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的內核,不是管理時間
成就他人,成長自己
『鉑橋顧問』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什么?”
佛祖如是說:“最大的錯誤就是你認為你有時間。”
時間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無形,無價,一旦逝去,就不再回來。
知名勵志演說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發(fā)表了一段關于時間的演講,句句戳心,發(fā)人深省。
“人的一生平均可以活78年。
我們花28.3年在睡覺上,這幾乎占了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但與此同時有30%的人卻為睡個好覺而掙扎著。
我們在工作上花掉10.5年,但超過50%的人想要離開眼前的工作崗位。
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你能賺更多的錢,卻不能獲得更多的時間。
我們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花掉9年。
在家務瑣事上花掉6年。
在吃吃喝喝上花4年。
在教育上花3.5年。
在梳妝打扮上花2.5年。
在購物上花2.5年。
在養(yǎng)育孩子上花1.5年。
在通勤上花1.3年。
只剩下9年的時間給我們。”
年紀越大,越感到時間是一件很玄的東西。
在30歲之前,時間從來不是問題,熬夜打游戲,作息不規(guī)律,愛怎么玩就怎么玩,甚至時間是需要熬過去的。
但過了30歲,猛然間發(fā)現(xiàn)時間不夠用了,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保持專注的時刻卻越來越少,一事無成漸漸讓我們心生焦慮。
在這篇文章里,我不打算給大家羅列各種時間管理的具體方法,而是想要從“道術器”中的“道”入手,讓大家對“時間管理”有一種本質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構建對時間新的感知。
1
每天24小時,為什么他比你高效?
談起時間管理,可能很多人都能羅列很多方法,列計劃,吃掉三只青蛙,番茄工作法等等等等,仿佛我們只要掌握了這些利器就能無往不利。
但事實上,你學了很多方法,自己卻依然忙碌,效率還是不高,內心也更焦慮,這就是頗為尷尬的地方。
制定的計劃,永遠都完成不了
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但卻總是不愿去做難的事情
有了一張checklist,但卻不想去打開它
無法沉浸于該做的事情上,總是在不同的事情上走神
內心的情緒此起彼伏,內耗嚴重
在跟時間賽跑的過程中,你不是摔倒,就是走走停停,其實你根本就不是時間的對手,越掙扎,越無力。
反觀有些人,他們并不像你我這樣忙碌,也沒有你我這樣焦慮,但卻總是能出其不意地把很多事情做成。
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格蘭特。
格蘭特在學術界迅速嶄露頭角,是因為他有很高的產出。
2012年,格蘭特發(fā)表了7篇論文,并且它們全部發(fā)表于重要期刊,而在他所處的領域里,這是個高到離譜的數(shù)量。
2013年,論文雖然降為5篇,但這一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將他在商業(yè)人際關系方面的研究推向大眾。這本書最后登上《紐約時報》雜志封面,成為超級暢銷書。
2014年,格蘭特受聘成為正教授,此時他已經發(fā)表了60多篇同行評審論著,外加這一本暢銷書了。
格蘭特的高產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有一種理念在其中占據(jù)了核心地位:他能夠主動排除干擾,長時間深度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卡爾借此提出了這樣一個生產力公式:
高質量工作產出 = 時間 X 專注度
如果我們要有所成就,就不僅僅是簡單地投入時間,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變量,是你沉浸于所做事情的專注度。
就像陽光灑在一張白紙上,并不會有什么變化,但是如果你用凹凸鏡把陽光聚焦于白紙的一個點上,那過不了太長時間,白紙就會燃燒起來。
時間總是游走于我們的身體之外,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專注度。
比時間更有價值的是我們的注意力,而保證你的注意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時刻保持專注,這才是時間管理背后最重要的理念。
2
時間管理的核心原則
你每天醒來,時間賬戶里都會存入86400秒。一旦這段時間耗盡,第二天你將擁有新的86400秒。
如此往復,你該如何利用好你的時間呢?
