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
行書
草書
田蘊章書法講座《每日一題 每日一字》【359- 本- 臺灣書法近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59
每日一字
學寫本字。這個字是先寫了一橫,再寫一豎,再寫左撇右捺,最后寫一短橫。前輩書家大部分是先寫大字下面加一十字。歐體的本字是先寫一橫,再先一撇,撇向左一點,而后寫捺,捺要細起筆,由細到粗??胁輹摹氨尽弊种虚g的豎筆,最后收筆時都不能挑鉤。行書的本字,左撇要比右捺低。大+十,也念濤,兩個讀音。
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 —— 《説文》
本,樹的下部叫“本”。字形采用“木”作邊旁,指事符號“一”表示位置在樹的下部。 —— 《象形字典》
本,指事。小篆字形從“木”,下面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指明樹根之所在。本義: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干。 —— 《漢典》
本běn—《說文》:“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本的本義指樹木的根或莖干。從本字的形體看,是在木的根部加上圓點或一短橫,以指明樹根的位置所在。由此引申出根本、基礎(chǔ)、本體、主體等意義。
本末:樹木的根和梢,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始終、原委或主次、先后。
本質(zhì):事物本來的形體,又指事物本來的性質(zhì)。
本末倒置:主次顛倒。本末,比喻事物的根本和枝節(jié)。
另:
【構(gòu)造】指事字。金文從木,根部加粗,指明是根部。篆文整齊化,根部加一橫指明。隸變后楷書寫作本。
【本義】《說文·木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本義為樹根。
【演變】本,本義指①樹根:伐木不自其~,必復(fù)生;無~之木;~末倒置。引申為②事物的基礎(chǔ),主體:君子務(wù)~,~立而道生。又引申指③事物的根本,根源: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忘~。農(nóng)業(yè)是國民經(jīng)濟的基礎(chǔ),故又特指④農(nóng)業(yè):道(導)民之路,在于務(wù)~。由根源又引申指⑤原來,本來:~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出自~心。又引申指⑥本錢:小~生意;一~萬利。自己是己方的主體,故又引申指⑦自己方面的:~國;~?。弧?。由樹根又轉(zhuǎn)指⑧樹干:禽(同擒)之而乘其車,系?!?。又指⑨書冊:書~;筆記~。
【組字】本,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xiàn)今仍歸入木部。凡從本取義的字皆與樹根等義有關(guān)。
以本作聲符的字有:苯、缽、笨。
資料主要來源:
①謝光輝主編《漢語字源字典(圖解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
běn
表意,金文、小篆從木,下加一短橫表示根部的位置,隸定為“本”。本義為樹木或草的根部,引申為事物的根源、中心的、主要的、本來、原來、自己方面的、版本、底本、冊子等。
【辨析】①以“本”作音符構(gòu)成的形聲字一般聲母為b,但韻母不同。běn:苯∣bèn:笨∣bō:缽。②本/末 這兩個字是反義詞,“本”指下邊的樹根,“末”指上邊的樹梢;“本末倒置”指把主要的和次要的弄顛倒了,“舍本逐末”指放棄根本的,追求細枝末節(jié)或次要的。③本/根 這兩個字在樹根意義上是同義詞,但有微別:“根”側(cè)重指樹的主根之外的旁根,“本”泛指樹根。 ④本/該 這兩個字都用于指示代詞,“該”指上文說過的人或物,如“該人、該校、該國、該文”等;“本”指說話人自己方面,如“本人、本校、本國、本書”等。
資料主要來源:
①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一)本義為樹木的根部。字形從木,下部加一點或一橫,標志形義所強調(diào)之處。(二)引伸為事物的根本,根源。又為本來,原來。再為根據(jù),按照。再為版本,書本。另由'基本的、主要的’轉(zhuǎn)義為指自己方面的、現(xiàn)今的。如本部,指機構(gòu)的主要部分,中心部分。本廠則指自己廠。本月則指說話時所在的這一月。
○《說文·六上·木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徐鍇說,一,記其處也。與末同意,指事也。
資料主要來源:
翟惠林《基礎(chǔ)漢字形音義說解》(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
這是“根本”的“本”字。你看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木”(樹),下面根部的三個小圓圈是指事符號,表示這里是樹木的根部所在。金文②則變成三個小黑點兒,意思一樣,上為“木”,下為根。小篆③則把根部的三個點連成了一條線,同樣是指事符號,表明根部所在。④是楷書形體,是“木”下加一橫。由此可見,“本”字是個指事字。后世則把“根”與“本”連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復(fù)音詞,叫作“根本”。
《說文》說:“木下曰'本’?!边@很對,是說木(樹)的下部(根)就叫“本”。這就是“本”字的本義。從“根本”之義又引申為“基礎(chǔ)”的東西叫“本”,如《漢書·趙充國傳》:“臣聞兵以計為本。”大意是:我聽說用兵之事是以計謀為基礎(chǔ)的?!豆茏印ぐ擞^》“觀左右本朝之臣”中的“本”字是什么意思呢?這是由“基礎(chǔ)”義引申為“自己這一邊”。所以“本朝”就是“自己所處的這一朝”。
——(左民安《細說漢字》)
樹、樹根與樹梢——“木”、“本”、“末”三字趣釋
指事字有兩類:一類是純符號性的指事字,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chǔ)上加一指事符號所構(gòu)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chǔ)上加一指事符號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
有人認為,一棵樹木的種子,埋入地下后,種子很快從地下頂破地皮,長成幼樹。一棵樹,將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土壤之中,從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yǎng),長成參天大樹,它生長在村莊部落之中,保護著人類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葉庇蔭著人類,因而“木”含有施恩于眾的意思。這種解釋頗有新意,說出了“木”與人類的密切關(guān)系,這就是古人把樹木當做神靈崇拜的原因。比如滿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凱恩里,他創(chuàng)世后,大地上擠滿了人,見此情形,天神下令將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樹砍倒,將其接到地上,讓人們沿著這棵樹爬上天去。維吾爾族將樹視為“母”,說它是一位保佑婦女兒童的善良女神。黔東南的苗族人將寨邊的古樹認為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為村民驅(qū)邪,保護村寨平安。
因為“樹”砍下后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義。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倍M入現(xiàn)代漢語后,“木”專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樹木了,“木”的本義由“樹”來替代。須知“樹”的意思在古漢語中多用為“種”,因而古漢語的“樹木”,就是種樹的意思。
“本”字的甲骨文寫作“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chǔ)上,將指事符號一小點或一橫加其上而成。金文作“
——(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
——《王力古漢語字典》
【359- 本- 臺灣書法近況】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9/06/16/004093836.shtml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