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辛:由大一、渾沌說禮——兼論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上)

由大一、渾沌說禮

——兼論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張 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摘要:“大一”、“渾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或范疇?!按笠弧被蜃鳌疤弧?、“泰一”,實與“一”、“道”及“太極”同物而異名。“大一”主要指向自然,屬天道,是關(guān)于宇宙本原的概念,而最終演化為天(上)帝;“渾沌”由“大一”而來,則主要指向人類社會,屬人道,是關(guān)于社會本原的概念,并最終演化為人(皇、黃)帝。人類社會乃由渾沌為始,一步一步分別,一步一步開通。分化渾沌,則男女有別,是禮理出;告別蒙昧,則排除血婚,是禮事現(xiàn);戰(zhàn)勝野蠻,則夫婦定位,是禮形生、禮器成。而隨著君臣有正,上下、貴賤、等級有分,則禮制確立。于是中國歷史由渾沌,而三皇,而五帝,終于實現(xiàn)三代文明,總之,禮生于分別,成之文明,禮是中國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關(guān)鍵詞:大一;渾沌;分別;文明;禮

一、引言

《禮記·禮運》曰:“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薄肮适ト俗鲃t,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zhì),禮義以為器?!?/strong>

先秦哲人每每言“大一”,其“大一”當作何解?而又為何作為“人道之極”(《荀子·禮樂》)的禮必以此為本?禮又何以成為圣人治政之器?諸如此類,直接關(guān)系到禮的特質(zhì)和禮的起源,對于探討中國文明的形成也有至為密切的關(guān)系和特殊的意義。

二、“大一”與“渾沌”

“大一',或作“太一”、“泰一”。最早見于《莊子》、《楚辭》、《荀子》和《禮記》等先秦典籍。

《莊子·天下》:“關(guān)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背尚⑹瑁骸疤?,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太一也?!薄秴问洗呵铩ご髽贰?“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是知莊子所謂“太一”,實即老子從一而終所謂之“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庇衷唬骸暗郎?,—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叭f物得一以生。”《淮南子·原道》曰:“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笔菚对徰浴吩唬骸耙灰舱?,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薄洞呵锓甭丁ぶ卣吩唬骸拔┦ト四軐偃f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者,萬物之本”)。”《說文》釋“一”曰:“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蓖蹂觥独献幼ⅰ?“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一,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高誘注《呂氏春秋·論人》曰:“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后成?!庇衷唬骸耙?,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成也?!币虼?,“大一”即“一”,亦即“道”,至為明確,一無疑義。

而《易·系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鄭玄注:“太極者,無稱之稱?!笨追f達疏:“太極……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庇直疚拈_篇所引《禮記·禮運》曰:“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倍弑硎龇绞酵耆恢?,只是主名詞“大一”和“太極”同位互換而已。同例復(fù)見之《呂氏春秋·大樂》,其直接以“大一”代替《易·系辭上》之“太極”,曰:“大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笔怯挚芍按笠弧奔础疤珮O”?!吨熳诱Z類》曰:“太極只是一個渾沌底道理,里面包含陰陽、剛?cè)帷⑵骜?、無有不有?!蓖醴蛑稄堊诱勺ⅰぬ汀吩唬骸暗勒?,天地人物之道理,即所謂太極也?!惫省疤珮O”亦“大一”或“道”的同義詞。

總之,“大一”、“一”、“ 道”及“太極”均乃同物而異名,明確言之,即對同一哲學認知對象的不同命名或名義概稱而已。張岱年先生說:“《莊子·天下篇》述關(guān)尹、老聃的學說云:'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常、無、有是三個概念;太一是兩個概念,指太與一。太即道,一即'道生一’之一?!兑状髠鳌返奶珮O,當是受老子影響而略變其說,太極之太是從老子所謂太來的,而添上一個極字,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最髙范疇?!?/span>(張岱年《中國哲學發(fā)微》第370頁)所言至確。然“大一”、“一”、“ 道”及“太極”所稱究系何物?其基本涵義是什么?其基本形態(tài)又如何把握呢?

