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視導讀:“小鋼炮”馮小剛又懟人了!這次他懟的不是別人,懟的是自帶流量的“小鮮肉”,說現在年輕男演員太娘,搔首弄姿、欲蓋彌彰,想脫又不敢脫。矛頭直指在《擇天記》中“半裸出浴”的鹿晗。按理說,馮小剛這樣的行業(yè)大咖懟“小鮮肉”是理所當然,因為資深導演最有權力評論演員們的風格和演技,但這次馮小剛導演之所以引發(fā)眾怒,就是觀眾看到他的表里不一,一邊罵著“小鮮肉”,一邊和李易峰、(他們難道很有小剛導演說的男子氣概嗎)套近乎,在“蹭流量”方面咋就沒見小剛導演嫌棄呢?
“小鮮肉”這個名詞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從哪里流行起來的,大概是資本進入影視行業(yè)后,市場瞬間擴大,原有的“老臘肉”(黃曉明、陸毅等中年演員)已經不足以應付了。再加上90后、00后粉絲群體的壯大,“小鮮肉”就從網絡走向了主流影視市場。
曾經的“小鮮肉”現在的“老臘肉”
那么“小鮮肉”究竟是指什么?“小鮮肉”指顏值高、并具有美好肉體的年輕男演員,他們打破了傳統影視行業(yè)的演員培養(yǎng)渠道:一是學院派,指從北電、中戲、上戲經過系統學習,以跑龍?zhí)组_始,一步步扎實地成為影視劇主角;二是選秀,包括影視公司選秀和電視選秀,適用于起點低的草根階層,被馮小剛看中的王寶強就是這樣進入華誼兄弟、楊洋等榮信達藝人則通過“紅樓夢中人”選秀進入觀眾視野。
而“小鮮肉”們卻是憑借完全不同的渠道(互聯網渠道)走出來,以爭議性最大的鹿晗為例:08年高中畢業(yè)赴韓留學,后被sm公司星探發(fā)現成為練習生,2012年以組合EXO成員出道,2014年解約回國發(fā)展。(注:EXO在2013年憑借一張專輯在韓國大紅,此前一直不溫不火)可以說鹿晗的人氣是靠著國內粉絲通過網絡關注韓國娛樂圈得來的,在國內并非是真正的人氣藝人,可是一切變數發(fā)生在鹿晗解約回國,由國內經紀人進行專業(yè)規(guī)劃,在年輕群體中的網絡數據瞬間放大,經濟學家吳曉波稱他為“大數據里跑出的藝人”,一下躍升為小生流量之王。
那么這些從網絡渠道中走出的流量“小鮮肉”究竟給傳統影視行業(yè)帶來什么沖擊呢?小編認為是新的生命力與關注度。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中國偶像劇質量提升了,偶像劇一直是亞洲影視劇市場中的重要博弈點,在日韓、港臺的競爭中,大陸的偶像劇一直是我們的短板,還記得在電視劇《泡沫之夏》中被黃曉明版男主支配的恐慌嗎?而現在由于“小鮮肉”盛行,在《相愛穿梭千年》中飾演男主的井柏然是不是就青春、養(yǎng)眼了許多?
