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理論觀點
理論基礎(chǔ)是Beck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chǎn)生。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chǎn)生。
錯誤的學習,依據(jù)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做出錯誤的結(jié)論。不能妥善地區(qū)分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等。
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知外部世界、處世的方式方法決定。
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了他的內(nèi)心體驗和反應,情感、認知和行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今日精選案例分析
今日全球確診病例共計2702764例,死亡192944例。境外輸入1618例,現(xiàn)存無癥狀感染者976例。
家長都希望培養(yǎng)一個懂事聽話有禮貌的孩子,這樣的教育理念在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就是順從聽話,要求孩子不要任性,要善解人意,懂得共情,有同理心。
孩子要時刻關(guān)注別人的感受,要顧全大局,體諒別人,愿意舍棄自己的某些利益。壓抑真情實感和需求,不讓家長操心,不給父母添亂惹麻煩。
成年人為人處事也喜歡懂事的人,自然會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懂事孩子。
小強就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從小就對父母關(guān)心有加,常幫父母做家務。
在校學習期間,為避免父母擔心,經(jīng)常報喜不報憂。平時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力求做到最好。
常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和壓力埋藏于心中。雖然他得到了親朋好友的一致好評,但內(nèi)心往往苦不堪言。
他從小乖巧懂事,學習努力認真,品學兼優(yōu)。高考結(jié)束后,父母說家里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他就說自己要勤工儉學,畢業(yè)后供妹妹讀書。
參加工作后,就一直提供妹妹的學費和生活費,而自己經(jīng)常入不敷出。
父親常說他是家里的長子和頂梁柱,親朋好友都夸他懂事孝順,使他面臨許多壓力。有時買件新衣服都要權(quán)衡半天。
他總是處事謹慎,察言觀色,關(guān)照身邊每個人的感受,白天光鮮亮麗的背后,就是夜深人靜的暗自神傷。
懂事的孩子,并不會都像想的一樣順風順水。他們從小承受的壓力,遠遠超過同齡孩子。
孩子成長有3-4歲、7-9歲和13-16歲三個叛逆期。每一個時期的孩子,都有渴望和爭取獨立的吶喊。
叛逆期的有效應對,則孩子會生活的自信、大方。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愛與被愛的表達,有效的陪伴和規(guī)則的建立。
如果把孩子的叛逆情緒壓抑,無法充分表達,成年后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表現(xiàn)懦弱糾結(jié)。
校園欺凌和性侵案件,受害者多是特別懂事的孩子,甚至受害幾年都不敢表示反抗。這與不良教育模式有關(guān),
從小乖巧懂事的孩子,成年后心理問題較多。因為他們以滿足別人,獲得他人的首肯為生活主導。
失去主動表達的能力,忽視自己的需求,常常內(nèi)心痛苦壓抑。很多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終其一生,都未能與原生家庭徹底剝離。
從本質(zhì)上講,家長要求孩子乖巧懂事,是為了免除自己的養(yǎng)育責任和義務。
如果孩子特別懂事,對別人的關(guān)心和禮貌,明顯與生理年齡不相符,則可能反映了孩子長期被壓抑,缺乏心理邊界,個人意志薄弱。討好別人,盡將使別人開心,以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
孩子懂事乖巧是把雙刃劍,只有適可而止,揚長避短,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