孔穎達疏《禮記·禮運》云:“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極大曰天,未分曰一,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曰大一也?!?/span>

王肅注《孔子家語·禮運》曰:“太一者,元氣也?!?/span>

韓康伯注《易·系辭》曰:“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span>

《管子·內(nèi)業(yè)》曰:“虛而無形之謂道……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span>

王充《論衡·說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孔穎達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條曰:“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則曰:“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眾口一詞,無論“大一”、“一”、“太極”或“道”,均釋之為“元氣”。是“大一”的基本內(nèi)涵無他,元氣是也??梢姟按笠弧蹦耸且粋€表示宇宙自然最高實在的一個天道范疇,它直接反映出古代哲人對宇宙本原的一種形上學思考。

然而此種思考并未到此為止。

《淮南子·天文訓》:“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始。太始生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斓刂u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span>

《易緯·乾鑿度》則有另一種表述:“有形生于無形”,太極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薄读凶印ぬ烊稹吩唬骸疤渍?,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睆堈孔?“陰陽既判,則品物流形也?!栋谆⒂^·天地》:'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庇殖尚⑹琛肚f子·知北游》“內(nèi)不知乎大初”句曰:“大初,道本也?!?/span>

由此可知,古代哲人關(guān)于世界本原,宇宙的生成實際已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鏈系:

大一(虛霩→宇宙→元氣) →二儀→四象→八卦。

或:大一(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二儀→四象→八卦。

虛霩,即太虛?!肚f子·知北遊》:“不游乎太虛?!薄豆茏印ば男g(shù)上》:“虛者萬物之始也?!睆堈俊读凶印珕枴纷?“夫含萬物者天地也,容萬物者太虛也?!彼抉R光《潛虛》:“萬物皆祖于虛,生于氣,……故虛者物之府?!?/span>

總之,元氣即大一、一或道、太極的實在內(nèi)含。二儀乃指陰陽、天地。四象,即四時。虞翻注《易·系辭上》:“四象,四時也?!备吆嘧ⅲ骸八臅r各有其象,故謂之四象。天地有四時,故曰:'兩儀生四象?!卑素匀绯Q?,即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屬,而概指萬有、萬物、萬象。

關(guān)于“大一”的基本形態(tài),文獻亦有所記載并無所歧義。一言槪之,即渾沌。

渾沌又作混沌、渾敦、混屯、混淪、渾論等,又音轉(zhuǎn)為洪源或洪元,所謂昆侖亦其音轉(zhuǎn)。渾沌基本含義是昏懵、蒙昧、混濁、質(zhì)樸、無分、不開通、原始及圓渾、敦厚等?!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匪^'馮馮翼翼、洞洞灟灟”,和《淮南子·精神訓》所謂“窈窈冥冥,芒芰漠閔,澒?jié)鼬櫠础币约啊肚f子·繕性》所云“混芒”、“混冥”等等均此狀也。

《列子·天瑞》:“太初,氣之始也;……氣、形、質(zhì)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strong>

《易緯·乾坤鑿度·太古文目》曰:“太天氏云:—大之物目天,一塊之物目地,一炁(氣)之蔀名混沌?!?/span>

實際上混沌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曰渾,一曰沌。渾者實即天原,沌者實即地原?!栋谆⑼āぬ斓亍吩唬骸盎煦缦噙B,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后剖判?!逼逝谢煦缍刑斓??!痘茨献印ぞ裼枴罚骸拔从刑斓刂畷r,惟象無形,……有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备哒T注:“二神,陰陽之謂也?!?/span>

顯然,渾沌即“大一”的基本形態(tài)或準物化形態(tài),反映了古人對宇宙本原的一種更為具體和更為準確的一種把握,一種認知。由之使“大一”、“道”之類對宇宙自然所由來的朦朧虛無的認識得到了初級升華,而成為一種較為真實的存在,這種存在當然就可以直接理解為一種以渾然的力量形式存在的物化形態(tài)。于是人們順理成章地便把渾沌與人類社會的本原的探討聯(lián)系在一起,而使之最終成為與“大一”相對應(yīng)的人類社會的本原、始基或內(nèi)在的終極根據(jù)。渾沌與“大一”天道系統(tǒng)分離,既是人類社會本來的最原始狀態(tài)的傳統(tǒng)映像的客觀反映,又標志著人類認識能力的一種進步。

《莊子·應(yīng)帝王》:“南海之帝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鯈與忽時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边@半為神話半為寓言的記載使渾沌的形象變得更為真切,原來渾沌乃有人之情卻無人之形。

《莊子·天地》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shù)也,識其―,不知其二。治其內(nèi),而不治其外?!睖嗐缰橇嵲谟邢?。這里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

