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設置??標”或“置頂公眾號”
不再錯過任何精彩推送
前一陣過年的時候和我國內的閨蜜視頻了兩個多小時。
閨蜜是我的高中同學,那天晚上高中同學聚會,我有事不能回國參加,閨蜜去參加了。
飯局散了之后,她突然和我發(fā)視頻邀請的時候,已經有點微醺了。
閨蜜眼神有點放空,頗有感慨地說:“毛毛,今天同學聚會,讓我想起來很多以前的事,很不好的那些事,你知道的。”
高中時候的閨蜜,皮膚黑黑的,身材也微豐,我印象里她一直是那個戴著厚厚眼鏡,認真做筆記的乖乖女,說話柔聲細語,從來不敢和別人大聲爭執(zhí)。
從初中開始,就有些好事的男生拿她的身材長相取笑,尤其是那個年紀的孩子總是對發(fā)育過早的女生指指點點。上了高中,別人的嘲笑有增無減,閨蜜也越來越自卑。
閨蜜學的是文科,數(shù)學是她的弱項,在我們那個崇尚數(shù)理化的氛圍下,嘲笑的火力后來就集中在嘲笑她笨上。
我們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校園欺凌的概念。閨蜜性格本來就很包子,一開始還會和親近的人說,我也會為她出頭,后來她班主任知道了,也只是秉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tài)度。
久而久之,閨蜜越來越自閉,自卑地連有一次她暗戀的男生和她多說了一句話,她都轉頭跑掉。
可是這么多年過去,她搖身一變,膚白貌美,事業(yè)有成,家庭美滿,羨煞旁人。
性格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逢人就是笑意盈盈,像是春風和太陽一樣,熱情、溫暖、開朗,人見人愛。
我以為她已經忘記掉以前那些令她痛苦的事了,正打算開口安慰。沒想到閨蜜說的卻是:
“你還記得高中那些經常嘲笑我的同學嗎?他們現(xiàn)在都沒有我過得好?!?/strong>
不管是高中還是后來工作了,閨蜜一直是我心中拼命三娘的代表人物。
減肥的時候,有一次餓到低血糖昏倒,幾年如一日地打卡晨跑?,F(xiàn)在瘦下來保持身材也是兢兢業(yè)業(yè),每天堅持帶束腰6個小時,吃年夜飯的時候也不曾摘下來(雖然我不是很贊成這種極端的方法)。
我曾無數(shù)次看過她的屏保,都是些很狠的話:
“胖,就是犯罪”、
“管理不好身材的人,絕對管理不好人生”
……
大四的時候,當別人都在等待學校給他們安排實習的時候,閨蜜抱著自己干貨滿滿的簡歷,在一次講座之后毛遂自薦,主講人對這個勇敢自信的小姑娘印象很深,下了場就給她安排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實習工作……
當別人的業(yè)余時間都是躺著刷微博和抖音的時候,閨蜜在拉丁舞房揮汗如雨。經濟獨立之后,她還圓了小時候的夢想——學鋼琴?,F(xiàn)在家里一臺施坦威鋼琴,自己下了班就教寶寶彈鋼琴……
不管老公對她多寵多令人艷羨,多次以“我養(yǎng)你”這種話誘惑之,閨蜜從來都沒有在事業(yè)上松懈過一刻,就在前不久,她告訴我自己的副業(yè)收入今年翻了兩番……
面對別人的惡意和鄙視,我們通常會有兩種選擇。
? 第一種選擇是不停地生悶氣,發(fā)牢騷,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一旦陷入了這種消極的情緒里,就會惡性循環(huán),更有甚者一蹶不振。
? 第二種是把鄙視轉化為前進的動力,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證明自己,也叫“用實力打臉”。
閨蜜明顯就是做了第二種選擇,并且一直堅持了下去。
我剛出國留學的時候,也經歷過那么一段類似的黑暗歲月。
身邊那些家境優(yōu)渥,出國只是鍍層金,每天夜店酒吧蹦迪轟趴的同學,一開始就對我天天跑圖書館的行為不能理解,認為我不合群,和他們格格不入,后來在一次很難的考試之后(只有我沒有掛科),就演變成了指指點點。
那段時間,我的心情很不好,幾乎一整個留學生圈子都沒有我的真心朋友了。
這個時候我的前室友在圖書館遇到我,看我悶悶不樂,還來安慰我,她是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姑娘,皮膚黑黑的,一笑起來八顆雪白的牙齒,特別爽朗。
我至今都記得她說的那句話:
“You cannot make everybody happy and like you, cos you’re not a Nutella jar.”
