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良渚文化的了解還是在2010年。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在古玩店收藏了兩枚玉琮,被它那精美的雕刻、神秘的紋飾所震撼。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如何能有如此精湛的雕刻技藝,至今依然是個謎。
首先,先來介紹一下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支重要的古文明發(fā)源地,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fā)現(xiàn)地點良渚鎮(zhèn)命名,稱為良渚文化,屬于是石器時代。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就已經在農業(yè)、紡織、制玉、和制陶等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三好學生)。
然后再來介紹一下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產物——良渚玉器。作為新石器時期南方玉器制作的代表,良渚文化與北方的紅山文化玉器并駕齊驅,交相輝映。良渚玉器大多數(shù)都作為祭祀用的,紋飾中最具有特征的就是神人獸面紋。以琮、璧、鉞為代表的玉器所象征的禮玉制度,為后世中國古代禮制奠定基礎,影響深遠。
那么有朋友要問了,比青銅器文明還早1000多年的良渚時代,怎么會有如此高超的玉器制作手段?現(xiàn)代化的碳14鑒定報告給了我們明確的回復:有!這些破土而出的玉器,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信奉人與神共存,并且已經有了共同的國家民族精神信仰。
在眾多良渚玉器中,有一件被稱為“玉琮王”的玉琮,,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雕琢最精美、體量最大的玉琮,發(fā)現(xiàn)在良渚古城內,那么距今5000年的良渚古城是怎樣的?當然是中國最大的都城,也是最早的都城,面積約6.3平方公里,相當于8個故宮,這座都城是良渚的權力與信仰的中心。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這樣一個高度成熟和發(fā)達的文明卻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消失了。那么,是什么使良渚文化在短時間內消失了呢?是否正如網上說的“洪水所淹沒”嗎?
通過對良渚文化遺址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氣候變化引起海侵最終導致良渚文化中斷只是其中一點。還有可能是洪水沖毀了即將成熟的良渚王朝。而特大洪水所引發(fā)的瘟疫又是自然氣候所帶來的必然災害,所以其實瘟疫才是造成良渚文化消失的根本原因。良渚文化末期,當特大洪水退走之后,太湖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了某種瘟疫,由于瘟疫的影響,良渚先民們被迫逃亡別處,良渚文化因此衰落。
有人認為是“戰(zhàn)爭說”。相傳良渚文化就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蚩尤部落,在敗于炎黃部落之后,它以一種文化匯入的方式融入了中原文化。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良渚的玉文化被后來的夏、商、周全面繼承,形成了今天中華文明的特征之一。
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良渚古城遺址”如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良渚文化申遺成功,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最有力的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