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4篇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做《可愛的詛咒》,這名字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詭異,又可愛又詛咒?但是它的內容還是很讓人受用的。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
這里說的“圣母型人格”,也可以理解成“討好型人格”,是指那些關注所有人的感受,永遠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盡全力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唯獨不懂得關愛自己的人。像便利貼女孩、好好先生都是這類人,在書里把他們統(tǒng)稱為“可愛的人”,而這種特質就是打了引號的“可愛”。如果你也見不得別人失望,卻讓自己崩潰,那你可能也中了“可愛的詛咒”。
這本書就是“可愛的人”的福音,書里給了我們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如何發(fā)覺自己內心的隱憂,怎樣面對自我批評,如何挑戰(zhàn)自己的恐懼等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案例和活潑生動的形容,將心理自救的很多方法都講的有趣又清晰。即使不是圣母型人格,也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fā)。那今天讓我們從圣母型人格根源開始說起,發(fā)覺一些“可愛”背后的“詛咒”是什么,再來看看怎么開啟自我的升級成長之路。
目錄
part1
那個“可愛”的小孩——“可愛”的來源
對沖突的恐懼
對認可的渴望
part2
躲在角落的小孩——怎樣找到ta
你的小人
找到隱藏的自我
part3
自我的升級成長之路——挑戰(zhàn)恐懼
拒絕說“不”
這是一個實驗
音頻版??
視頻版??
文字版??
“可愛的人”都在不由自主的為別人考慮,而這些“可愛”的行為好像都在遵循著一些隱形的準則。比如這些話:“這沒什么,千萬不要小題大作”、“Ta是權威,我必須遵循Ta的話去做”、“我一定要待人友善,不要和別人產生爭執(zh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如果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可能會被嘲笑吧”、“我要聽話,不能讓別人失望,這樣才能被別人喜歡”等等。
有沒有覺得很眼熟?它們可能是來自于我們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做一個乖孩子”的要求,來自我們的童年,可能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或者老師,甚至是成長過程中的朋友與戀人。這些隱藏起來的準則,就像一個鳥籠一樣的圍欄,把我們囚禁了起來,忽視了自己的需求,羞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好像這樣才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書中將這些“可愛”特質的來源,歸納為“對沖突的恐懼”和“對認可的渴望”,這都是正常的心理特質。每個人都希望融入社會,對沖突有恐懼,對認可有渴望,這是非常正常的事,自然要做出妥協和付出。但是“可愛的人”對于他人的認可過于在意,Ta們的鳥籠里關著的,是那個在充滿恐懼和不安的孩子,就像Ta們小時候一樣。
如果你也發(fā)現被你自己的“可愛”困住了,作者會提醒我們,你有愛自己的權利,選擇不為他人“可愛”的權力。書中在「找出你自己的應該們」那一章列舉了一系列“個人權益法案”,內容如下:
第一條 我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及價值觀
第二條 我有權說“不”
第三條 我有權犯錯誤
第四條 我有權改變自己的主意
第五條 我有權說“我不明白”
第六條 我有權覺得自己對其他成年人的問題不負有任何責任
第七條 我有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第八條 我有權不依賴別人的認可
大家可以在心里想一想哪一條是自己需要維護的,將它寫下來或者發(fā)在留言區(qū)。當然,你也有權利選擇改變,不再放低自我。這些不是自私,是內心正常的需求。
如果做“可愛的人”讓你覺得不舒服了,希望能夠突破詛咒的牢籠,那你可以嘗試再多做一步。在本書中就介紹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方法,就是我們一起畫一個“可愛的詛咒”之圖。
這個圖怎么畫呢?第一步,畫一個代表你的人的形狀。最好畫一個笑臉,因為你總是以笑臉迎人,要畫一個笑臉作為主體。身體要畫一個大袍子,方便寫字。然后,畫幾個輻射的光芒,沿著這些光寫上你覺得應該呈現的形象(你努力展現的樣子)。比如,你可以在這個光芒上寫上“隨和”“善解人意”“不讓人失望”等等,想到什么都可以寫下來。
