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有藝聚 眾家
【鹽池鄉(xiāng)宴之四】何處刮來“夜座”風?
閔生裕
從前生活節(jié)奏慢,一切都慢,成就一樁婚事的過程也復雜,比如有提親、遇面、看家、訂婚、換盅、抬禮、追節(jié)、送日子等等。過一樁喜事作為主家的各項準備或許是一頭半年。比如箱箱柜柜、綢綢緞緞、鋪鋪蓋蓋、衣服布料的準備,牛豬羊雞的飼養(yǎng)等等,都是早有安排的。至于日子臨近,前后得忙半個月,集中大忙也得一周。那時候人情濃,忙大事時遠親近鄰都來幫忙,大家都忙起來了,便有了氛圍。事過完了,娶來的新媳婦紅紅綠綠地更換著新衣服,天天出沒在屋里院外,重要的親戚還要留下在家里吃幾天住幾天,這喜事的喜慶氛圍似乎還余味不絕。
現在結婚典禮前一般只有個訂婚儀式,別的程序基本都省略了。為什么如今鄉(xiāng)宴上的人情味淡了呢?因為鄉(xiāng)宴進入了產業(yè)化流程,過事的主家只須掏錢,什么都不用管,一輛大篷車啥都包了。他們連端盤子洗碗的都帶。不但管正席,就連當天早上一兩百號人吃的蕎面饸饹都給你管了。紅白喜事幾乎當天待完客,客人便走得精光。相對過去而言,現在過大事,省心省事,但是,卻少了一種大家一起忙忙碌碌中釀造的味道。
在物質生活匱乏的時代,最初條件差的人家待客上菜叫總抬,好像也不叫席,就說是拾掇幾個碗,葷素搭配。最困難的時候大概是五個碗。后來,稍有點起色,有“八碗”“九魁”“十碗”。陜北的八大碗大概興于這個時候。再后來,日子好過了,一律是流水席,先上幾道下酒的涼菜,然后流水席上十幾道,有“十三花”之說,其中有蒸菜、炒菜、燴菜。比如紅燒肉是早做好的,擺在碗里用大蒸籠蒸好,出鍋時往盤里一扣,就是油亮焦紅的肉皮朝上的特別誘人的樣子。
在鹽池鄉(xiāng)宴上,除了大魚大肉外,小吃和八寶菜是廚師現燴的。好廚子耍的就是這幾道湯。想起鄉(xiāng)宴上端盤子的風風火火地吆喝著“油了,油了,油了——”你從他盤中接過那道小吃湯,吃著夾板品著鮮湯。那釅釅的味道的確能讓人久久回味。有一次在永寧參加個大事,大廚給我吹牛逼,說你們鹽池的席盡是湯,喝上全尿了尿了。作為灘羊之鄉(xiāng),鹽池上席差肉么?顯然不差。有道是“唱戲的腔,廚子的湯”。他那里懂得好廚了耍的那鍋子湯的境界?!笆ā钡淖詈笠坏朗菧?,里面有幾個桔子瓣的水果湯,有湯圓丸子的醪糟湯叫“滾蛋”。雖然就是這么個說法,但還不能滾蛋,流水席后還要上四道座菜,即下飯菜。一定要吃得飽飽的算是厚待。
日子好過了,吃得好耍得花是自然,但是,吃著吃著就忘了節(jié)儉,就有點燒包。近年來,鹽池鄉(xiāng)宴悄悄發(fā)生了些變化,即頭一天晚上安排“夜座”,遠親近鄰都要來大吃大喝一頓,上的也是流水席。第二天的正日子仍然要大擺宴席待客。也就是說,大部分客人是要吃兩次席。紅白喜事參加者是要出份子的,如果有人以賺錢為目的,這樣待客顯然是要虧本的。但是,生活富足了就不在乎這個。我用打油詩總結了鹽池城鄉(xiāng)過事的情況。
紅白喜事三六九
操辦吃喝你罷愁
大篷餐車四處走
廚房餐廳樣樣有
劣質音響特別low
蒙古歌手往死吼
蕎面饸饹咥不夠
夜座晝座喝暈頭
雞鴨魚肉樓上樓
大塊羊肉全豬肘
吃席要帶塑料抽
吃不完了往回兜。
過去的人窮,因為平時吃不好,人們對參加婚宴吃席有期待。我們小時候有句玩笑話說“吃席飽三天”。為什么?因為平時肚子里的油水少唄。吃一次席三天肚子都是實落的。如今吃吃喝喝的誰也不缺,人們普遍對參加婚宴有點厭倦,上了場子不想吃不想喝。其實,鹽池人民熱情好客沒錯,自家過事,來的都是客,好吃好喝好招待也不是個事。關鍵是不能浪費。比如夜座宴席,我特別反對。我倒是贊同鄉(xiāng)村的簡單夜座,即四菜一湯:大塊羊肉、殺豬菜、兩個爽口素菜,外加一道小吃湯。這是一種樸素而實惠的招待。在我看來,但凡是能吃下去的都是合理消費,不算浪費。但是,一大桌子菜,剩下一半甚至一大半,這是實在是一種罪過。用閔莊老人的話說,這是孽罐子吃滿了。
