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于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期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每周一、三、五 晚上20點發(fā)布3篇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關注、閱讀、分享、評論!
我曾經(jīng)有過二三十個微信群,或許這不算最多的,有網(wǎng)友說他的微信群最多時100多個,這么多的微信群,因為查看信息,讓他忙得不亦說乎。但他發(fā)現(xiàn),這些微信群似乎沒給他帶來太多好處,有時甚至因為與群友“一言不合”,鬧得不愉快,他說加了那么多微信群,浪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不說,還傷感情,何必呢?目前,他正在退出一些不必要的微信群。
與這位網(wǎng)友一樣,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悄悄退“群”,即使不退群的人也把微信設置為“免打擾”狀態(tài)。與此同時,微信群也開始集體進入“靜默期”。有人認為,這是“網(wǎng)絡社交”的一種變遷,畢竟“網(wǎng)絡社交”是虛擬的,那些根本不認識或者不常打交道的人,因為沒有實質性交往,慢慢變得無話可說。但其實,微信群沉默背后,有更復雜的原因。
微信群正在“利益化”
微信群最早建立時,成員一般都是現(xiàn)實中認識的人,比如親戚、朋友和同學。剛開始由于大家不在一起,微信群提供一個大家交流的機會,因為是熟人,大家沒有太多顧忌,像拉家常一樣,你一言我一語,倒也沒什么。
但隨著交流的增多,因為大家忙于各自的事,見面機會越來越少,有時即使見了面,因為微信群里已經(jīng)說了那么多,見面后也似乎沒什么話可說了;這種尷尬,實際上是平時缺少實質性交往,而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就那么多,微信說多了,真正現(xiàn)實中接觸時,反而沒什么話了。
其實出現(xiàn)這種“尷尬”的原因,是微信群作為虛擬社會,正在分化。人在同一個群待久了,各種人性就會出現(xiàn),但最終還是利益驅使,于是,微信群里有了求助和利益的交流。與此同時,微信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復雜,那些一面之交的,也相互加了“好友”,拉入各種各樣的群,自此微信群已經(jīng)從單純熟人之間的情感溝通,轉向了利益、工作等職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發(fā)展,微信已經(jīng)失去了當初的純粹。
微信群的管理變得“社會化”
微信群種類繁多,成員雖然有500人的限制,但微信群的群主和管理員設置,還是讓微信群慢慢有了社會上的行政化色彩。有些微信群里什么人都有,又似乎誰也不認識,而且,在里面聊天的就那么幾個人主導,個別微信群的群主和管理員還很霸道,他們“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因為當初建群時出于某種目的,群里只有“群主”和“管理員”可以發(fā)一些信息和廣告通知之類的,如果發(fā)現(xiàn)成員發(fā)不合適的信息,或者群里發(fā)不適內容的群友,他就會被“踢出群”。
這導致大部分人在群里成了社會群眾,那些經(jīng)常發(fā)言的人像是領導,時間久了,大家很難找到共同的樂趣。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默默潛水,有些群還成了拉票和集贊的工具;一些工作群,鑒于單位領導和同事都在,大家不好意思多說話,除了“收到”和“點贊”等必須的回應之外,群里活躍的總是那幾個人。
有些人本來想退群,但無奈現(xiàn)在微信群又是獲得信息的渠道,群里往往有不少消息靈通的人,總是會先人一步,發(fā)一些時效性很強的信息;而有些群本來可有可無,由于群里有關系密切的好友,他們礙于情面,或者出于獵奇和看熱鬧心理,又不退出。
微信群內部,那些霸道的群主,覺得群是他建的,與他授權的“群管理員”,儼然把群當做自己的勢力范圍管理。另外,有關部門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嚴格監(jiān)管,也讓微信群不敢亂說話,現(xiàn)在大家對發(fā)言極為敏感,有網(wǎng)友埋怨道:“大家本來進群可以胡侃一通,現(xiàn)在監(jiān)管這么嚴,不敢亂說話了,微信群越來越社會化”。
