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孩子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在碰到需要拐彎的題目就容易出錯,碰到題目條件和例題不太一樣的襲題時就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甚至到了初中連題目是考的什么知識點都搞不清楚,就更沒法去解題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要想學好數學,除了需要花時間來熟悉題型外,更重要的就是通過題目的條件,來確定解題的方法和步驟。即使是平時沒碰到過的題型,也能夠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來找到解題思路,最后解出答案。
這其實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要怎么培養(yǎng),很多家長不清楚,孩子就更不清楚了。只能是靠在平時不斷地練襲中自己去悟,大部分的孩子如果缺乏專門的指點,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有所感悟,甚至到了初中總復襲時可能才有一點點感覺。
這樣的話實際上就浪費了前面好幾年的時間,低效地刷題,學得又累成績的提高也有限。
下面就簡單介紹兩點,來幫助大家領悟如果進行舉一反三的訣竅,從思維的底層幫助大家提高數學能力,節(jié)省摸索的時間。
第一,找規(guī)律,找內在關系。這一條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具體的學襲過程中,很多孩子并不能做到這一點。
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一二年級的時候,缺乏相應的訓練,造成大腦缺乏邏輯思維的鍛煉。
在孩子建立起數感和量感的概念后,就要開始做一些應用題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對于例題的理解只能建立在方法的理解上。意思就是說比如孩子只能記住這道題只能是前面的數加上后面的數得出答案,那么做練襲題時題目的描述不能變,只能變化前后的數字,這樣的題孩子是可以做出來的。
那么如果題目的條件稍稍做一下變化,哪怕前后的數字相同,孩子可能就會做錯,本該是前面的數字減后面的數字,孩子還是會做成加法。
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遷移到做題上,就必須在方法的遷移上再進一步,讓孩子學會尋找內在關系。內在關系是一道題的核心內容,所有的計算式都是通過內在關系列出來的。
大部分的孩子在平時的練襲中,訓練的都是對題目的表述進行列式子的計算,而很少有人去鉆研題目和例題、公式之間的內在關系。所以在考試時,如果出的題目都是做過的類型,那么只是數字不同,那么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考出好成績。
但是如果題目的表述變化,需要的已知條件需要間接獲得時,很多孩子就做不出來或者是用了錯誤的公式,這就是沒有找到內在關系,只是在描述中去套用之前學過的方法造成的。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年級開始,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很快,雖然還是基于具象思維進行的邏輯思維,但是理解能力比一二年級提高很多。這時在平時的做題訓練中,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做完作業(yè)后,每天找1-2道稍微難一點的題目讓孩子做。
主要告訴孩子如何通過題目的已知條件,來進行第一步的變換和計算,變成自己熟悉的題型或公式,再來進行下一步的列式子計算。要讓孩子總結重難點題目解題思路的規(guī)律,注重分析過程,找出新題目和已知題目及公式之間的內在關系,建立自己的數學思維模式。
要把關注的重點從題目的對錯上轉移到尋找內在關系上,并總結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來進行知識點的遷移,找到了規(guī)律,錯誤率自然會大幅下降,只改錯題,下次再犯的可能性還是很高。
第二,尋找共同點。這一條主要是針對幾何來說的。實際上幾何并不是從初中才開始學的,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接觸各種幾何圖形了,包括立體圖形。
只不過小學期間的幾何主要以認識和理解圖形為主,基于具體的形狀進行一些簡單的空間想象,建立起幾何的概念。初中才是基于幾何圖形的計算和證明,而很多孩子看到復雜幾何圖形就頭大,則是因為缺乏尋找共同點,化繁為簡的能力。
實際上在初中的幾何中,大部分的復雜圖形都是由三角形、矩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等基本圖形組成。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基本圖形相關的性質、定理等牢記在心,然后通過分析復雜圖形的已知條件,找出和基本圖形的共同點,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如果直接找不到共同點,那就把已知條件進行轉換(包括旋轉、平移等)、推導、借助輔助線重新構造出基礎圖形。一般來說,做了這一步操作后,都能夠找到和基本圖形的共同點,問題得到解決。
和找規(guī)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如何找到共同點的解題思路進行歸納總結。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實現(xiàn)在考試時快速調用大腦內相關信息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做題速度和正確率。
這比改錯題本身更有用。改錯題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非常有效,但是對于思維類的題目幫助不大。如果你學會了如何找共同點的思路總結,那么不管題型(也就是題目的表述形式)如何變化,你都能夠快速地找到解題方向。
這才是舉一反三的真實含義,這是理科的學襲方法。掌握好了上面兩點,你就基本上掌握了理科的思維方式,對于后續(xù)的學襲會更加輕松,也能夠把自己從茫茫題海中解放出來,哪怕還需要花其他孩子80%的時間,你也具有了足夠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