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最適合讀些清新的小詩。
像李白這首《獨坐敬亭山》,一人山中獨坐,世事過眼云煙,青山朗潤峻茂,獨與幽人長談。
雖未能去往山中,卻已感到其間安然。
喧囂而躁動的日子里,該留給自己些時間,自在、隨心、坦然,一人一境一清幽,一呼一吸一從容。
在眾多詩人中,李白是很會獨處的人。
雖然他很享受結(jié)交朋友,但伶仃一人時寫的詩,也依舊饒有趣味。
就像那首《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寫這首詩時,李白剛剛遭遇賜金放還,政治理想幾乎宣告破產(chǎn),形單影只,有苦無處訴,突發(fā)奇想,將月亮拉來對飲,原本的冷寂凄清,也正因此沖散了許多。
李白早年時,寫過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他尋訪道士未果的經(jīng)歷。
孜孜問道的年輕人,殷勤往來山中,沒能見到想見的人,煩惱之余,被山中景色吸引,索性將不開心丟到一邊,沉浸于山川美景之間,樂乎悠然。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以前,總愛依賴他人的陪伴,后來細細回想,其實,很多珍貴的瞬間,都是獨自一人時經(jīng)歷的。
于某個時刻,拋卻世間紛紜,完完全全做回自己,任性自由,行止隨心,何嘗不是一種放松、一種清歡。
楊絳先生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不迷失在別人的期待里,才能真正擁有自己,如果一切事與愿違,不妨找尋自己的從容。
李白建功立業(yè)的志向有多高,我們都再清楚不過,年少便以不世之才自居,“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為此他踏遍山河,仗劍去國,全情奔赴。
可理想是理想,謫仙是謫仙,現(xiàn)實卻全然不在乎他的感受。
人到中年,才入朝堂,玄宗讓他專職作御用文人,陪侍皇帝左右,受盡寵信,也不過一只華麗的金絲雀。
對朝堂失望,被賜金放還,李白開始了長期的漂泊,一路上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現(xiàn)實的辛酸滋味他嘗了個遍。
那一日,他登上山峰,回想起昔日的友朋如云、迎來送往,幾十年如過眼云煙,孤獨感不禁襲上心頭。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往日縈繞的云鳥早沒了蹤影,正像曾經(jīng)那些簇擁而來的朋友,利來利往,滄海桑田,只有青山如知己,未曾離去。
沈從文曾在《古人的胡子》中說:“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jié),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個你自己?!?/p>
孤而不凄,嘆而含趣,將山喻作人,那青山,不正是詩人心靈的映射嗎?
其實,陷入孤獨也并非壞事,當你能夠堅定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全世界。
不禁想起《在細雨中呼喊》中,余華筆下那個少年——孫光林。
父親是個無賴,母親一味隱忍,兄弟形同陌路,遭受著同學的排擠,自幼父母不愛、兄弟不親,身世凄苦的他,孤獨入骨。
他曾不顧一切想融入人群,勉強自己親近家人,然而,除了失望,一無所獲;勉強自己刻意逢迎,然而,除了被同學利用,更遭到了無情的欺辱。
后來,幻想徹底破滅,他也終于覺醒:“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p>
為了逃離這里,他開始刻苦學習,不再去理會人群的熱鬧,順利讀完高中,考入了大學。
在獨自前行的路上,他從未放棄過自己,重新審視著世界,也重新理解著一切愛恨,最終,甚至擁有了保護別人的能力。
《夏目友人帳》里有句話:“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游戲。”
我們生來便是獨立的個體,遇到懂得與理解是幸運,最尋常、最無法逃避的還是孤獨。
與其追隨人潮,不如豐盈自己,
與其委屈求全,不如活出本色。
習慣了人群的喧囂,難免會迷失了內(nèi)心的方向。
人生本就是一場盛大的孤獨,生活是自己的,每個人都該學會與自己相處。
李白,用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追逐著理想,縱使“天下無人知其心”,依舊至死而不渝。
我們或許無法企及他的孤勇,卻可以在每一個疲憊的時刻,守住一份獨處的安寧,為心靈打開一扇小小的窗,讓新鮮空氣涌入。
楊絳先生曾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是外界的認可,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p>
人生很短,貴在適意,享受孤獨,安于慎獨,縱使無法置身于熱鬧之中,也愿你能逍遙快意,內(nèi)心明朗清澈,靈魂自由豐盈。
作者 | 若木,來源:古典君(ID:igudianjun)
主播 | 韓丹,原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視頻號:韓丹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