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說的是“大道至簡”的道理,蘊含了一種“極簡主義”的精神內(nèi)涵。
人性皆是貪婪的,或多或少而已。人性最大之弱點,或許并非自私,而是“貪婪”。每個人皆有欲望,當欲望過于膨脹,就會變成貪婪。貪婪之人會因貪得無厭而人格扭曲,進而變得不可理喻,甚至無理取鬧。古往今來,因貪婪成性而身敗名裂之人,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世上人人皆是賊”,這是龍樹菩薩之論調(diào)。他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后從別人那里獲得各種東西,每個人都是賊,所以別擔心。因此我才全身赤裸地過活。不管你做什么都沒問題,做好就是了,只要記住:偷東西時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只有這個簡單的原則。”
在“多和少”的邏輯中,世人往往會有如下錯誤認知。其一,不知“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真諦,一味的貪多;其二,不理解“物質(zhì)和精神”的內(nèi)在邏輯,簡單追求物欲之多,以為這就是生活之全部,而忽略精神之富;其三,忽視“內(nèi)和外”的關(guān)系,不明白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巨大之能量場,一味的外求。
“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關(guān)于“多和少”的經(jīng)典闡述。此言之意是,欲望少,修道則會成功;欲望多,修道則不會成功。在道家看來,人生之成功,在于追求的極少,而非追求的太多;最富裕之人,也不是財富最多之人,而是欲望最少之人。老子之言還告訴世人,事業(yè)欲獲成功,目標必須簡單單一,如此才能有足夠之深度。
每個人的人生,皆有無限之可能,這個隱藏的可能性就是一個人的潛能。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fā)得最少的寶藏。科學表明,每個人身上皆有巨大之潛能尚未完全開發(fā)出來,普通人只開發(fā)了其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重要結(jié)論?!叭巳吮咀跃咦?,不假外求”。然世俗之人多愚昧無明,其心始終在向外攀緣以滿足自己。佛家也認為,太多的世人其實是在捧著金飯碗要飯吃。
布袋和尚有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輕松自在”。布袋,喻指包袱或煩惱。減少一點過度之欲求,或許會多一點精神之富足。這也許就是“多和少”之辯證法。
身心健悅,自在自如,不忮不求,悠然寫意,該是幸福人生最大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