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能力極不對等下的利益博弈無疑是這個時代的興奮點?!芭缓牢瘑T”張茵在新快報對她的專訪中的言論又吸引了輿論的注意力。
盡管實際上已有諸多聲音用民主政治下的利益博弈來為張茵委員的“代表自身利益”的提案進行從理論上講沒什么錯的辯護,但張委員在專訪中還是以“國家精英”自居,說提案從利益上講不關系到自己,她“不是給富人說話”,而是“為國家利益講真話”。
可以很容易地想到一個人以“國家利益”這樣的“大詞”來對自己的提案從道德上予以合法化在心理上的合理之處。無論有無輿情洶涌,也無論“兼善天下”的要求是否對一個人構成道德上的壓力,以“國家利益”為油彩來涂抹代表自己及本階層利益的提案,并作為武器反擊“批評”,實際上都是利益博弈技巧中的一部分。這一招,很多人已玩濫玩臭了。
我有理由為張茵委員的表演喝彩。然而,令人遺憾,她的言論處處露出破綻。駁斥只為“以正視聽”而已。
張委員聲稱提案不關系到她的利益,這已經(jīng)很難讓人說什么了,因為這是一個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到的事實:張委員的企業(yè)(資方)和工人(勞方)之間存在利益博弈關系,如果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被取消,那么,相對于張委員,她的工人會更加處于弱勢地位,從工人的這種處境惡化中產(chǎn)生的利益就只可能流向張委員那兒。
同樣,如果降低主要針對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稅率,中國社會的貧富懸殊就會進一步擴大,富人相對于窮人在博弈中就更加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窮人就越發(fā)不能從自己的被剝奪處境中獲得可以增強博弈能力的基于權利而不是道德要求的補償。這還叫“不是給富人說話”,恐怕張委員這樣的“國家精英”自己都不信。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講話,張委員還以“有頭腦、有素質、有水準”的其他委員的簽名支持作為證據(jù)。其實這又是一個自我挫敗的狡辯式論證。誰都知道,一項公共政策或法律涉及的利益調整遠遠超出了個人。無論無固定期限合同是否被取消,它都同時涉及到了資方和勞方兩個階層的利益關系,一項政策或法律對于某個階層來說,常常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我們不知道在政協(xié)這個“精英俱樂部”里簽名支持張委員的是些什么人,但從邏輯上講,與張委員同階層的“精英”怎么可能不簽名支持張委員呢。
老實說,看張委員張口就來的“國家利益”,真讓人懷疑:何種利益?誰之國家?
三條提案,本來就是在利益博弈中為了富人階層的利益,張委員卻偏偏要說成是“國家利益”,那么難道國家利益就是富人階層的利益?在弱勢者與強勢者的利益博弈中,利用政策或法律過多地增強后者的博弈能力只能導致兩者更加處于不對等的地位,那么難道國家利益不僅是富人階層的利益,還意味著必須惡化窮人的處境?這個國家,難道只是富人的國家?
我倒覺得,張委員既然說到“國家利益”,那就應該避免一種“理性的經(jīng)濟人”的短視,具有些“國家責任感”。當今中國,由于對窮人的剝奪所建構的一個極不公平的博弈格局,貧富懸殊導致的社會結構緊張已讓人憂心忡忡,這個時候還在絞盡腦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再惡化窮人的處境,只能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已“理性”到出現(xiàn)了“非理性的瘋狂”。
不管“國家利益”包括不包括窮人利益在內,如果在窮人的處境繼續(xù)被惡化中社會真的“結構斷裂”甚至“爆炸”,恐怕富人也不見得有好處――雖然肯定窮人不會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