現在吃席的人有的自備塑料袋,散席后打包帶回去吃。這當然比把剩菜倒入泔水桶強。但是,能打包的或是可口的沒怎么動的菜,稍稍有點狼藉的才沒人打包呢。在移風易俗的今天,我反對“夜座”帶來的奢侈之風。去年,我的一個在村上有威望的叔叔是公職人員,他的父親去世了不大宴賓客不收禮金。前來吊唁的人大塊羊肉、殺豬肉菜管夠。我覺得這個做法好,既省錢省事,也還大方體面。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事實上,大家對他的這種做法很認可。我也覺得此風可開、此法可效。從這個意義上說,移風易俗需要有影響力的鄉(xiāng)賢引領帶動。
“過路文化”成就了鹽池人的開放與包容。優(yōu)秀的文化從此路過,我們把它留住它,發(fā)揚之光大之。關于夜座,其實是興于內蒙鄂前旗,加之我們的近鄰陜北人據說喜慶大事要待客三天,總之,奢侈之風四處彌漫。我覺得這個不美氣。如果鹽池人接納了許多先進的“過路文化”,那么,從周邊傳來的奢侈之風,我們一定要摒棄。我們的“拿來主義”是有選擇有分辨的。
說起夜座之奢侈,我想起了同心回民婚宴的簡單和實惠,某年我?guī)ш牭交鶎友莩觯菚r“八項規(guī)定”剛出臺,我們每到一地就吃燴肉,一來不超標,二來能吃得好。這是老爺們的思維。等到了同心時,女演員開始抗議了,說今天不能再吃燴肉了,哪怕炒一盤土豆絲。她們一看到燴肉就惡心。當時,賓館里還在熱熱鬧鬧地舉辦著婚宴。沒有人給我們做炒土豆絲。同心的同仁給我推薦說,你們來吃一吃我們同心“一碗席”——湯碗子。待湯碗子端上來,大家一看樂了,這不是小燴肉么?湯碗子是同心回民婚宴上的唯一一道正餐。當然,量要比大碗燴肉少一些。同心回民婚宴一點都不浪費,前來參加婚宴的人坐下來喝幾杯蓋碗茶,吃點干果、油香馓子,然后每人清清爽爽吃一碗湯碗子。
我覺得,如今人都忙忙的,趕一場大事,大多開車來,主要是送上祝福。既不沉湎于油膩的大魚大肉,也不消耗于無休的推杯換盞,吃一份湯碗子走人,落個輕松自在,何樂而不為。其實,如果真說吃飯,參加鹽池婚宴,我最惦記的就是那碗小吃湯。如果給我一大碗用新鮮雞湯羊湯燴小吃,夾板、丸子、羊肉、黃花、粉條,再漂上紅黃的雞餅絲、翠綠的蔥絲蒜苗。用陜西話說“那味道撩地給他三媽說去!”如果同心人的簡約我們做不到,我倒覺得來個實實惠惠的四菜一湯管足。大塊羊肉殺豬菜、燴小吃等幾道硬菜,把人咥得美美的。鄉(xiāng)宴就上一些地地道道的特色土菜,你上的那些所謂海鮮,在我看來不過是死魚爛蝦,你說耍那個花子有必要么。
作家檔案
閔生裕(本平臺特聘名作家)寧夏鹽池人。專欄作家。擅長雜文時評,足球評論,藝術評論等。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協理事。出版雜文隨筆集《拒絕莊嚴》《都市牧羊》《一個人的批判》《閔莊煙火》《操練自己》等七部。
注意事項:稿件要自行編輯校對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欄目信箱,作者簡介及聯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單獨發(fā),作者照片直接發(fā)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