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諸葛亮知道以蜀國之力,伐魏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為什么他依然兢兢業(yè)業(yè)的討伐呢?
一個組織對內(nèi)對外,各種矛盾,各種紛繁復雜的利益關系,治理中就需要有一個主線,以此牽動而發(fā)動全部。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解決所有的矛盾,堅持主要方向,那么其他的事在主要矛盾解決的過程中自然也會自解。
諸葛亮出祁山,和最初“隆中對”的戰(zhàn)略相去很遠,為何要出兵,這是以攻為守,其兵司馬昭滅蜀即是相同的地方,諸葛亮存蜀實質(zhì)用心良苦。
當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喜好討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重。
漢昭烈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要慎重考察!"諸葛亮猶未聽進去劉備的話,任命馬謖為參軍,每次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等出軍祁山,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zhàn)于街亭。馬謖違背諸葛亮節(jié)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山據(jù)城。張郃絕其汲水道,攻擊,大破漢軍,士卒離散。諸葛亮進無所據(jù),于是拔西縣千余家還軍漢中。收捕馬謖下獄,誅殺。諸葛亮親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
蔣琬對諸葛亮說:"當年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可惜!"
諸葛亮流涕說:"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用法明白公平;所以揚干亂法,魏絳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再廢掉法度,用什么來討賊!"馬謖未敗之前,裨將軍巴西人王平連續(xù)規(guī)諫馬謖,馬謖不能采用;等馬謖失敗,眾軍全都星散,惟有王平所領千人鳴鼓自守,張郃疑其有伏兵,不敢前往相逼,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諸葛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人兵權,王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tǒng)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諸葛亮上疏請自貶三等,漢主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這時趙云、鄧芝兵亦敗于箕谷,趙云斂眾固守,故不大傷,趙云亦坐貶為鎮(zhèn)軍將軍。
諸葛亮問鄧芝說:"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
(斬馬謖這件事有點像要找個人為其后的北伐基調(diào)祭旗的意思,改革開放之前要搞嚴打有點相似。)
鄭芝說:"趙云親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趙云有軍資余絹,諸葛亮使分賜將士,趙云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全都入赤岸庫,須十月為冬賜。"諸葛亮大為稱贊。
有人勸諸葛亮改而多征兵員,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破賊,卻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在一人。如今想要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于將來;若不能這樣做,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于是考微勞,甄壯烈,引咎責躬,公布所失于境內(nèi),厲兵講武,以為后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諸葛亮大軍出祁山,天水參軍姜維投降諸葛亮。諸葛亮覺得姜維有膽智,任命為倉曹掾,使其典軍事。
曹真討安定等三郡,皆平。真以諸葛亮懲于祁山,后必出從陳倉,于是命將軍郝昭等守陳倉,修治其城。
夏,四月,丁酉,遷京都還洛陽。
皇帝以燕國人徐邈為涼州刺史。徐邈務農(nóng)積谷,立學明訓,進善黜惡,與羌、胡從事,不問小過;若犯大罪,先告部帥,使知應死者,乃斬以徇。由是民眾皆服其威信,州界肅清。五月,大旱。
吳王命鄱陽太守周魴密求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方所聞知的,下令譎挑揚州牧曹休。周魴說:"民帥小丑,不足杖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親人赍箋以誘曹休,說被譴懼誅,想要以郡降北方,求兵應接。"吳王同意。
這時頻有郎官到周魴處詰問諸事,周魴借機到郡門下,下發(fā)謝。曹休聽聞,率步騎十萬向皖城以響應周魴;皇帝又使司馬懿向江陵,賈逵向東關,三道俱進。
秋,八月,吳王至皖城,以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親執(zhí)鞭以見;以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以擊曹休。曹休知道吳國設計欺騙自己,而恃其兵眾,想干脆與吳國大戰(zhàn)一場。朱桓言于吳王說:"曹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如今戰(zhàn)必敗,敗必走,走當由夾石、掛車。此兩道皆險厄,若以萬兵擋路,則彼眾可盡,曹休可生虜。臣請將所部以斷其后,若蒙天威,得以曹休自效,便可乘勝長驅,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以窺許都、洛陽,此萬世一時,不可失時!"