玩微信的人正在“老齡化”
我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從1997年開始的,我記得2008年去北京參加互聯(lián)網(wǎng)成立十周年大會,當時各大網(wǎng)站的CEO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微信(WeChat)作為騰訊公司推出的免費社交工具,它自2011年誕生以來,至今發(fā)展到全球200多個國家的十幾億用戶,微信用戶涉及20種語言,幾乎遍布國內所有智能手機用戶,如今除了還在使用“老年機”的部分耄耋老人之外,幾乎人人都有微信。
在微信用戶構成中,第一批使用微信的人大多數(shù)年齡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到現(xiàn)在,這些人中,即使年輕一些的,也過了而立之年,年齡最大的都已經(jīng)進入古稀之年。10多年的時間,這些人對虛擬世界的認識也在走向成熟,慢慢回到理性的現(xiàn)實。
一位網(wǎng)友說:你的微信群不是沒人說話,而是歲月偷走了留言,只剩一地留白。人的成長到成熟,都是在經(jīng)歷了一番讓身心沸騰的體驗后,或許一夜之間,也可能是無聲無息,成熟起來。隨著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瑣事越來越多,微信群在經(jīng)歷競相發(fā)言之后,大家見面少了,話題少了,群聊也變得冷冷清清。
微信群里的人出現(xiàn)分化
有人總結過,如今留在微信群里,那些既不說話又不退群的人,多半是這四種心態(tài):第一“冷眼旁觀”的心態(tài),看大家的互動交流、唇槍舌戰(zhàn)。第二“少管閑事”的心態(tài),做好自己,莫管別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少管閑事”的人,但是你自己到處去發(fā)言,閑事自然就會跟著你。第三“習慣孤獨”的心態(tài),一切靠自己,不想求人。第四“自得其樂”的心態(tài),自己的生活很好,又不想被別人打擾。
這些人,真正活得通透,已經(jīng)看淡了圈子,又礙于面子或者是出于“有備無患”的考慮,沒有退出圈子。
而那些依然活躍在微信群的人,也抱著不同的心態(tài):一是期待同情,希望得到幫助的人;二是喜歡合群,把社交當作重要社會方式的人;三是追捧心態(tài),有好事分享或者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感;四是現(xiàn)實很委屈,希望通過網(wǎng)絡發(fā)泄(畢竟是熟人圈,具有包容性),讓自己的觀點取得支撐,尋求安慰。
有一個社會扁平定律:假如你沒有鶴立雞群的本事,很快會被人流淹沒。人與人的交往從來都不是短時間內讓彼此信任的,而是平時的積累。一個處于低谷的人,除了默默無聞靠自己努力,很難奢求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如果待在微信群里訴苦,說不定還會自討沒趣。
微信群里,那些看似熱情的問候只是跳動的字節(jié),所謂的表情包只不過是一種符號,根本不能引起共鳴。微信群待久了,大家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時,都保持了沉默,微信群就成了死群。
其實,微信只是一個交流的工具,由于網(wǎng)絡的虛擬性,沒必要在微信群傾注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從前沒有微信群,大家天各一方,逢年過節(jié)打個電話、發(fā)個短信,或者聚一次會,大家都興致勃勃,一頓飯吃下來都舍不得回去。但現(xiàn)在,別說微信群里聊天,就是同學聚會,似乎很少有共同話題。
微信雖然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但卻不能改變彼此的生活,各人有自己的生活,或難或易,或喜或悲,或苦或樂,你的事無論好壞,又和別人有多少關系呢?如今的微信群,也是一樣。
生活總歸要回到現(xiàn)實,與其沉溺微信社交,不如把時間留給家庭和工作。所以,不要奢求微信群里總有看不完的消息,也不要因為別人不回復你的信息而誤會別人。因為每個人不可能總有時間去聊天,強行保持交流,只會讓每個人都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