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其實很多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在宣泄自己內(nèi)心的憤怒,比如在上班的時候被領導批評的憤怒,又或者是生意不好做時的憤怒,更多的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乖巧聽話,自己家的孩子這么叛逆?教不了了那就動手吧!
一個孩子一輩子都不被父母打,這個是極少見的,不是說孩子絕對不能打。
心理學家建議兩個年齡段的孩子千萬不能打,因為打了不僅沒有用,還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造成孩子內(nèi)心的傷害,極有可能是無可挽回的!
第一個年齡段:三歲之前的孩子不能打
孩子在三歲之前可以說是懵懂無知的,他內(nèi)心沒有什么道德規(guī)范,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
比如說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他在馬路上跑來跑去,那是因為父母看管不好,因為孩子并不知道馬路上是非常危險的不能跑的。
孩子為什么無知?是因為父母沒有教會,也是因為還小不懂。這時候父母應該細心地教導孩子這個世界上的各種規(guī)則。
而且這個時候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父母的愛和關心才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如果這時候父母貿(mào)然地打孩子,這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要知道孩子三歲之前的安全感被破壞之后,對他的心理會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可愛的!
第二個年齡段:青春期的孩子也不能打
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讓很多家長非常的頭疼,但是再頭疼也千萬別打青春期的孩子,越打他越叛逆!
如果你們家有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子,爸爸打這個男孩子,那么這個男孩子有可能會學會爸爸處理問題的方式,用拳頭來說話,會把拳頭揮向家里面更弱勢的群體,比如說奶奶或者是媽媽!
如果你們家有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子,更加不能打青春期的女孩子,被打之后,她會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心理,還可能會離家出走,要知道女孩子離家出走之后碰到的風險會更多。
更可怕的是在青春期的時候,這個女孩子總是被打會讓她形成受虐的心理,她會覺得爸爸媽媽愛我才打我,所以別人也是愛我才打我,甚至到她談戀愛,結婚的時候還會引導自己的丈夫打自己!
所以三歲之前的孩子和青春期的孩子千萬不能打,孩子再叛逆再不聽話也不能打,作為父母要學習一些育兒的知識,學習一些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知識,這樣才能夠避免粗暴的對待孩子,傷害到孩子的內(nèi)心!
第1種:父母有情緒的情況下
比如說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打孩子,很有可能是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怒氣,而不是真的想體罰孩子。
比如有一些爸爸喜歡喝酒,喝完酒之后看孩子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就會動手打孩子,這其實就讓你們的孩子成為你們情緒的宣泄口,這會極大的破壞親子關系!
第2種:跟孩子關系不好的時候不能打
現(xiàn)在有很多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帶不動孩子了,孩子不聽話了就把父母叫回來。
父母一年只見一兩次孩子,回到家聽爺爺奶奶說孩子不聽話就開始動手打孩子,結果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因為沒有好的親子關系的維護下去打孩子,只會讓孩子學會暴力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也會讓孩子變得喜歡動手打人!
教育孩子還是需要和聲細語的。那具體該怎么教育呢?推薦媽媽們可以購買一本《父母話術訓練》,這樣才能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而不是粗暴簡單的動手。
這里面就會一句一句教家長們平時該怎么跟孩子溝通,比如有晨起的話術,有收到老師負面反饋時的話術,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時的話術,接孩子放學的話術等等,里面都會有詳細的話術教給家長們。
舉個例子,比如叫孩子起床的話術,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都叫你了幾次了,你怎么還不起來!我早餐都做好了,你怎么還不起!再不起來去上學就要遲到,你想被老師點名批評嗎等等,那么這些話就不對。
正確的話術應該是:起床啦,媽媽做了你最愛吃的早餐哦。太陽都曬屁股啦,再不起來屁股要被曬熟啦。起床啦,不然等會媽媽出門上班,你就要一個人在家了哦。用這樣的話術去跟孩子說話,孩子更樂意接受,那么家長的目的也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