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剛與周秉昆父子,明明心里都很在意對方,但說出來的話卻是利箭一樣扎心。父親說秉昆是三個孩子中“成績最差”的。秉昆說父親“勢利”,鬧得父子倆“冷戰(zhàn)”“熱點”不斷。
郝冬梅與母親在如何面對秉義家人時,母親一再提醒女兒,這些事不要說透,要留有余地,可冬梅偏偏說母親有階層優(yōu)越感,是嫌棄秉義家,怒不可遏的母親給了她一巴掌。
秉義秉昆算是平民家庭里的好兄弟。秉昆為父親看哥哥臉色抱屈,一言不合,指責哥哥最在意的是“省長女婿”這個身份,一向儒雅溫和的秉義忍無可忍,一腳將秉昆踹倒在地。
周蓉與中學生女兒玥玥長期分居,感情疏離,其實母女都非常需要對方。作文《我的媽媽》,玥玥表達出對母愛的渴望,當面卻把母親的關(guān)照當找茬,讓母親無比傷心和失落。
其實,所有向親人射去的“利箭”,并非是無的放矢;所有的不滿和憤怒,其原點并非都是怨和恨。周秉昆與父親許多次聊天,都是以關(guān)心開始,以爭執(zhí)結(jié)束。明明父子連心,偏偏相互否定。本想好好說話,不料反唇相譏。“不好好說話”,學歷不高的秉昆是這樣,年幼稚嫩的玥玥是這樣,他深明大義的父親也是這樣。
傷口撒鹽,火上澆油。什么話難聽偏說什么,哪兒疼偏摳哪兒。想想每個人自己和身邊的親人,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劇中人”。
“不要輕易解剖別人,看透是一回事,說透又是一回事,帶著慈愛、接納和療愈地說透,就是更高一層的智慧?!?/span>
今早看到朋友在微信中發(fā)出的這一段話,讓我對《人世間》種種“相愛相殺”產(chǎn)生一種“頓悟”:不論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或是其它親情關(guān)系,都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的不安與焦慮,多點寬容體諒,少點暴躁情緒。越是親人之間,越要“好好說話”。
說對方實話,并非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要有分寸,要把握火候。記住秉昆對當時氣勢沖天的父親說的一句話:“事實就該說嗎?事實就該說嗎?”
劇中有這么一幕:“你和那女的到底有沒有那種實質(zhì)性的關(guān)系?”郝省長在批評一個來家里懺悔犯男女作風問題的某廳級干部,這名干部面對省長的質(zhì)問,當面矢口否認。事后,女婿周秉義根據(jù)自己在兵團政治部工作時的經(jīng)驗,提醒岳父,這類干部十有八九已經(jīng)有了“腐化事實”。不料岳父省長說,其實我也想到了這一層。之所以不當面深究,是想讓他自己反省,是想挽救這名干部。
當然,職場不同于親人之間。郝省長這樣硬中帶軟的處理,雖然是職場經(jīng)驗,但他的用心與做法,是可以在親人之間借鑒的。
郝省長夫人金老太太為我們做了一個示范:
在冬梅家一向謹小慎微的周秉義,在自己提為副廳后,少有的墨著臉,指出岳母不該干預自己的工作,特別是提升任用。本以為岳母會居高臨下訓斥秉義不知好歹,沒有分寸,但老人沉住氣,通過與女婿平等交流,讓秉義認識到自己確實想干點實事,希望有所作為,最后岳母笑著說:“這證明我對你的觀察和推薦是對的嘛?!币粓鲇H人之間不必要的誤解被金老太太輕松化解。
“我的確是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span>這句名言的后半句,分明在警醒今天的我們:不要輕易解剖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