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德、仁、義、禮
從本章開始進(jìn)入《道德經(jīng)》的下篇,也就是德篇。老子認(rèn)為德是最淳厚樸實的,是道的具象表現(xiàn),也是人們對于道的一種感知。老子把人的德行分為德、仁、義、禮等幾個層次。而禮與道背道而馳,是一種淺薄浮華的表現(xiàn),禮往往成為統(tǒng)治者剽竊名利的工具和行不德之事的保護(hù)色。老子批判了禮對于人性的拘束,正是由于禮的出現(xiàn),道才會墮落。
原文欣賞
求索解譯
上德的人不特意追求形式上的德,所以才具有真正的“德”;下德的人總是追求形式上的德,所以不具有真正的“德”。上德的人從不特意追求“德”,自然而然,從不特意作為;下德的人總是特意追求“德”并且故意用心作為;上仁的人總是追求“仁”但是不故意作為;上義的人總是追求“義”而且有意作為;上禮的人總是追求“禮”但是沒有人響應(yīng),于是就伸出胳膊強(qiáng)行拉他人行禮。所以說失去了“道”才有了“德”,失去了“德”才有了“仁”,失去了“仁”才有了“義”,失去了“義”才有了“禮”。這種“禮”,是缺少忠信的表現(xiàn),而且是禍亂的根本原因。那些自認(rèn)為有先知而制定“禮”的人,不過是“道”的浮華不實,是愚昧無知的開端。所以大丈夫總是立身于淳厚,不立身于淺??;立身于樸實,不立身于浮華不實。所以說要舍去淺薄浮華不實而吸取淳厚樸實。
求索分析
“德”分兩種,上德和下德。具有上德的人做人做事往往自然而然的體現(xiàn)德行,無絲毫做作,也無一絲虛偽,也不為了任何目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行,而是最淳厚樸質(zhì)的內(nèi)心的展現(xiàn),是內(nèi)在的德,屬于無心的流露。具有下德的人做人做事往往刻意追求德,用心作為,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居心為之。追求形式上的德行,是外在的德,屬于有心的作為。高尚的德行就像春雨潤物細(xì)無聲,淺薄的德行就像造就的噴泉盡力賣弄自己。
德淺的人,總是追求外在的形式,是有目的的作為,一旦做了有德的事常常自居其德,更有甚者,滿口仁義道德,暗地里卻常常做無德之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里就有這么一號人物君子劍岳不群,滿口正義,暗地里卻做不道德的事情,說一套做一套,金庸先生把這種偽君子描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德高之人,由內(nèi)而外,表里如一,始終如冬雪般潔白無瑕,即使身處污濁的環(huán)境,也是一股清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仁和義都是下德的產(chǎn)物,都是屬于有心的作為,仁雖然不故意為之但是也是有心作為,義卻是有心故意作為。仁和義往往成為德淺之人手中的掩飾工具和手段。德淺之人常常通過做一些仁義之事來表現(xiàn)自己的德行,仁義往往成為掌權(quán)者的遮羞布,也是掌權(quán)者籠絡(luò)人心,玩弄權(quán)術(shù)最好的工具。大仁大義尚且是有心作為,何況社會上還充滿了假仁假義?所以仁和義都在上德之下。
老子認(rèn)為禮是最不值得提倡的,禮破壞了自然而然,破壞了道的本性。禮有強(qiáng)加于人的意思,是對人性的束縛,就像是套上韁的野馬,拉磨的驢,徹底的失去了野性。禮也成為掌權(quán)者謀取名利的工具和手段。禮是人為制定的,而道是自然無為的,所以禮與道是背道而馳的。當(dāng)然人作為最高等的動物,還是要講禮的,做人的基本禮儀還是必須具備的,不然與其他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只不過要講一個度,如果禮演變成了繁文縟節(jié),那么就會失去忠信,試想一下一個家庭充滿了繁文縟節(jié),還能夠毫無芥蒂相親相愛嗎?一個團(tuán)隊里充滿了繁文縟節(jié),還能夠自然的融合嗎?如果朋友之間充滿了繁文縟節(jié),還能夠彼此交心嗎?所以禮與道相違背,導(dǎo)致道的墮落。
老子認(rèn)為仁、義和禮是有心作為的,是失去了德之后的產(chǎn)物,是有目的而作為的,所以都稱不上是上德,因為上德是自然流露出的內(nèi)心的淳厚與樸實。上德之人即使身份低微,衣衫襤褸,卻能讓人肅然起敬,衷心地佩服。
道的本質(zhì)是自然,德是道的具象表現(xiàn),所以德的最高境界是順應(yīng)大道,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不受外在條件制約的境界。所以說大丈夫做人做事要淳厚與樸實,德行都是無心作為的,不追求淺薄和浮華不實,不有心作為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