你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開心,每個人都喜歡你。因為你不是nutella醬呀!
nutella是費列羅的巧克力醬,
口感濃郁甜蜜,幾乎人人都喜歡。
而經常鄙視別人,對身邊的人散發(fā)惡意的人,往往也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這種人可能有四個特征:
? 第一是挑剔。
喜歡挑剔別人的人,往往自我評價也很低,不自信、工作學習成績不突出。
特別是在他們不順心的時候,他們就會傾向去挑剔他人。
心理學家指出:過分挑剔,不但會影響人際交往,還會造成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因為挑剔的人,往往眼里只看到自己的付出,難以體會到別人的努力。而且他們不懂得換位思考,聽不進他人的反饋,永遠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忍受自己被忽略。
還有,這些愛挑剔的人常常表現(xiàn)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好像很有底牌,其實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們內心的不自信,才更需要去通過抨擊別人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所謂色厲內荏,說的就是這種人。
? 第二是善妒。
妒忌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把它轉化成積極正面的情緒,讓它發(fā)揮激勵的作用。
往往越不努力、堅持旁門左道的人,越見不得別人好,越不相信別人的成就是通過努力獲得的。
羅素曾經說:“嫉妒可能是人的所有天性當中最不幸的一個了,由于嫉妒,人不去從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中去汲取快樂,卻不斷的從他人所擁有的事物中汲取痛苦。”
嫉妒,可以完完全全地摧毀一個人。
我?guī)н^很多批實習生,往往是最善妒的那個工作表現(xiàn)最不好,最愛散播流言蜚語,也是試用期結束后最不可能留下來的。
因為善妒的人永遠不會受他人的歡迎,也不可能獲得別人的真誠相待,同事的尊重和認可。
? 第三是自負。
自負的人對自我認知有偏差,往往優(yōu)越感滿滿,在人際交往中秉持著高人一等的態(tài)度。
他們常常表現(xiàn)地攻擊性很強,幾乎沒有團隊合作精神。
同時自負的人也會有過度防衛(wèi)的心理,容易妒忌別人。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就會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當別人失敗時,就會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用的幫助。
Be confident, but not over-confident.
? 第四是短視。
短視的人貪圖蠅頭小利,卻沒有對自己未來的長遠規(guī)劃,更沒有投資自己的意識。
常常夜里想很多路,白天還是走原來的路。說的就是這種人。
短視的人更沒有時間管理概念。
每個珍惜自己時間的人都知道,社交是高投入的活動,必須獲得高產出。
這個高產出可以是一段真摯共患難的友誼,可以是珍貴的人脈資源,可以是身心的高度放松。
但有意義的社交絕對不是通過貶低、嘲笑別人獲得畸形的滿足感。
? 第五是從眾心理。
從眾就是跟風,隨大流,沒有自己的判斷。
在大事面前,這些人也缺乏獨立思考,沒有主動性。
就像高中時期嘲笑我閨蜜的那些人一樣,只要有一個始作俑者帶頭開口,剩下的人就會紛紛附和,也不管那些惡毒的言語到底有多傷人。
在工作中,喜歡從眾的人也很難做出獨立創(chuàng)新的工作,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于依賴別人的判斷、決策了。
《紅鳉魚》
在成長道路上,會有很多人對你的各種選擇指指點點,充滿鄙視。
沒關系,你應該感到榮幸。正因為他們的鄙視,我們才變得更有動力地證明自己,不要把世界讓給那些鄙視你的人。
也不要強迫自己和氣場不和的人交朋友,因為低質量的社交,永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保持樂觀開朗的平穩(wěn)心態(tài),對別人的成就不是妒忌,而是想著如何從中學到什么用來投資自己,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可能被成功青睞的。
而那些常常在背后對別人各種挑刺兒的人,往往回過頭來,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早就已經一塌糊涂了。
我一直記得閨蜜的那句話:“只要我們奔跑地足夠快,身后那些不懷好意,嘰嘰咕咕的聲音,都會自動消失在風里。”
· 好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