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感本身不是一種病,不像焦慮癥或抑郁癥。它更像是一種一般不適的感覺,一種時有時無的、無法滿足的缺失感,有種泛泛的感覺——你缺失了些其他人都有的東西,或是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著的感覺,就是有些不對勁,卻難以名狀。它讓你感到與世隔絕,好像你本應(yīng)該更加享受生活,卻沒有?!?/span>
比如,孩子想和媽媽親近,但媽媽很少回應(yīng)孩子,可能是在忙,也可能是沒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挫敗感和被忽視感,長大之后的ta,就會感覺自己無足輕重,這是一種存在感被剝奪的感覺,也是一種特別糟糕的體驗。
就像例子中的女士,她無法表達自己,對外界關(guān)上了心門,在媽媽等愛她的至親面前都無法敞開心扉,說明她對家人的信任已經(jīng)坍塌,這導(dǎo)致她也很難再信任其他人。
比如,空虛的人,可以先從沒有生命的東西開始,因為他們完全可以掌控它(買一個心愛的毛絨玩具,時常抱抱它,和它“說說話”;養(yǎng)一盆植物,用心地照料它,給它曬太陽、澆水、施肥、修剪,等等),這樣主動與事物建立連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再次被忽視,還能體驗到自我價值感;
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嗅覺來感受,起床時聞聞自己的口氣;刷完牙之后再哈一口氣,感受一下;
還可以通過運動感受體內(nèi)的變化,從跑步之前到跑步之后,那種微微出汗,到汗流浹背,呼吸急促,臉色發(fā)紅,再到疲憊不堪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真切、實在的感受;等等。
首先,識別(Identify)情緒; 其次,接納(Accept)情緒,不以對錯來評斷它; 接著,試著察覺產(chǎn)生這個情緒的原因,也就是歸因(Attribute); 最后,看看情緒是否對應(yīng)著某個行動(Act),如果是,以合適的方法來應(yīng)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