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育遲緩兒童常常動作不靈活,身體難以保持平衡,語言表達能力弱,社會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較弱;認知發(fā)育遲緩的兒童還會對多種智力加工過程的掌握減緩。這些發(fā)展遲緩兒童部分是具有身心障礙而出現的發(fā)展遲緩現象,部分兒童發(fā)展遲緩落后于同齡,若他們的發(fā)展遲緩現象未得到改善,在進入小學階段可能發(fā)展成為學習障礙兒童
因此,對發(fā)展遲緩兒童通過感覺統(tǒng)合訓練的方式,為其提供有計劃、有控制的感覺輸入,協(xié)助個體對刺激做出適應性反應給予積極、適當的反饋,使其能順利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
前庭覺的接收器位于耳朵內部深處的前庭和半規(guī)管(頭部) , 當我們的頭部有不同速度及方向的移動時,我們就會接受到前庭覺刺激。
舉例來說, 當我們在蕩秋千時, 頭部是有速度變化的前后擺蕩, 此時我們就在接受前庭活動 (但如果你是坐在秋千上擺動雙腿,但頭部并沒有速度及方向的移動,這就不算是接受到前庭刺激) , 頭部移動的速度越快幅度越高,所接受到的前庭刺激就越強,
但并不是越強的前庭活動就是越好, 因為大腦如果接受到過度的前庭刺激就會有暈眩不適 或出現類似宕機的狀況,如眼神渙散, 無法集中注意力, 這對大腦反而有傷害, 因此,在進行前庭活動時, 要觀察孩子的表情跟對答是否流暢自然。
比較常見感統(tǒng)問題的孩子, 是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前庭系統(tǒng)接收到的訊息,以至于出現尋求更多前庭輸入, 進而出現動個不停( 跳來跳去,沖來沖去) 對于前庭刺激的活動非常喜歡 (如: 不斷蕩秋千或溜滑梯很多次, 很難要他停下來) ,若未適當處理, 孩子會常常處于想要尋求前庭覺的狀態(tài), 而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應該要專心的事物上, 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居家前庭活動。
大人將大龍球用雙腳固定在家里墻的角落,讓孩子站在有球面上自主的彈跳(至少要跳到腳離開球面10-15公分高)(讓孩子手扶大人肩膀跳)
在蹦床上,孩子手拿棒狀物,將黏在墻上的球(可以用魔鬼粘或萬用粘土粘)敲打下來 (或是拍打掛于天花板的氣球)
讓孩子以坐(側面跨坐、趴著、蹲著或站著)蕩秋千(秋千擺蕩方向要改變:前后,左右,斜向)
讓孩子坐(蹲)在大毛巾上,由大人快速地拉動毛巾一角(向前跑或是曲線跑動),孩子自己抓緊毛巾想辦法不要往后倒
坐在滑車或扭扭車上,讓媽媽拉動 (媽媽可以慢慢試著改變速度或是繞S型走)在房間里多繞幾圈
總體來說,前庭覺得干預,確實可以提升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對孩子掌控本體有很大幫助,這對于接下來的語言干預訓練幫助較大。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技巧幫助發(fā)育遲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