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生來平等嗎?
相信大部分普通人都會搖頭。
看看王思聰,不得不感嘆投胎真是項技術活啊。
但是,普通人和富人之間還是有一樣東西是平等的,那就是時間。
富人和窮人之間這唯一平等的東西,就是決定你能否破圈、能否躍層的決定性因素。
時間如何才能最大化地轉化成你的財富?
是指讓一份時間產生重復的價值和效益。
比如我之前的行業(yè)——教師,正常情況下老師上一堂課45分鐘,就是一堂課的錢,不上就沒有錢。
但是現在很多老師把自己的課錄成視頻放在各平臺上賣,不僅實現了一份時間重復賣,還大大提升了時間效率,以前的45分鐘對著50個人講,現在的45分鐘可能對著500個人講。
同樣45分鐘,可以一直重復地賣,帶來無數次重復的價值,還帶來一個附加價值,就是累積了個人的影響力,逐漸建立自己的個人IP。
無論你是哪行哪業(yè),
當你水平一般,你的時間就是做服務,那就專注服務,并跟上互聯(lián)網時代去做分享;
當你做到專精,你的分享你的時間就可以做成教育。
這個“教育”并不是狹義的學校教育,而是廣義的知識技術的分享,是法布施。
我重復地說過,現在以及未來,法布施是積累福報、轉化財富最快的方式。
是指做了投資之后,你不需要繼續(xù)投入時間,就可以有睡后收入或者持續(xù)地為你增值和創(chuàng)造財富。
比如過去十年的房地產,你買一套房子,就放著,啥也不需要干了,這個資產就自動地不停增值。
這個價值就是在對的市場和趨勢下,由時間帶來的復利。
現在投資在什么資產上可以產生復利,可能是基金理財之類的,可能是別的什么行業(yè),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境遇里去挖掘和探索。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在是知識信息快速傳播的風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知識技能就是普通人最值得投資的資產。
把時間投資在學、培訓、鉆研、武裝自己的頭腦和技能上,裝進腦子的東西就成為一直為你帶來財富的可復利資產,甚至越老越值錢。
比如同樣一年的時間,你投資在知識技術上得到的價值,跟只是花在工廠流水線或者胡混一年相比,必定是不一樣的。
前者的一年時間,形成了未來不斷為你增值和致富的可復利資產。
后者的一年,可能就是賺了口飯錢,不干就沒了。
所謂寸金寸光陰,也可以說寸光陰寸金,時間就是你最大的財富,看你會不會用。
窮人和富人的24小時,聽上去是平等的,但是實際上又不平等。
為什么呢?因為單價不一樣。
比如窮人就不會請保姆,讓保姆給自己洗衣做飯。
那自己的時間干啥去?沒有更高價值的事情可干,于是干脆就自己花這個時間,自己把保姆的錢掙了。
但是富人會請保姆,因為富人的時間每小時的單價,遠遠高于一個保姆的時間單價。
他可以去搞經營,搞管理,搞技術,搞買賣,各種更高價值的事情。
而你為什么不能這樣?就是因為你現在的時間單價,還沒有辦法大大超過保姆的價值。
大家都是24小時,富人的一個小時價值千萬,把你的一個月工資6000塊放到20個工作日,每天10個小時,那你的一個小時就值30塊錢。
所以想要改變人生,先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時間單價。
靠體力的勞力單價基本是低于腦力勞動的。什么瑣事都自己干完,是可以省下一筆錢,但是大錢從來不是靠省的,月入6千靠省一輩子都省不來一百萬。
所以適當地解放自己的身體,把時間用來提升知識和技能,是普通人增加時間單價的必要的初始途徑。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選擇去做相對高價值的事情,替代低價值的事情,來讓自己的時間每一個小時都更值錢。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因為要接送娃,就去領那些手工作坊的手工活來做,一天拼死拼活也就十幾塊錢。前兩年我建議她先去幼兒園當老師,后來自考了專升本,又考了教師資格證,最后在私立學校當了小學老師。最近她又開始籌劃在自媒體上做一個教育博主。
所以,只要你愿意,生活中總有途徑是可以讓你選擇,利于你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時間單價的,甚至最后實現破圈都是可能的。
如果你一輩子掙錢只夠吃喝,是因為你的思維是想花更多的時間來賺錢。
能賺大錢的人的思維,恰恰是總想著如何花最少的時間賺最多的錢,如何讓時間的價值最大化,讓時間自動為他賺錢。
所以,如果你擁有的并不多,那么請好好審視一下你的時間,你的時間就是你最大的寶藏,做選擇的時候、做事情的時候,先思考一下時間和價值的關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