孫權以這計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于是停止。
尚書蔣濟上疏說:"曹休深入虜?shù)?,與孫權精兵對戰(zhàn),而朱然等在上流,乘曹休后,臣未見其利。"
前將軍滿寵上疏說:"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如今所從道,背湖旁江,易進難退,此兵之絓地。若入無強口,滿寵深為之備!"滿寵上表未報,曹休與陸遜戰(zhàn)于石亭。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翼,三道俱進,沖曹休伏兵,并驅而走之,追亡逐北,徑至夾石,斬獲萬余,牛馬騾驢車乘萬兩,軍資器械略盡。
當初,曹休上表求深入以應周魴,皇帝命賈逵引兵向東與曹休合軍。賈逵說:"賊無東關之備,必并軍于皖城,曹休深入與賊戰(zhàn),必敗。"
于是部署諸將,水陸并進,行二百里,抓獲吳人,言曹休戰(zhàn)敗,吳國遺兵斷夾石。諸將不知所出,有人想待后軍,賈逵說:"曹休兵敗于外,路絕于內(nèi),進不能戰(zhàn),退不得還,安危之機,不及終日。賊以軍無后繼,所以至此,如今疾進,出其不意,此所謂先人以奪其心,賊見我兵必走。若待后軍,賊已斷險,兵雖多何益!"于是兼道進軍,多設旗鼓為疑兵。吳人望見賈逵大軍,驚走,曹休才得還。賈逵據(jù)夾石,以兵糧給曹休,曹休大軍乃振。當初,賈逵與曹休不和,等曹休兵敗,賴賈逵得以免死。
九月,乙酉,立皇子曹穆為繁陽王。
長平壯侯曹休上書謝罪,皇帝以宗室不問。曹休慚憤,疽發(fā)于背,庚子,卒?;实垡匀蚊鼭M寵都督揚州以代曹休。
護烏桓校尉田豫擊鮮卑郁筑鞬,郁筑鞬妻子的父親軻比能出兵相救,以三萬騎圍田豫于馬城。上谷太守閻志,閻柔的弟弟,一向為鮮卑人所信,前往解諭,才解圍而去。
冬,十一月,蘭陵成侯王朗卒。
漢國諸葛亮聽聞曹休兵敗,魏兵東下,關中虛弱,想要出兵攻擊魏國,群臣大多為出兵一件疑心。
諸葛亮上書給漢主劉禪說:"先帝深慮以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當知臣伐賊,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不疑。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臣非不自惜,顧王業(yè)不可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以為非計。如今賊適疲于西,又務難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如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而想要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
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如今年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伯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況臣才弱,而想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曹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馭,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
如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虛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支久,此臣之未解六。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十二月,諸葛亮引兵出散關,圍陳倉,陳倉已有防備,諸葛亮不能攻克。
諸葛亮使郝昭同鄉(xiāng)人靳詳于城外遙勸說郝昭,郝昭于樓上回應他說:"魏家科法,卿所熟練;我之為人,卿所明知。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卿沒有什么好說的,但有必死。卿還謝諸葛,便可進攻。"
靳詳以郝昭的話告訴諸葛亮,諸葛亮又使靳詳重新勸說郝昭,言"人兵不敵,無為空自破滅。"
郝昭對靳詳說:"前言已定,我認識卿,箭不認識。"靳詳才離去。諸葛亮自以有眾數(shù)萬,而郝昭兵才千余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于是進兵攻郝昭,起云梯沖車以臨城。郝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郝昭又用繩連石磨壓其沖車,沖車折斷。諸葛亮于是改用建筑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想要直攀城,郝昭又于內(nèi)筑重墻。諸葛亮又修地道,想踴出于城里,郝昭又于城內(nèi)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余日,曹真遣將軍費耀等人救援。
皇帝召張郃于方城,命其擊諸葛亮?;实圩孕液幽铣牵镁扑蛷堗A,問張郃說:"遲將軍到,諸葛亮得無已得陳倉么?"張郃知諸葛亮深入無谷,屈指計算說:"等臣到,諸葛亮已走。"
張郃晨夜進道,未至,諸葛亮糧盡,引兵而去。將軍王雙追擊,諸葛亮擊斬王雙。詔賜郝昭爵關內(nèi)侯。
