,人們抬著神像,排著隊伍,遂將諸神安放回原處。至此,歷時半個月的游龍活動宣告結(jié)束。 整個活動經(jīng)費舊時由各房祖產(chǎn)支付,1950年之后則由群眾捐資籌集。 5、修譜http://yps4026.myanyp.cn/ 長久以來,客家人有編纂譜牒的習俗。民間稱為“修譜”。 譜牒,舊稱家乘、家譜。它是以記載一姓或族、一房世系為中心內(nèi)容的表冊文書。蘊藏著豐富的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地名學、經(jīng)濟史、人物傳記及地方史資料。是珍貴的客家文化遺產(chǎn)。 客家人對家譜視為“傳家之寶”。寧都最早修譜始于唐武則天時代(整姓譜),宋代已有許多客家姓氏開始修譜,至明清兩代,修譜之風甚盛,尤其是清代修譜達到頂峰,至今逾萬人的20多個姓氏基本上都在宋代有了家譜??h內(nèi)各氏族平均50多年為一屆修譜期。寧都130多個客家姓過去姓姓有譜。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尤以文化大革命的動難,收繳、焚毀了許多家譜。但在八十年代地名普查中,縣地名辦想方設(shè)法查到保存于民間的宗譜、通譜、族譜、房譜、祭譜等計有1053部,其數(shù)量之多在全贛南地區(qū)乃至全省也屬首位。這是寧都頗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值得一提的是,《桴源賴氏初修族譜》是寧都最早的家譜,為唐長安二年(702年)所修。墓碑和族譜均記載其始祖賴忠誠是迄今有文字依據(jù)遷入寧都的最早漢人,西晉永嘉年間,自潁川徙居桴源(今肖田鄉(xiāng)美佳山村委會桴源村)。裔孫賴靖,號雪溪,十二歲能文,習業(yè)五經(jīng),注重教育,唐嗣圣間,守令薦于朝,雪溪固辭不就,潛心編篡宗譜,成為寧都客家修譜的首創(chuàng)者。 境內(nèi)所存家譜一般為八開、六開,也有四開本,版式基本上都是豎排,多采用木刻活字排版,有的是石印版。大都用本地土紙(毛邊紙、玉扣紙)印刷。唯有四十年代《陳氏三八太祖位下聯(lián)修宗譜》是鉛字排版,白報紙印刷。 古代家譜內(nèi)容大同小異,記述族姓來源、世系、遷徙、婚姻、名人、經(jīng)濟狀況、喪葬祀典、族規(guī)家法等方面的文獻資料,是中國傳統(tǒng)宗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族譜的特色之一是譜序,它是極有價值的綱領(lǐng)性內(nèi)容。用極具概括的文字,論述修譜意義、修譜歷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請著名學者、政界要人撰寫。經(jīng)查閱寧都各姓族譜,發(fā)現(xiàn)作序的文壇巨匠和歷史名人有歐陽修、朱熹、蘇軾、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文天祥、解縉、吳澄、趙孟兆頁、董越、陳勉、魏禧、邱維屏等。有的家譜連續(xù)幾屆都請名人寫序,比如《璜溪中壩清河廖氏族譜》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譜序,分別由歐陽修、朱熹、文天祥、陳勉撰寫。 族譜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訂字輩、派名、派行。是民間一種獨白的傳統(tǒng)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啟蒙天下,都能區(qū)別長幼世序輩份的大小。每屆修新譜時,老譜中的字派必印載譜內(nèi),若老字汽船接近末尾,則又要續(xù)增新字派,體現(xiàn)綿延不斷,長衍吉祥。 族譜的特色之三是立有家規(guī)。這是家譜中必不可少的,而名稱有族規(guī)、族約、家范、家訓、祖訓、族戒等不同稱謂。其內(nèi)容大都相同。將遵守國紀、團結(jié)宗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崇師長、重教興學、和睦鄉(xiāng)鄰、見義勇為、勤勞節(jié)儉、嚴戒賭淫等為人處事、傳統(tǒng)禮制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形成條文,刊印譜中,以此來約束、教育、激勵族人。這是客家人傳統(tǒng)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寧都客家姓氏族譜,曾為研究社會歷史問題起來重要作用。比如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讠利,是贛、閩、粵及海內(nèi)外客家孫氏的始祖,其傳代世次、源流軌跡就是依據(jù)《寧都富春孫氏伯房族譜》,再考證《孫讠利墓》得到證實的。又臺寧都古代縣治雪竹坪(今梅江鎮(zhèn))開始建村的年代為南朝元嘉間(424—453年),是以《寧都松陽賴氏族譜》為線索,再查勘《賴仲方墓》獲得的,與《寧都直隸州志》“詞廟志”相吻合,證實雪竹坪得名的歷史有1500多年,比設(shè)縣治的時間早500多年。 