當然,這還不是最原始狀態(tài)的渾沌。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天山……有神,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沌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strong>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注曰:“江讀如鴻?!洞呵飩鳌吩疲旱埒櫴嫌胁徊抛樱煜轮^之渾沌。”畢氏所云《春秋傳》即《左傳·文公十八年》,其原文講渾沌“頑囂不友”,為兇德不才之輩。杜預(yù)注曰:“渾沌,不開通之貌。”章太炎先生據(jù)之在其《新方言·釋言》中說:“今音轉(zhuǎn)謂人不開通者為昏蜑?!辈⒅^:“中央之帝為渾沌,無七竅,亦此義也?!卑椿柰灒唇袢顺Uf之混蛋。(龐樸《一分為三》第24頁)

又《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曰:“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火,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天使其然,名曰渾沌?!眲t更由神淪為獸,混然無知至極。這當是莊子筆下渾沌的原形。

而由于“渾沌”之被物化、神化和人化,人們便很自然地將其與神話或傳說中的黃帝聯(lián)系起來?!妒酚洝の宓郾炯o》裴駟《集解》引賈逵云:“帝鴻,黃帝也。”《春秋緯·命歷序》曰:“(黃帝)號曰壽鴻,即軒轅,有熊之子也?!彼瓶蔀樽C。又《呂氏春秋·季夏紀》曰:“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黃帝,其神后土?!惫试嬲J定渾沌即黃帝。(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第24頁)龐樸先生更作專文《黃帝與混沌》論證之。(龐樸《一分為三》第1頁)

且不論渾沌是否即黃帝,但在后來的文獻中,渾沌確實堂而皇之地進人了上古傳說之所謂三皇五帝之類世系之中,并居之前列。

宋張君房《云笈七讖》稱:“太素以下……名曰上古;太素既沒而有混沌……混沌以來,名曰中古;太連之后而有伏羲,……女媧沒后而有神農(nóng),……神農(nóng)沒后有燧人,……燧人沒后而有祝融,……三皇之后而有軒轅黃帝。”

南宋羅泌《路史》說:“乃謂天地之初,有渾沌氏者,出為之治。繼之以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若至于所謂盤古氏異矣。”

而當此同時,渾沌所由來之“大一”,也在被神化和物化,而最終成為上帝,成為自然主宰大神?!渡袝に吹洹?“肆類于上帝。”鄭玄注引馬融曰:“上帝,大一神,在紫微宮,天之最尊者?!笨追f達疏:“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也。”《楚辭·九歌》首列“東皇太一”,而統(tǒng)領(lǐng)“東君(日神)”、“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星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水神)”諸神?!段倪x·五臣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彼斡瘢ǜ咛瀑x》曰:“醮諸神,禮太一?!薄妒酚洝ぬ旃贂窂埵毓?jié)《正義》則云:“泰一,天帝之別名,劉伯莊云:'泰一,大神之尊貴者也。’”

“大一”神之居所為北極星?!洞呵锕騻鳌ば辍泛涡葑ⅲ骸爸袑m天極星,其一明星,太一常居也。”原因甚為簡明:斗極乃“天之中”(《廣雅·釋言》:“極,中也?!保?。

與之相對應(yīng),人道之帝渾沌之居所亦必在地之中,即中國之昆侖?!抖Y記·曲禮》孔穎達疏引《河圖括地象》曰:“地中央曰昆侖?!薄毒晻伞ど袝暋罚骸氨倍肪犹熘?,當昆侖之上?!薄洞呵锞暋っ鼩v序》:“天體始于北極之野,地形始于昆侖?!倍缟纤裕鰧嵓礈嗐缰艮D(zhuǎn),故昆侖之名亦源于渾沌無疑。

《莊子·天地》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薄肚f子·至東》曰:“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穆天子傳》:“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敝劣凇渡胶=?jīng)·西次三經(jīng)》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薄逗?nèi)西經(jīng)》曰:“海內(nèi)昆侖之墟……帝之下都。”此帝亦均釋為黃帝。莊子“寓言十九”,《山海經(jīng)》更屬神話,自不能過于當真。愚以為此帝均非渾沌莫屬,此“黃”以訓“皇”為上(參見《古史辨》中編頋頡剛、楊向奎《三皇考》;呂思勉《三皇五帝考》)。

總而言之,“大一”主要指向宇宙大自然,屬天道,是關(guān)于世界本原的概念,并最終演化為天(上)帝;“渾沌”由“大一”而來,則主要指向人際社會,屬人道,是關(guān)于人類社會本原的概念,最終演化為人(皇、黃)帝。(未完待續(xù))

書法釋文:張辛教授詩書欣賞

作者簡介

張辛,字此夫。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理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書畫協(xié)會會長,教育部人文學科學位論文評審專家,中國最早的考古學博士之一。曾被評為“北大十佳教師”,被聘為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總顧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