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約1500封,大多寫于曾國藩40歲之后。但他在40歲之前的家書,全部為親筆寫就。通過前期的百余封家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為青年的奮斗史。
曾國藩28歲入京,做“北漂”一族,住在簡陋的出租房內,時常借錢度日,能夠郵寄回家中的,不過是“黃芽白菜”、“冬菜一簍”。而他通過10年的努力奮斗,至37歲時,已官居二品,再郵寄回家的,已變成遼參、虎骨,他為母送葬時,酒席擺了260余桌……
從一個下層官吏到朝中大員,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曾國藩,透過其家書可以窺見一斑。他在給弟弟曾國沅的信中寫道:“史宜日日看,不可間斷”,“每天發(fā)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后讀廿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此謂致知。“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薄酥^齊家?!笆车撚心?,愛國厚恩,自當盡心竭力,力理軍務,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薄酥^治國、平天下。曾國藩以自己的堅持,完成立身立言立德之業(yè)。
曾國藩的勤儉家風,源自曾家的祖?zhèn)?。被曾國藩尊稱為星岡公的祖父在給親戚的書信中說:“寬一(按:曾國藩的乳名)雖點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yè),不可靠他吃飯。”曾國藩把祖父居家之法概括為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所謂“早”,即早起;“掃”,掃地,泛指做家務;“蔬”,種菜;“魚”,養(yǎng)魚;“豬”,喂豬,這些都是農家生活的基本內容,但在曾氏看來,卻是關乎家道興衰的大事。曾國藩治湘軍的著名格言是:“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看來這個靈感是來自于家庭教育。
在中國,即便是顯宦世家,若承平日久,侈靡之風就會蔓延,家道敗落在所難免。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仔細思考官宦之家旋踵而敗的原因后,得出結論:“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敗,兄弟欺詐者敗,婦女淫亂者敗,子弟傲慢者敗。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凌物者敗,昏惰任下者敗,貪刻兼至者敗,反復無信者敗?!币肟朔陨习苏叨苊饧业纼A覆,唯有耕讀孝友,謹守寒素家風。因此,他要求兒子除讀書外,“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p>
《曾國藩家書》中也蘊涵了大量對女子的訓誡,但他講求方式方法,從來不用綱常名教的教訓口吻。他對妻子歐陽氏寫信,要求她“縱不能精于烹調,必須常至廚房,必須講求作酒作醯(xi)醢(hai)小菜(指調味小菜)換茶之類”,“紡績雖不能多,亦不可間斷”,還須“留心于時蔬養(yǎng)魚”。
同治六年(1867年),曾國藩回南京任兩江總督,他在百忙之中,仍親手為兒媳諸女制定功課單:早飯后,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巳午刻,紡花或績麻—衣事;中飯后,做針鑿刺繡之類—細工;酉刻(過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縫衣—粗工。并且強調他要親自檢驗。
在曾家,就連歐陽夫人都要帶頭紡紗。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后院卻終日紡車聲不絕。曾國藩的這種男耕女織的教育,雖然顯得古板落后,但卻培養(yǎng)了家中婦女的勤儉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勞動習慣。
梁啟超家書:個人利害,隨緣最好
繼曾國藩之后影響中國的大儒家、大學者,梁啟超當仁不讓,同樣,他也是個善于教育子女的人。他有子女10人,除幼子梁思同早夭,長成的9人,多從事學術研究,各有自己的成就—其中3個兒子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氏一家可謂“滿門俊秀”。
兒女有如此成就,和梁啟超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與曾國藩一味的耕讀勤儉所不同,《梁啟超家書》表現出“中國最早的新知識分子”的開明。
梁啟超從不苛求兒女的學業(yè),甚至因為長女思順學習太過勤奮,怕她用功過度傷身,便責備她:“必須順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人不孝也”。他認為,學問之道,“為的是學做人”“要用來做自己人格修養(yǎng)的工具”,因而,他更關注子女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對子女雖是摯愛,卻從不肯姑息溺愛。
梁啟超善于因材施教。例如,他認為長子思成學問太專,會導致生活無趣?!疤珕握{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此乃墮落之根源?!彼ㄗh次女思莊以生物學為研究方向,“因為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而且為哲學社會學之主要基礎,極有趣而不須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極為合宜,學回來后,中國的廣闊生物可以采集試驗,容易有新發(fā)明。”……由此可見,梁家子女的成才,絕不是棍棒打出來的。
然而,子女仗著恩寵而不敬,也會步入歧途。梁啟超處理這種問題時,盡顯儒者本色,他引導兒女們要長幼有序、知書達禮。1923年夏,梁啟超寫信向思順“訴苦”:“忠忠、莊莊(梁啟超的三子和四子)兩個人人撒潑,要我?guī)麄児浔贝骱?。我被他們磨不過,已經答應了……你們這些孩子們,實在難纏,一個個長大了,越發(fā)成群結黨來打老子主意了,你當老姊姊的都不管管他們嗎?”