既然時間管理的關鍵是專注度的提升,所以并不是你投入的時間越多越好,也不是你表現(xiàn)得越忙碌越好。
美國的個人成長權威人士博恩·崔西有一個習慣,每次遇到問題,就會向這個領域的成功人士求教,然后按照他們建議的方法去行動,很快他自己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而在把事情做成的過程中,他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真理:
集中精力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徹底地完成它們,并把它們做好,這是人一生取得巨大的成功、成就,贏得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獲取幸福感的關鍵所在。
而這個真理揭示了時間管理的真相:只有學會放棄,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那些能夠改變你生活的重要事情上,才能有效地安排你所要面對的那些事情。
這個真理其實暗含著時間管理的兩個核心原則——
要事第一:先去完成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集中精力,少即是多
而你只需要按照這兩個原則在工作生活中持續(xù)實踐下去,必然會在自己所關注的領域里做出一番成就。
原則一:要事第一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習慣就是「要事第一」。
所謂要事第一,就是你能夠判斷什么對自己重要,能夠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
之前有小伙伴提到自己要不要讀MBA這件事情,問我怎么看?
我反過來問他:“你為什么想讀MBA?是為了給職場加碼還是因為隨大流?”
如果是為了職場加碼,那他還需要思考讀MBA是否一定能夠給他的職場發(fā)展帶來極大的提升;如果是隨大流,那說明他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件事情在人生里的重量。
心理學人采銅曾經對日常生活中,各類收益事件進行分類,按照收益的高低,以及這類事件在未來收益的衰減程度,將所有事件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高收益、長半衰期。例如每日冥想、時刻保持好奇等。
第二類是高收益,短半衰期。例如飽餐一頓麥當勞等快餐,打一段緊張刺激的游戲等
第三類是低收益,長半衰期。例如洗冷水澡鍛煉身體,建立獨立思考的思維模型等。
第四類是低收益,短半衰期。例如刷微信朋友圈,網(wǎng)上充當圍觀群眾觀戰(zhàn)等。
我們之所以在時間管理上一敗涂地,往往是因為人們常常在工作學習中不由自主地傾向于從事短半衰期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能夠帶來當下的快樂。
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易逝的,無法積累,更無法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價值。
真正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第一類事件和第三類事件,也就是去做長半衰期的事情。
所以,要做好時間管理,你得先明確: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那些重要的事情是不是長半衰期的事情?
被驗證無數(shù)次的二八法則告訴我們,關鍵的80%的成功是由20%的關鍵活動決定的。
而那20%的關鍵活動,就是那些「要事」。
所以,在工作生活里,要學會拒絕那些不重要的人,要懂得對于不重要的事情say no,不要隨便把別人的需求駕凌在自己最重要的需求之上。
原則二:一次只做一件事
勒魯瓦在2009年發(fā)表的一篇題名很有趣的論文“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難?”中介紹了一種她稱之為「注意力殘留」(AttentionResidue)的效應——
就是當你從某項任務 A 轉移到任務 B 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并沒有即時轉移,你的大腦依然停留在思考之前的任務A上,而且因為專注度不夠,任務B的完成進度也隨之降低。
一旦你的思路或者任務被中斷,等到再次撿起來的時候至少要花15分鐘的時間。所以對于要事,我們更加需要極度專注來提高完成的質量和效率。
只有當你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大腦才會積極地調用所有信息資源,讓思維更活躍,讓你的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和邏輯思考能力都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請調成單任務的工作模式。
當你要深度工作的時候,請關閉手機,不看郵件,為當前的要事全力以赴;而當你陪伴家人的時候,請沉浸其中,與家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3
時間管理的內核,是管理自己
之所以人們都想要做好時間管理,說到底還是人性。
你想要更多的認可,更多的尊重,更高的地位,這是欲望。
年齡越來越大,追趕自己的人越來越多,會被淘汰怎么辦,這是恐懼。
時間管理就是一出和人性抗爭的大戲,從時間管理的兩個核心原則出發(fā),你會發(fā)現(xiàn),最后落到實處,其實就是管理自己。