之后呢,在袍子上寫下你被壓抑的不能展現的部分,那些被堆積的可能隨時要爆發(fā)出來的感受。例如:疲憊、無助、憤怒、甚至怨恨,即使最負面的想法,也可以對自己開誠布公的寫下來。在都寫完之后,看著這幅圖,你能更直觀的感受到自己對自己做了什么,更直觀的看到做“可愛的人”對你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找到那個被隱藏的自己,就撕開了改變的口子。你也許會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的動態(tài),當然也有可能什么改變都沒發(fā)生。“可愛”會完全不受控制的流露,我建議可以監(jiān)測并記錄你沒能表達出來的想法,從第三人稱來審視自己的表現。你可以留心觀察一下,當自己的“可愛”發(fā)作的時候,被你刻意刪除掉的是什么。它可能是切實的感覺、自己的渴望、內心的恐懼等等。也許當你看到他們的時候,才發(fā)現自己到底隱藏了多少自我,再去衡量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如果你覺得委屈,覺得辜負了自己,那就可以嘗試做出改變。
這本書里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怎么調整自己的表達,怎么戰(zhàn)勝內在的自我批評等等,可以完全陪你走過突破詛咒的這個過程。
打破詛咒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突破恐懼和不安,書中推薦了一個行為實驗,也就是系統(tǒng)脫敏法。它具體是這樣的:首先,我們要仔細想想是什么阻礙了我們?yōu)樽约喊l(fā)聲、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可以把這些場景逐條列出來,然后把它們從害怕的程度從低到高排序,標出恐怖等級。
例如,最不害怕的場景是1,最害怕的場景是10,這樣按等級排序。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在意別人會不會覺得你小題大做,這是你自己的恐怖清單,它對你來說就是重要的。就像有人可能會把“跟家人發(fā)生沖突”列為2級恐懼,但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頂撞媽媽”可能是10級的恐懼。所以大家要根據自己的標準來確定恐怖的等級,可以試著把自己想做但害怕的事寫下來。
這個挑戰(zhàn)實驗就是從比較低級的恐怖事件開始,列出你的實驗方案。這個實驗方案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實驗內容。在恐怖清單里選取比較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比較安全或者沒有那么可怕的事件開始嘗試。2、憑空的預設/想象。即你擔心事情會變成什么樣。3、給它列出當前的恐懼系數。4、更切實際的預測。即你覺得大部分人會怎么看待這件事。5、可以利用的技能和資源。指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對方法。6、標出改進后的恐懼系數。
舉例來說,比如這次你的實驗內容是“拒絕朋友”,你的設想和想象就是:Ta會很失望。可能會生我氣,可能會不理我,這個恐怖等級可能是6級。然后我們可以從當前的設想和想象中抽離出來,理性的考慮之后,想到大多數人被別人拒絕都可能會不開心,但一般很快就過去了。把這個切實的預測寫到“預測”一欄,認真思考和填寫“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技能”這一項,設計好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對方式。
比如說當你要拒絕說“不”的時候,可能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大腦里有個聲音一直說:“你讓別人失望了,你真差勁”。這時,我們的解決方式可以是跟這個聲音說:“走開,我要試一試”。如果你真的緊張了,可以提醒自己做幾個深呼吸等等。最后,在這個應對方式之下,恐怖等級可能降到2級。
我建議大家可以抱著“這是一個實驗”的態(tài)度行動起來,雖然整個過程可能特別糾結和忐忑,但要記著你的應對方案。如果實驗完成了,可以再進行復盤,注意復盤的時候要在實驗方案的最后寫下結果這一欄。這里可以寫:如果你這么做了,會帶來怎樣的具體結果,不要只寫對方的,也要把自己的感覺寫出來。再寫出現在的恐懼系數,最后總結一下為接下來的實驗可以獲取到哪些經驗。
書中有個例子,“可愛的”莉茲鼓起勇氣拒絕了朋友的邀約,這次實驗讓她非常忐忑,而她的朋友看起來毫不介意。事后莉茲在結果那一欄寫下:她的朋友都不敢想象莉茲會那么擔心讓她失望,她發(fā)現自己之前的設想都是過度的擔心。
很多情況下你會發(fā)現,這些可怕的事情大多都沒有自己預設的那么可怕。預設可能來自過去某一次特別可怕的經歷,當然有時候改變和挑戰(zhàn)的確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但預先設計的應對方式會讓你知道,這次你并不是完全束手無策的。另外也要記得關注這些挑戰(zhàn)恐懼的突破,給你帶來了什么改變。是更多個人的時間,還是更輕松的生活?這些會讓你更愛自己,更能享受生活。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并沒有說“可愛”有什么不好,如果你并不被它困擾,是不一定要改變的。是否改變只是一個選擇,這本書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不是必須表現得“可愛”才會被愛,每個人都有權利愛自己。“可愛”的這個特質是沒有錯的。但如果是以委屈自己為代價,我們會不斷失去真實的自己。以及對Ta的關愛。
那今天要分享的內容大概就是這樣啦,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不被“可愛”所困擾,愛不“可愛”的自己,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