儒家推崇“禮”與“和”相統一的境界,梁啟超用儒家長幼有序的等級傳統,把子女培養(yǎng)得親情濃厚,彼此幫助。長女梁思順作為大姐,也要擔當起教導、照顧弟妹的責任。當思成、思永、思莊、思忠留學美國、加拿大的時候,就是由隨同丈夫出使加拿大的思順照顧和分配零花錢的,而梁思成與林徽音在加拿大的婚禮,也是由梁思順操辦的。
在學業(yè)成就和健全人格的天平上,梁啟超更傾向于后者,他很重視引導兒女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難,注重心靈的富足。
1927年,長女思順跟隨當外交官的丈夫旅居國外,當時國內政局動蕩,夫婦兩人經常為前途、生計而擔憂,梁啟超便去信寬慰:“大抵關于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若勉強倒會出岔子……現在處于這種困難境遇,正是磨練身心最好機會,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著的,你要多謝上帝玉成的厚意,在這個檔口做到‘不改其樂’的工夫,才不愧為爹爹最心愛的孩子哩”。
梁啟超對長子思成也有這種引導。1923年,思成因為車禍耽誤了出國留學的時機,梁啟超去信鼓勵:“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來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行之好機會?!?/p>
兒媳林徽音的父親林長民犧牲后,梁啟超又屢次去信寬慰,深恐他們因憂傷憔悴而消磨志氣。
1928年,梁思成從美國學成歸國,令許多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辭去清華教席而去了東北大學建筑系,了解他的人說,梁思成是深受父親的影響—梁啟超覺得“清華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氣”。
傅雷家書:永不妥協的良心
傅雷是位翻譯家,學養(yǎng)精深,對美術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斷地影響著兒子傅聰。作為他的兒子,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比如說,前面提到在梁啟超眼中的優(yōu)點—性情隨和、隨遇而安,在傅雷看來卻是不足取的。
1961年6月26日,在給傅聰的信中,傅雷寫道:“老好人往往太遷就,遷就世俗,遷就偏狹的家庭愿望,遷就自己內心中不大高明的因素;不幸,真理和藝術需要高度的原則性和永不妥協的良心”。而“終日在瑣碎家務與世俗應對中過生活”,也會被“積聚日久成為宿垢”的塵俗氣影響了自己的素質、氣度,進而影響到自己藝術的品位?!?/p>
在傅雷的眼中,傅聰是他的得意作品,他對傅聰如何加強修養(yǎng)的問題看得很緊,恨不得天天在兒子旁邊,做個監(jiān)護的天使,隨時勉勵、安慰和勸告。
有時候,做父親的作出更直截了當的告誡:“你別忘了:你從小到現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國獨一無二,便是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很少。哪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以外,再加上這么多的道德?”“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p>
1961年4月,傅聰來信告知其在非洲演出的情況,談到對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種種丑行的憤怒,以及自己在南非為抗議種族歧視而拒演一事。傅雷夫婦讀信后極為欣慰,傅雷復信說:“你真不愧為一個現代的中國藝術家,有赤誠的心,凜然的正義感,對一切真摯、純潔、高尚、美好的事物都衷心熱愛,我的教育終于開花結果。你的天賦資稟越來越有所發(fā)揮:你是對得起祖國的兒子!”
尺翰之間,文如其人。從古至今,每一個偉大的家族,都會發(fā)出獨屬于這個家族的聲音,把家族積淀的能量傳導出去。 (據《中華遺產》 李忠民/文)
【鏈接】家書從何時開始普及
書信產生于春秋時期,產生的原因則是交往頻繁的需要。
從物質層面上說,甲骨文時代,以龜版及牛肩胛骨為書寫材料,主要內容為占卜;青銅時代,以鐘鼎為材料,主要內容為紀功、紀事;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以竹簡、木牘以致縑帛為主要書寫材料,“書介”也隨之產生。由于物質層面的限制,同時為了避免麻煩,使者往往是面受辭語,書信的普及流通尚無法實現。
漢代以后,紙張的發(fā)明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一場革命,它的出現,真正使文字的流通得到了普及。與此對應,書信也憑借紙張而迅速普及。家書作為書信的一種形式也普及開來。
家書寫完之后要送達受信人,在清末新式郵局出現之前,私人信件則大多是托人攜帶。漢代之后的書信多用“函”,即小木盒盛,這也是書信又被稱為“函”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