當初,公孫康卒,子公孫晃、公孫淵等人皆幼,官屬立其弟公孫恭。公孫恭劣弱,不能治國,公孫淵既長,脅奪公孫恭位,上書言狀。侍中劉曄說:"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外連胡夷,絕遠難制。而世權日久,如今若不誅,后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后致誅,于事為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兵臨之,開設賞募,可不勞師而定。"皇帝不聽從,拜公孫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吳王任命揚州牧呂范為大司馬,印綬未下而卒。最初,孫策使呂范典財計,這時吳王年少,私從有求,呂范必定向孫策報告,不敢私下同意,當時以此見望。吳王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則為吳王專著帳冊簿書,使帳目不會被譴問,吳王當時特別喜歡周谷。等后來統(tǒng)國事,認為呂范忠誠,厚見信任,以周谷能欺改帳冊簿書,不再任用。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229年
春,漢諸葛亮遣其將陳戒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歸;漢主恢復拜諸葛亮為丞相。
夏,四月,丙申,吳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百官畢會,吳主歸功周瑜。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贊功德,沒有等開口說話,吳主說:"如張公之計,如今已乞食了。"張昭大慚,伏地流汗。
吳主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兒子孫登為皇太子,封長沙桓王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以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休為右弼,顧譚為輔正、陳表為翼正都尉,而謝景、范懼、羊慎等皆為賓客,于是東宮號為多士。太子使侍中胡綜作《賓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精識時機,達幽究微,則顧譚;凝辯宏達,言能釋結,則謝景;究學甄微,游夏同科,則范懼。"
羊道私駁胡綜說:"元遜才而疏,子嘿精而很,叔發(fā)辯而浮,孝敬深而狹。"羊道卒以此言為諸葛恪等人所厭惡,其后四人皆敗,如羊道所言。
吳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議往告于漢。漢人認為交之無益而名體不順,宜顯明正義,斷絕與其盟好。
丞相諸葛亮說:"孫權有僣逆之心很久了,國家所以忽略其釁情,是為求他掎角之援助。如今若公開斷絕外交,仇我必深,更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并其土,再議中原。吳國賢才尚多,將相輯穆,不可一朝而定。頓兵相守,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并非謀算之上策。當年孝文卑辭匈奴,先帝伏與吳盟,皆應權通變,深思遠益,而不像匹夫之忿。如今議者都以孫權利在鼎足,不能與我們并力,且志望已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孫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余,而利不取。若大軍致討,他們高層當分裂其地以為后規(guī),下當略民廣境,示武于內(nèi),并非端坐等死。若就其不動而和睦于我國,我國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就已很深了。孫權僣逆之罪,未宜明。"于是派遣衛(wèi)尉陳震出使于吳國,賀稱尊號。吳主與漢人相盟,約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屬吳,兗、冀、并、涼屬漢,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張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tǒng)領,改拜為輔吳將軍,權利亞于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張昭每次朝見,辭氣壯厲,義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后漢使來,稱漢德美,而群臣莫能屈,吳主嘆息說:"使張公在坐,彼不折則廢,安得再自夸!"
明日,遣中使勞問張昭,因請見張昭,張昭避席謝,吳主跪止。張昭坐定,仰說:"當年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jié)以報厚恩,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吳主辭謝。
解讀:戰(zhàn)略是以長期規(guī)劃為綱,不以匹夫之忿而亂了長遠規(guī)劃,這不僅是心性,也是智力,諸葛亮一次論說北伐的意義,第二次論說和吳國聯(lián)盟的意義,這兩次說的都是戰(zhàn)略上的事。
中俄聯(lián)盟實際上也是一樣的,中俄聯(lián)盟的好處遠大于對抗,中蘇對抗的那些年,雙方在邊境陳兵百萬,一代年青人坐而待老,損失是相當?shù)拇蟆?/span>
其后中國對越南也進行了8年對抗,雙方在邊境陳兵對陣,消耗都是相當?shù)拇?,這是近代真實發(fā)生的事。而美國人出兵中東,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陳兵,每的消耗也是相當?shù)木薮?,而阿富汗是最吃虧的,因為阿富法沒有一個像樣的利益,伊拉克和敘利亞還有石油,所以在阿富汗這些年,就憑白的消耗國力。
諸葛亮抓的就是主要矛盾,一心對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