當你了解了自己,認識清楚了自己,明白了自己這一生的使命,才能夠把自己管理好,從而讓時間自然而然地與你同步,成為你成就自己的助推器。
時間管理的內核,就是管理自己,而我希望你能夠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做好自我管理。
1)管理好你的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這是很多人都聽過的話,但真正理解了并付諸實踐的人卻少之又少。
其實,當你開始好好吃飯,好好健身,好好睡覺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身體上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會讓你有一種對自己的掌控感。
而這種掌控感會催生出自信,讓你精力充沛,心態(tài)積極。
你的身體現(xiàn)在是疲倦還是元氣滿滿的?你的身體是臃腫的還是結實的?這些對身體的感知會給你發(fā)出信號,提醒你在有限的時間里該去做些什么。
身體其實是會說話的,于我們而言,它是我們抵御時間洪流的第一道防線。
2)管理好你的情緒
人一旦有了情緒,那以往積累的認知和能力往往都一無是處,因為情緒是通過成千上萬年的進化而來,那些短期的積累在它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當你陷入到負面的情緒中,你根本不會想要去做好任何事情,你只會在情緒的泥潭里掙扎,然后自怨自艾,無法釋懷。
而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你才能夠讓內心恢復平靜,從而能夠積極地專注地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
決定你的感受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么看待這些事情。你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決定了它們能否激勵你,是讓你干勁十足,還是讓你喪失信心。
管理情緒最重要的就是覺察情緒,通過看到和接受那些“不舒服”的感覺,你可以洞察我們內心那些限制性的信念,能夠探索那些不曾意識到的問題,然后主動地進行自我對話,自我重構,不斷讓自己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
無論你的真實感覺如何,也無論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這是你與時間和平共處的第二道防線。
3)管理好你的靈魂
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去哪里,所以我們也不清楚自己做事情背后的理由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時間應該放在什么地方。
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明確了人生的價值取舍標準(價值觀),那就自然能夠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把精力放在那些對你的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上,而這時候,時間就不再是你的對手,而是你的朋友。
好好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探索自己,你才能夠重構自己對生活,對時間的感知,從而從時間的焦慮中走出來。
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去管理時間,而是管理好你的注意力,管理好你的生活,歸根結底,就是管理好你自己。
當你成為了自己人生里的管理者,你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轉變?yōu)槿松膭?chuàng)造者。
4
寫在最后的話
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時間的價值到底在哪里?
“想知道一年的價值,那就去問問考試失利的學生。
想知道一個月的價值,那就去問問在孕期最后一個月痛失骨肉的母親。
想知道一周的價值,那就去問網(wǎng)絡雜志的編輯。
想知道一小時的價值,那就去問異地戀的情侶們。
想知道一分鐘的價值,那就去問剛剛誤了公交、火車或飛機的人。
想知道一秒鐘的價值,那就去問剛巧避開一場事故的人。
想知道一毫秒的價值,那就去問奧運賽場上的與冠軍失之交臂的第二名?!?/p>
在我們的內心,往往會有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是敦促我們積極努力,希望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激勵我們成長。
一種聲音是規(guī)勸我們追求舒適,讓我們懶惰自棄,不思進取,限制我們人生的可能性。
每天晚上睡去清晨醒來,這兩種聲音都在腦海里相互廝殺。
誰會贏呢?
是那個我們心里更愿意聽到的聲音,是我們一直澆灌助長的那個聲音。
怎樣使用時間,是一個人在他的人生里最重要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最終會告訴你生命的價值。
時光飛逝,我們無法控制,但是,你要記得,你唯一能控制的是你自己,而你一直都可以成為生命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