6、儺舞 古老的儺戲,是三千多年前由驅(qū)鬼逐疫的儺舞發(fā)展而成。各地有“儺顧戲”、“儺堂戲”、“師公戲”、“師道戲”、“孟戲”等不同稱謂。因演出時要戴面具,故又名“師公臉殼戲”。儺戲最大特點就是戴面殼,據(jù)說原有108年面殼,現(xiàn)在只保留了34個。 7、采茶戲 寧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著客家藝術(shù),客家采茶戲吸民間藝術(shù)之養(yǎng)料,采中原及其它劇種之所長,經(jīng)長期交流和相互影響,逐步從三角班演變到半班、半整雜乃至行當齊全,劇目、音樂豐富的大班,現(xiàn)已列入全國320多個獨立的地方劇種之一,載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三角班是在茶歌、燈歌、山歌、小調(diào)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先由一個人演唱演變到結(jié)合民間歌舞,表現(xiàn)生活故事,稱單臺歌舞。如《十轉(zhuǎn)來》、《十匹柳》、《十盞燈》、《明燈歌》、《等郎歌》等。后發(fā)展到有簡單情節(jié),一旦一丑的對子戲,如《補背褡》、《賣雜貨》、《攀筍》、《扇子花鼓》、《賣油》等。進而根據(jù)兩茶女一茶童的歌舞表演演變成二旦一丑的三小戲(“三小”亦指小旦、小生、小丑三個行當),如《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長工碓米》等。三小戲在寧都客家采茶戲106個傳統(tǒng)劇目中占三分之二。清道光初期(1821—1830),號稱大班的東河戲、宜黃戲、祁劇流行,觀眾對三角班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時,三角班開始演出《落馬橋》、《青龍山》、《山伯訪友》、《山伯送友》等藝術(shù)難度較大的劇目,處于大型劇種與小型劇種,大班與三角班之間的狀態(tài),觀眾稱為半班。半班移植、改編、創(chuàng)作演出大型正劇、悲劇及宮廷戲、公案戲、神話戲等劇目30余本(包括7種連臺戲)。 清光緒中期(約1891年前后),有些祁劇藝人與半班藝人能獨立演出高腔和彈腔劇目,祁劇原有劇目與半班劇目并存于半班舞臺,故稱半整雜。 *10年前后,半整雜解體,再現(xiàn)“七緊八松九逍遙”的半班,在山區(qū)演出,直到解放前夕。http://yps4026.myanyp.cn/ 建國后,成立了專業(yè)劇團,不僅挖掘、整理、加工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還創(chuàng)作了《一條心》、《送草鞋》、《新鄰居》和改編的《鑾刀記》等一批新劇目,寧都客家采茶戲不但行當齊全,曲調(diào)優(yōu)美,而且表演程式豐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規(guī)戲曲大班,成為全國獨具風格的劇種。 寧都客家采茶戲由于來自民間,語言樸實生動,表演形象逼真,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為基本步法。表演組合程式多種多樣,如洗馬、舞扇、梳妝、刺繡、出入門庭和生產(chǎn)勞動等。生、旦均畫清臉,彩旦加畫“蜘蛛”,小丑鼻上畫白色蝙蝠或晴蜓。 寧都客家采茶戲曲調(diào)共100余個。小戲以戲名為調(diào)名,男女同曲異腔。半班后,發(fā)展了導板、散板、訴板、快板、哭板等板式。常用的基本唱腔有:“川調(diào)”,以宮調(diào)式為主,主奏樂器勾筒(二胡),定弦2—6,是音樂的主要部分。其中有川調(diào)導板、原板、反川調(diào)、快川調(diào)、川調(diào)哭板等板式?!扒帻埳秸{(diào)”,分上調(diào)和下調(diào)兩種,徵調(diào)式,勾筒(二胡)定弦為5—2,有原板、訴板、哭板和散板等。“毛洪記調(diào)”,為宮調(diào)式,主奏樂器定弦為1—5,有原板、訴板等形式。還有民歌小調(diào),主奏樂器定為6—3,曲調(diào)較輕松活潑,幽默詼諧。 8、扛燈http://yps4026.myanyp.cn/ 大型花燈:用竹篾做成五層骨架,以彩紙鏨刻、剪貼各種微型圖紋,在二、三、四、五層各有門樓,額書戲名,下邊按戲名裝置各種微型戲劇人物,并用頭發(fā)系著頭、手、腳,利用火力沖動,手舞足蹈,栩栩如生。還飾有繪畫、燈謎、聯(lián)語、詩詞等。每層置有燈火,底層用一缽茶麥夫火,專供熱氣無明火;第二層用四個飯碗各盛茶油浸透的米,點燈芯火;第三層點四盞蠟燭火;第四層除點四碗看得見的燈芯火外,還有中心圓筒內(nèi)點燃三碗看不見的燈芯火;第五層點燃一缽燈芯火。游燈時,頂端固定在橫木杠上,木杠兩端緊扎在長的豎木棍(竹杠)頂端,兩人舉著木棍游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