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
字數(shù):2522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每逢中秋,月亮女神嫦娥總會成為人們的談資,那么嫦娥的故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又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呢?本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嫦娥在我國歷史時空中的演變歷程。
月亮女神的傳說最早見于上古時代的《山海經(jīng)》,此時的記載里還未見嫦娥這個名稱,但是“生日”、“生月”、“浴月”等詞語的出現(xiàn)說明類似月亮女神等神話故事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上古時代,而由于上古時期的人對于自然天體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人們通常將太陽日出夜落、月亮夜出日落的自然現(xiàn)象理解為是有神靈在運作。為此,最早且最簡單的“日母”與“月母”的神話故事說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既然上古時代就有了月亮女神的傳說,那么最早關(guān)于嫦娥奔月的記載是又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目前可以查證的史料是周文王所留的《周易·歸藏·歸妹》:“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span>
雖然此書的記載僅僅是寥寥數(shù)語,卻首先對月女使用了“嫦娥”這個稱謂,并將“偷食仙藥-成仙奔月”的故事輪廓展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為后世對此故事進行“完整化”提供了無限的遐想,比如說戰(zhàn)國時代屈原《天問》和漢初的《淮南子》。
因為在《周易》里嫦娥奔月僅是偷食仙藥,卻不知緣何偷食,所以在《天問》中屈原填補了此前的空白:后羿成了荒淫無道的君王,他射傷了河伯并霸占河伯的女眷,嫦娥傷心不已,于是離開了后羿,可見此時嫦娥奔月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而《淮南子》中又是另一幅景象:西王母給了后羿不死藥,后羿把藥交給嫦娥保管。由于后羿的徒弟逢蒙趁其外出打獵,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情急下吞下藥,便立刻成仙,飛上了天。此時嫦娥心里還掛念著后羿,所以她只是飛到了可以每晚見到后羿的月亮上。這樣的一番敘述,可以看出嫦娥直到最后一刻,都是希望永遠可以與后羿長相廝守的。
這兩段故事可以看出奔月的嫦娥作為女性,作為后羿的妻子,主觀上并不想主動離開后羿,但是最終卻無奈地選擇了奔月。也正是由于早期嫦娥的故事里內(nèi)容不同,結(jié)果卻相同的矛盾性,才導(dǎo)致后世文人對嫦娥這一傳說做了不同敘述的書寫,從而使不同文學(xué)作品中的嫦娥以不同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世人眼前。
比如在南朝時,針對嫦娥的容貌,當(dāng)時的文人就將其塑造成了一個絕世美女,劉宋的顏延之《為織女贈牽?!窇?yīng)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描寫嫦娥是“婺女儷經(jīng)星,洹娥棲飛月”。而謝莊在《月賦》中更是寫道“引玄兔與帝臺,集素娥于后庭”,說明此時的嫦娥已經(jīng)“位列仙班”。
從此,嫦娥也成了“仙女下凡”的代名詞,以至于陳后主即使在亡國前逃到井里都不忘記抱著“人間嫦娥”張麗華。
到了隋唐時期,民間開始流行拜月。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月亮女神嫦娥就成為了當(dāng)時人們中秋時節(jié)主要祭拜的月神,此時文人將嫦娥完全融入到了詩意的境界里,李白、杜甫、呂言等都為嫦娥創(chuàng)造了空寂、悲默的形象。比如說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也有詩云“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當(dāng)時的人讀到這些詩句里的時候,嫦娥已經(jīng)不再是偷藥者,而是一位會引起人們哀愁的憐愛神女。所以受此影響,之后的歲月里,嫦娥盜藥之事被另一個受罰的人與事件所代替——吳剛伐桂。
當(dāng)然到了文化最燦爛的宋代,可能是宋代文人并不覺得嫦娥吃了不死藥可以長生不老是好事,因為長生延長了她的孤獨,所以嫦娥與后羿的形象也成了愛情神話故事的代表,這一點在袁去華、趙長卿、姜特立等人的詩句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說姜特立在《卜算子·用坡仙韻》寫道:“枕畔忽聞香,夜半還思省。爭奈桓娥不嫁人,寂寞孤衾冷?!?/span>
特別是到了南宋晚期的李曾伯,其代表作《水調(diào)歌頭·敢問遼天月》中有一句“老娥盍相刮目,無一語相酬”,其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將嫦娥寫成了“老娥”,這首詞在打破人們對嫦娥是美麗月亮女神印象的同時,也看出了作者對嫦娥為了愛情獻出了寶貴的青春的欽佩。
而到了鬼神小說盛行的明代,《西游記》、《開辟演義》、《有夏志傳》等幾部鬼神小說中,均有關(guān)于“月宮女神”嫦娥的內(nèi)容。
《西游記》中說嫦娥因為過于美麗,引得天蓬元帥“凡心”大發(fā),隨后他便對嫦娥非禮,最終被貶下凡成為豬八戒。雖然嫦娥在《西游記》中僅僅出場一回,但還是給世人留下了美貌仙女的形象。
《開辟演義》也提到后羿與嫦娥,書中兩人本為凡人,一起吃了不死藥飛入月宮,隨后后羿變成了蟾蜍,她的妻子就成了嫦娥。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書中嫦娥已經(jīng)沒有了過錯,錯的是讓妻子一起偷吃不死藥的后羿。
《有夏志傳》中后羿成了夏朝太康時期有窮國的國君。太康得知他妻子嫦娥的美貌,便以增加其國封地而誘餌迫使后羿就范,后羿也居然為了太康賞賜的封地而想將嫦娥送給太康。得到消息的嫦娥偷了后羿的不死藥,吃了之后便奔月而去,并從此成為了月宮女神。此書中嫦娥的形象比《開辟演義》更為高尚,完全成了一個敢于反抗男權(quán)的女性代表。
以上三部書,都對嫦娥奔月都做了不同的解讀,但都將嫦娥的形象做了大幅度的提升。
最終到了清代,鬼神小說更流行于民間,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熊著《女仙外史》中對嫦娥的描寫中了更貼近于人間的女性。
《聊齋志異》中的嫦娥下凡之后,在人間嫁人生子。并以忠貞、勇敢的形象保護了家人,并為家人放棄了重返天庭的機會。此書中的嫦娥既有仙女的美貌和對人的眷顧,又有人與人之間豐富的情感,更有“俠義”的精神。幾乎成了現(xiàn)實中男人所追求、所仰慕的女性典范。
另一部小說《女仙外史》中嫦娥居然化身成了明代白蓮教教主唐賽兒。(《明史》中記載唐賽兒在永樂年間的山東起義,失敗之后卻不知下落何處)。此書作者呂熊猶如今天的日本漫畫家一樣有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將唐賽兒描寫成月帝之女受眾神所托,降臨人間,與為禍人間的朱棣斗爭。書中嫦娥不再是奔月的月亮女神,而是一位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能征慣戰(zhàn)的女領(lǐng)袖。
清末開始,嫦娥的形象早已不再是原始神話中那個呆在冰冷月宮中的嫦娥仙子,而是匯集了普通人性的各種優(yōu)點的普通女性,但嫦娥奔月這個神話卻已根深蒂固于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
嫦娥在歷史時空中的演變,也不斷受到各個階層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人們對于嫦娥的崇拜——不管是神仙還是普通人,只要有中秋,就會有月宮中的嫦娥。
參考資料:《山海經(jīng)》《周易·歸藏·歸妹》《天問》《淮南子》《西游記》《開辟演義》《有夏志傳》《聊齋志異》《女仙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