此外,“小鮮肉”引發(fā)的超強關注度和巨大號召力也給傳統影視劇帶來意外的附加值。比如大導演們都喜歡用“小鮮肉”,小剛導演雖然罵,但還是要在《老炮兒》中推薦李易峰和;林更新更是大導演們的“座上賓”,出演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為什么“小鮮肉”們演技不好,大導演還要用他們,大導演們不知道嗎?小編認為大導演們的心思真是深不可測,就拿徐克的《西游伏妖篇》來說,最大的賣點就是酷炫的特效,而特效才是未來與好萊塢大片一決高下的關鍵所在。
但是先鋒意味著風險,當年王家衛(wèi)為了支撐《東邪西毒》監(jiān)制了喜劇片《東成西就》就是規(guī)避風險成就藝術的代表性行為,大導演們?yōu)榱烁叩碾娪八囆g追求,適當對市場做妥協、規(guī)避風險,對于“小鮮肉”來說,有一個開眼界、磨練演技的機會也是很好的,所以流量在現在市場環(huán)境不成熟的情況下,成了推動藝術進步的保護傘,也是頗有意義。
但是“小鮮肉”自身的三宗罪讓他們在影視行業(yè)里飽受詬病。
高片酬:
“小鮮肉”們演技沒有提高,片酬卻越拿越高,《擇天記》成本4億,據傳鹿晗片酬就達到了1億,雖然鹿晗工作室否認了這一說法,但估計也不會低到哪里。動輒上億的“小鮮肉”片酬報價讓人咋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戲骨”更敬業(yè),拿到的片酬卻只是“小鮮肉”們的一個零頭,《人民的名義》80位演員片酬大約是5000萬,難怪“高育良書記”的扮演者張志堅要說“你們不配!”。
演技差:
更可怕的是“小鮮肉”們的片酬各比各的高,演技卻爛的異彩紛呈:繼承馬景濤衣缽的“咆哮式”演技、陳學冬的“瞪眼睛”特長演技、楊洋的我?guī)浳規(guī)浳易顜洝肮2弊印毖菁?.....小編說不下去了,要扶墻清醒一下。
人設易崩塌:
“小鮮肉”們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就是愛立人設,甭管性格是什么,都先找一個“人設”立起來,搞的現在流行人設都被哄搶一空:的“純情男神”、李易峰的“國民校草”、鹿晗的“傻狍子”、張藝興的“呆萌小綿羊”......但大家都是20幾歲的熱血青年,一不留心露出本性,人設崩塌,就很尷尬了。所以“約炮”、鹿晗“罵臟話”、楊洋“和年上談戀愛”......事情的好壞不去評判,只是“原來他是個表里不一的人啊”的印象在大家心中深深地種下了。
其實“偶像”這個行業(yè)由來已久,只不過在中國大陸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不太重視這一部分,小編認為這和中國長期的磨難經歷有關,導致國人形成了“有用”思維,就是演員要演技好、“刀刀見肉”,才能帶出最大的信息量。隨著中國整體步入小康社會,女權思想崛起,開啟了男色消費時代,“小鮮肉”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市場。但這個概念其實起源于日本,指那些在大眾面前以自身魅力為賣點的年輕藝人,滿足觀眾的某種幻想。
在上周的AKB48年度總選上,21歲的成員須藤凜凜花當場宣布結婚引日本娛樂圈嘩然,偶像的“戀愛禁止條例”是否觸犯人權也在中國知乎、天涯等論壇引發(fā)討論。
偶像行業(yè)最特別的地方在于類似信仰的契約精神,以大家熟知的TFBOYS為例,這是內陸以日系養(yǎng)成概念孵化的第一個成功男團,其粉絲有一句著名宣言“我陪你們長大,你陪我們變老”,成員也在微博上表示“十年之約,25歲之前不談戀愛”,偶像產業(yè)的養(yǎng)成模式看中一種契約,粉絲承諾永遠投入寄托,偶像承諾永遠滿足寄托,所以“小鮮肉”的粉絲們希冀一種漫長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刀刀見肉”的演技大神。也就是說,“小鮮肉”根本不是為了中國影視行業(yè)而生的。
那影視行業(yè)的訴求是什么呢?在經歷了爭搶流量的亂象之后,影視行業(yè)終于打出“內容為王”的口號,因為只有內容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擁有核心價值。而這個內容只能依靠演技去發(fā)揮出來,依靠演技去挖掘內容深刻的靈魂,而這個演技卻是“小鮮肉”市場可有可無的部分,或者說要等待一個成熟的偶像誕生去承擔演技有太大的不確定性,消耗了本身的價值,那還不如拒絕偶像的風險承擔,直接培養(yǎng)以演戲為目標的專業(yè)青年更為省力,那么“小鮮肉”與影視行業(yè)的界限會越來越涇渭分明,現在“小鮮肉”與演戲爆發(fā)出的種種沖突就揭露了兩者市場訴求的差異化。
-END-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網視洞察】所有原創(chuàng)文字,版權均屬【網視洞察】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如有其它媒體復制轉載,需征得我方授權并注明出處。
授權聯系:微信號 xiaoxingxing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