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zhèn)洞子溝門診部 劉大仁
中風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為主癥;病輕可僅見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證狀。
由于本病發(fā)生突然,起病急驟,古人形容“如天石之中的,若暴風之疾速”。臨床見癥不一,變化多端而速疾,有暈仆、抽引,與自然界“風性行而數(shù)變”的特征相似,故古人醫(yī)家取類比象而善之為“中風”;《傷寒論》中有“中風”病名,如《傷寒辯太陽病》:“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乃傷寒表虛之證,與本篇所述不可混淆。
《內(nèi)經(jīng)》中沒有中風的病名,但有中風的記載較詳。如有卒中昏迷期間稱為仆擊,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則有偏枯,偏風、身偏不用、風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認識到感受外邪、煩勞暴怒可以誘發(fā)本病。王清任在“虛論證”書中從“氣虛”立說。立補陽還五湯治療偏癱,我有應用獨到之處。中醫(yī)命為“中風”與西醫(yī)學中的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某些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瘤等腦血管疾病,以及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等同一病癥,其原因、病機基本相同。
在我多年的治療疑難雜病的生涯中,總結(jié)易患中風的病人為:
1、脾氣急躁的人;2、中風家族史的人;3、高血壓患者;4、糖尿病患者;5、心臟病患者;6、有短暫性腦出血發(fā)作者;7、腦動脈硬化者;8、過度吸煙食酒的人;9、血液粘稠度增高的人;10、鄰近大血管病變患者;11、膽固醇水平過低者;12、常用手足麻木病史的;13、勞累疲勞過度的人。中醫(yī)有關中風的病機也在多種記載:1病位在腦,《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時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腦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都是指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功能而言,中風之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是由于風痰、火內(nèi)盛,“血之與氣,并起于上”上沖犯腦所致,故病位在腦。2肝腎陰虛是致病之本,風、痰、瘀是發(fā)病之標兩者互為因果;正如張仲景在“非風論”所說:心此病者,多以紊不能慎,或七情內(nèi)傷,或酒者過度,先傷五臟真陰“。五臟之陰中,以肝腎為主,蓋肝藏血,腎藏精,故肝腎陰虛是中風的致病根源。在肝腎陰虛、肝陽偏亢的基礎上,由于心肝失養(yǎng),如之外在因素的不但影響,而致心肝陽亢化火、生風,而風、心痰、瘀之間又可互為因果,或互相兼夾。一遇到誘因激發(fā),便致卒中。3病機主要為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輕者中經(jīng)絡,重者入臟腑;肝腎陰虛陽亢,風火痰瘀相互為患,一旦遇到煩勞、惱怒、房事不節(jié)或醉酒后飽食等誘因,陰陽嚴重失調(diào),氣血發(fā)生逆亂則致卒中。肖由于病位淺深,病情輕重不同,又有中經(jīng)腑之別。若肝風夾痰,橫穿經(jīng)絡,則中經(jīng)絡之輕證,病位較淺,每因風痰瘀阻經(jīng)脈,氣血不能濡養(yǎng)肢體、顏面,而伴見偏枯歪斜等癥。若風陽痰火蒙蔽神竅,氣血逆亂、上沖于腦,則見中臟腑之重證。因絡損血溢,瘀阻腦絡,而致卒然撲倒,不省人事。4中臟腑因邪正虛實的不同,而有閉脫之分,及由閉轉(zhuǎn)脫的演變;若風陽痰火內(nèi)閉神竅,則見昏仆、不省人事、息粗、肢體拘急等閉證。如風陽痰火熾盛,進一步耗灼陰精、陰虛及陽、陰竭陽亡,陰陽離決,則出現(xiàn)脫證。此時精氣去則神氣脫,表現(xiàn)為口開目合,手撒,汗出肢冷,氣息微弱等虛脫之危重癥候。5恢復期因氣血失調(diào),血脈不暢而后遺經(jīng)絡形證;中臟腑病情雖然危重如經(jīng)積極搶救治療,往往可使病情脫離危險,神志漸趨清醒,轉(zhuǎn)危為安。然若因風、火、痰、瘀之邪留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而仍留若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語等后遺癥,一般恢復較慢,所以在治療中風病癥中可用補陽還五湯,根據(jù)病情臨床加減。
一、中經(jīng)絡:1風痰入絡;癥狀、頭暈、頭痛、手足麻木,突然發(fā)出口眼歪邪、口角流涎、舌犟言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攣、舌苔薄白、脈象弦滑。本證屬脾氣躁吸煙飲酒,常有手足麻木史,膽固醇水平過低的人。治法與方藥,用補陽還五湯加平肝熄風;化痰通絡,用天麻鉤丁、白疾力、菊花平肝息風;半下、陳皮、擔星理氣化痰;僵蠶、全蟲搜風通絡。2風陽上擾癥狀:常感眩暈頭痛、耳鳴面赤、腰腿酸軟,突然發(fā)生口眼斜、半身不遂、舌苔黃、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或弦滑。
本證高血壓、心臟病、勞累疲勞過度、吸煙飲酒等患者。
治法與方藥:用補陽還五湯加鎮(zhèn)肝息風育陰潛陽方法,用青木香、野菊花、防已、牛漆等降壓,龍骨、牡蠣、代赫石、龜板鎮(zhèn)肝潛陽;白芍、玄參、棗皮養(yǎng)陰柔肝;痰熱較甚、苔黃膩加膽星、竹瀝、川貝母 清熱化痰。
心煩躁熱、痰蒙心神、語言不清、神情呆滯者加黃連、梔子、生地、茯神、遠志、柏子仁;腰膝酸軟無力者加黨參、首烏、枸杞子、寄生、參須等。
二、中臟腑:1閉證,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緊、肢體偏癱、拘急抽搐,由于有痰火和痰濁內(nèi)因不同,故有陽閉、陰閉之分,陽閉,臨床癥狀:除閉證主要癥狀外,兼見面紅、氣粗、躁動不安,舌偏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本證有為心臟病、中風家族史、短暫性及出血、腦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原因的人易患。治法與方藥:熄風清火、寄存豁痰開竅、降壓。用補陽還五湯加羚羊角磨粉、鉤丁、珍珠母、石決明、膽星、竹瀝、半下、天竺黃、黃連、菖卜、郁金、蟾酥、冰片等平肝息風、清熱化痰開竅。陰閉,臨床癥狀:除閉證主要癥狀外,兼見唇紫或黯,四體不溫,靜而為煩苔白膩滑。本癥屬血液稠度過高,高血壓,有短暫性腦出血等人患者。
治法與方藥,用補陽還五湯黃芪加量、加山楂、半下、茯苓、桔紅、竹茹、、郁金、菖卜、膽星、天麻、鉤藤、僵蠶等,豁痰開竅,熄風化痰。
三、脫證:臨床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蒼白、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遺尿、汗出肢冷、舌萎縮,脈沉細微欲浮大,本證屬元氣虛脫、勞累疲勞過度、血粘稠度增高,有心臟病等患者。
治法與方藥: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加人參、烏附片、麥冬、五味子、棗皮、玉竹、黃精等回陽救陰,益氣固脫。
總而言之,中風偏癱在王清任的虛論證一書中主要是由于氣虛血滯導致大腦血管栓塞而引起的。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偏癱有很好的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之功效。在我從醫(yī)四十六年中用補陽還五湯治中風偏癱四百多例,療效達95%以上,治愈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