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跟欲望打交道。欲望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善惡之別。如果一個人全然沒有欲望之心,那他活在世上一定如枯樹一般;而如果一個人欲望太多,就容易貪得無厭,最終在欲望之中深陷沉淪。所以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明確自己的欲望,就不容易在紅塵中搖擺不定,而能這樣做到的人一定是很懂得節(jié)制的人。就像我很欣賞的一位男演員陳道明那樣,你在他的臉上能看到對世俗的把握和清醒,即便身在紅塵之中,卻絲毫不被紅塵所染。他只肯在戲里低頭,在戲外他只過他自己想要的人生,多一分他也不求。人要想過得淡定與從容,就不要輕易被誘惑所惑,不要被本分之外的欲望所綁架。本分之內盡力追求,本分之外避而遠之。
在欲望面前,我們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個是我們自己與欲望的關系,另一個是別人對欲望的關系。古人的觀點認為,自己的欲望不能放縱,應當用克制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欲望,關鍵就在一個“忍”字,他人的欲望不可以壓制,應當用順應他的方法,關鍵就在一個“恕”字,可是往往人們都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卻用克制欲望來要求別人。林清玄曾說過一句話: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一面鏡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進退有度?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智慧來作答。
《菜根潭》中對如何控制欲望有著這樣的人生建言:當心中念頭產(chǎn)生時,只要一覺察這念頭是走向欲望之路的,就立刻把這念頭拉回正道上來。欲望剛一產(chǎn)生就立刻發(fā)覺,一發(fā)覺就立刻把念頭轉到正路上來,這是把禍害變成福氣的關鍵時刻,不可輕易錯過。
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比如說某一個人對某種不良嗜好過于癡迷,最終導致成癮。當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時,就意味著你在他的身上已經(jīng)感受不到身而為人的自由,他們認為他們是自由的,但他們其實是荒誕著自己的人生。很多人有一個思維謬誤,覺得人的行為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其實不是的,決定一個人是否自由,是由他的靈魂來決定的。如果你的靈魂是由外界所框定的,那你就不是自由的。任何行為都是一場交易,也是一場輪回,我們最終要面對的還是自己的內心。我在一篇心理學的文章中讀到一個觀點:當代人為什么容易得抑郁癥?它總結出最主要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歸咎別人,而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對過去行為的內疚和后悔。所以說,我們想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輕松自在,還是要學會跟自己的欲望和諧共生,不去貪戀本分之外的欲望。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1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