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夫妻的幸福法則
明知不應該,卻情不自禁用新歡的缺點PK舊愛的優(yōu)點;
總是擔心再婚像猴子拾物,一任不如一任;
無法容忍配偶在生活細節(jié)上與自己的絲毫不同;
再怎么做人家的孩子都不會是自己的……
再婚真是一片荊棘地。困難在于兩個已經(jīng)完全成熟的人,不光帶來各自的氣質、思維、習慣 、家庭關系,還有子女、財產(chǎn)、生活觀和社會地位……
然而,國外一項研究證明,歐洲70%的女性在二婚后更幸福。因為受過婚姻挫傷的人,會對生活習慣、金錢態(tài)度、感情磨合有更深刻的了解。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極大的可能性——那就是通過自省和改變,可以讓再婚雙方更好地生活。
選擇問題
再婚對于離異者來講是慎之又慎的抉擇。毋庸置疑的是你絕對不想再選錯人——
一個正確的原則:給自己補全另一半
再婚的目的,并非是給孩子補全另一半的父愛或者母愛,而是給自己補全另一半,找到一個真正所愛的人。一個家庭需要男人和女人強大的愛作為紐帶,而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才可能真正為你去善待你的孩子。
一種錯誤的心理:報復心理
因為對前夫(妻)心懷怨恨,便在重選“新人”時,只要求其外貌或其他某些方面超過“舊人”,以達到報復的目的。
幾種甄選的方法
看看他(她)是否還有這樣一些品質特征:
1. 能夠真心誠意地接受你們之間的“不同之處”,而非僅僅欣賞彼此的相似之處
2. 會自然地說出“我愛你”。
3. 當你決心重新進入婚姻的時候,會耐心地等待你。
4. 你會知道他想從人生中獲得什么,并為此而努力奮斗,也愿意讓你用你自己的方式耕耘人生。
5. 對你是深情款款的。
6. 不想要改變你,愿意接納你本來的樣子。
7. 會和你一起解決自己的、對方的、兩人共有的的問題。
比較問題
再婚家庭與初婚家庭最大的不同,是一方或雙方都帶著自己的“婚史”。不管以往的婚姻是幸還是不幸,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心結,一個比較參數(shù)。這使得再婚者很容易產(chǎn)生以下心理障礙:
懷舊心理。再婚后時常流露出對前婚配偶的懷念之情,這種懷舊心理最易引起對方的痛苦。
典型案例:一位男士在再婚后還在新家的各個地方擺上前妻的物品,并告訴妻子說他決不可以忘記前妻的好。使得再婚妻子非常尷尬和痛苦。
比較心理。用原配偶的優(yōu)點與現(xiàn)配偶的缺點相比較,不僅傷害對方的感情,也使自己對重建的家庭失望。
典型案例:某女士的前夫是個收入不高的居家男人,總能弄出可口的菜肴溫暖她的胃,而現(xiàn)任丈夫事業(yè)繁忙不善家務,她便時時刻刻地拿他與前夫比較,她的口頭禪是:“XXX(前夫)從來不會這樣。”
嫉妒心理。嫉妒或計較對方的前婚生活,不時地揭隱私、捅傷疤,褻瀆對方人格,挫傷對方自尊心。特別是不恰當?shù)劐谙雽Ψ皆诨榍芭c其伴侶的性愛而產(chǎn)生的嫉妒心,會極大地影響現(xiàn)在的性關系。
典型案例:一位男士再婚后明知妻子對他很好,但仍擔心妻子心里還裝著已去世的丈夫,總以種種方式加以試探,甚至連妻子與已故丈夫生有兩個兒子都嫉妒,說:“你就是對他好,不然你怎么會給他生了兩個兒子?”
習慣心理。在第一次婚姻中可能已經(jīng)形成了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再婚后相互之間不能適應,更不肯為對方改變。特別是性生活習慣,如果互相不去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欲望、要求和技巧,很可能導致性生活的不和諧,引起雙方的不滿。
典型案例:妻子總是對丈夫說,我不喜歡這樣,我以前從來也不是這樣的,你為什么偏要這樣?
如果你是一位再婚者,請反省一下你有沒有上述心理問題和因此而表現(xiàn)出的種種行為?假如有,那么請趕緊反省和調(diào)整吧。在此給您幾點建議:
1.再婚更需要雙方彼此尊重,求同存異。
2.相信再婚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從感情和心理上完全接受現(xiàn)實。
3.積極并且全面地評價和了解對方,放大他(她)的優(yōu)點,縮小他(她)的缺點。
4.珍惜來之不易的感情。
5.反思和重新評價自己在過去家庭中的表現(xiàn),找出前婚的誤區(qū),努力改變自己,適應新角色。
6.主動適應對方的習慣,尋找一個能照顧到雙方習慣的折中解決辦法。
7.事事謹小慎微可能適得其反,“平常心”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孩子問題
再婚家庭中,上一次婚姻留下的最無法忽視的“饋贈物”就是孩子。
不僅再婚的兩個人要面對一個如何接受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并學會和他(她)相處的問題,更棘手的是,未成年孩子并非完全是被動的,即使他(她)保持沉默,也有接受、不接受繼父母的問題;對新的家庭,他(她)還有成為“建設者”還是“破壞者”的選擇。
別忽略,爭取孩子諒解
獲知父親即將再娶,張維的兒子——18歲大學生榮興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么這么快?”
雖然兒子榮興與未婚妻孫曉之間相處不錯。但相處歸相處,要正式接納她成為媽媽,這些即將成為繼子女的孩子難免會有心理障礙。
張維和孫曉所碰到的,其實是許多離婚家長在準備再婚時,必須越過的第一層障礙。
很多準備再婚的家長總是不切實際地期待新伴侶與孩子一拍即合,但事實上,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與繼父母建立關系,這個過程牽涉到適應繼父母的好惡、脾氣。擔心接受繼父母是對親生父母不忠的內(nèi)心掙扎,還有瑣碎的生活習慣等問題。孩子一般需要5到7年的時間完全接受新家庭。
為了爭取孩子的諒解,張維選擇開誠布公地與孩子對話,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決定。
張維向兒子解釋:“以后你們長大結婚后都會組織自己的家庭,而爸爸也需要一個伴?!?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