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義
識形
識用
柴門聞犬吠 風(fēng)雪夜歸人 出自 劉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編外鏈接
近體詩
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近體詩指唐代及以后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shù)、字?jǐn)?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yán)格的限制,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近體詩由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求四聲、八病等聲律、對偶的新體詩發(fā)展而來,至唐初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為唐以后人常用的詩體,因與古體詩相對而言,故稱“近體詩”。近體詩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對仗和押韻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主要類別有律詩和絕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別(六言較少見)。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稱排律或長律,偶有六句三韻的律詩,稱為三韻小律詩。
近體詩一般可分類為: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
1、關(guān)于近體詩分類的兩種觀點:
觀點一: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zhǔn)。(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觀點二:近體詩包括絕句(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律詩(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則稱為長律或排律。)。
2、近體詩押韻與格律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lián)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nèi)相間,聯(lián)內(nèi)相對,聯(lián)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lián)外,中間幾聯(lián)必須對仗;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