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先生
當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性人物,唐君毅先生大力倡導儒家的三祭之禮。
從大前年二大伯去世,到前年父親去世,再到今年夏天姥姥去世,再到前幾天君子抓周禮上祭拜先祖,最后到今年年底爺爺去世,我越發(fā)的對唐先生所倡導的三祭之禮有一種莫名的觸動。
當我跪在爺爺、二大伯、父親的墳前時,當我在君子的抓周禮上面對“陳氏歷代祖先”和“張氏歷代祖先”排位跪拜時,當我站在義烏家中客廳正中的“天地圣親師”排位面前時,我的內心就會無比清凈、潔靜、誠敬,恭儉莊敬之感油然而生,甚至會有一種與歷代先祖“接通”的感覺,不可言喻,不可言喻。
家中客廳的牌位
這種觸動,此刻的我,真的有些“不知從何說起”,感覺一說就會說錯,而放在心中,就這樣,就這樣放在心中,體會、琢磨、體貼、品味,乃至是“把玩”,內心深處就升騰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一種挺立起來的莊嚴,一份不可名狀的神圣!我不敢破壞這份感動、莊嚴、神圣,所以,我就假借當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性人物蔡仁厚教授的話,來代為表達我此時的心境。
蔡仁厚教授在《儒家教育的形而下與形而上》中講到:
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的中國文化,不走宗教的路,而是攝宗教于人文。最簡明的例證,便是將宗教的祭祀活動,收攝到“禮”里面來。此之謂“宗教人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儒家是轉化了宗教的形式,而保存了宗教的功能。在儒家,內圣成德之學與內圣成德之教是合一的。學與教一致,也是佛家的精神,而道家則學強而教弱。(老莊所立,重在學在智而不在教。至于后世的道教,并不能代表老莊。)
儒家有三祭之禮: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
001 天地是宇宙生命的本始,祭天地是對宇宙生命之報本返始。
002 祖先是族類生命的本始,祭祖先是對族類生命之報本返始。
003 圣賢是文化生命的本始,祭圣賢是對文化生命之報本返始。
人類通接天地,便能昭顯天地生生之德的綿流無盡。
人能通接祖先,便能從慎行“喪葬祭”之禮儀,實踐“慎終追遠”的教訓。
人能通接圣賢,便能彰顯圣賢“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大德大功。
三祭之禮,乃是民間的常禮。傳統(tǒng)的家,也一定有堂屋,堂屋有祖先的神主牌位,那是人與祖先同在的地方。由家庭擴大為家族,由堂屋擴大為祠堂,因而就有了“家訓家風”、“加法家規(guī)”,進而形成“家世”,修訂“家譜”,再加上祖塋宗祠,于是乎,“家”并成為安身之所,立命之地。中華兒女,無須尋根,根就在“家”這里,所以能夠“本立而道生”。
蔡仁厚教授以上所論述的,是對唐君毅先生“存三祭”主張的一個很好地闡述。
蔡仁厚教授
最后蔡仁厚教授對三祭之禮在日常生活、“百姓日用”中呈現出來,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我們可以采取一個簡易可行的方式,在飯廳墻壁上安上“天地圣親師”的神位,再擺上一個小香爐,這樣就可以隨時上香行禮,以滿足內在生命“報本返始”的要求。一家大小,朝夕之間都能和天地、祖先、圣賢,相感相親,使人的生命由小我轉成大我,使只供住宿的家轉化為與祖先同在、與天地同在、與圣賢同在的“安身立命”之地。于是,家人、子弟、兒孫,隨時都可以獲得天地生德的流住,獲得祖先恩澤的滋潤,獲得圣賢慧命的啟發(fā)。家里的每一個人,都能經由“人文化城”而成為有文化教養(yǎng)的人,豈不美哉!
大成至圣先師:孔子
期待人文化成的世界,早日到來!
人文化成的世界的早日到來,我輩理應奮起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