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在后臺留言
網友提問:
自己有過幾次時間不短的戀情,也有過一次長達五年的婚姻,不算是戀愛對象換的勤的人,但每次懷孕并且具備生養(yǎng)的所有條件的情況下,因為個人的意愿最終選擇沒有留下孩子。
只是會簡單對其他人說自己就是不喜歡孩子,不愿意承受責任、羈絆和束縛,而私下里會對自己說不是孩子來的有錯也不是雙方的錯,只是這個世界并不美好不希望孩子來受苦。
但即使有過這種先例也并沒有做好措施防備下一次懷孕,所以反復發(fā)生了幾次,偶爾也會自問內心深處到底作何感想,但好像并沒有觸及底層的原因。
直到剛剛碰巧在熱門話題里看到一個提問說“為愛情生孩子,后面又沒了愛情后悔嗎,孩子出生了對嗎”忽然有個想法,是不是自己潛意識里不喜歡的不是孩子也不是外界環(huán)境,而根本還是在厭棄自己。
因為在自己眼里,感情最深的母親是個極癡情的人,為了追隨父親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和照顧自己家人孩子的機會,四處奔波了一輩子,而父親到老到在偷偷摸摸反復出軌,并不算很愛母親。
而我的角度,從小就時常勸母親要不要離婚,但母親總說希望我有個完整的家庭,他畢竟是我的親生父親,不希望我在重組家庭里成長。
于是,從小我就下意識的覺得母親是不幸福的,而這種不幸福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
之前選擇不要孩子一直是覺得說自己意志消沉不愛這個世界,所以不愿意孩子受跟自己一樣的苦。
直到看到前文引用的提問忽然意識到,自己是不是根本還是在自我攻擊,不愛的是自己,寧可不要出生的是自己,主動流產相當于殺死的孩子也是自己。但如果是,又能怎么樣呢?
小青老師回復:
親愛的,前面一部分的描述是你的現狀與迷茫,而后面一部分更展現出了你深層次的心理壓力。
你表面上似乎像是想做為勇敢者去理性對待世間的不美好,果斷地懷孕又主動流產,這是相當有勇氣的。
我倒覺得你是一個像唐吉訶德一樣的女中豪杰,但潛意識里你或許是內心最軟弱的那個自怨自艾的人。
同時我理解您對于孩子問題的糾結和疑惑。您認為這個世界并不完美,孩子來到世上可能會受苦,因此您選擇了不要孩子。
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決定,無論別人怎么評價,都應該得到尊重。
在你的描述中,你提到了母親為了追隨父親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和照顧自己家人孩子的機會,四處奔波了一輩子,而父親到老還在偷偷摸摸反復出軌,并不算很愛母親。
你也提到了你從小就時常勸母親要不要離婚,但母親總說希望你有個完整的家庭,他畢竟是你的親生父親,不希望你在重組家庭里成長。
由此你會感到內疚和一種被動的責任感,認為母親的不幸福是因為你的存在而導致的。
這種想法可能是因為你從小就看到母親為了你和家庭做出了犧牲和努力,而你又無法改變父親的行為和家庭的狀況,從而覺得你就是那個始作俑者,是毀了母親幸福的那個孩子。
然而,你需要認識到這種想法并不正確,你的過于苛責自己是因為愛母親,可憐母親,但你的存在并不一定會讓母親不幸福,相反,你可能還是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支柱和支持者。
而且您的決定并沒有改變您目前面臨的情況,即反復懷孕但選擇不要孩子。
這可能會給您帶來一些心理壓力和困惑。你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
忽然發(fā)現深層的心理原因還是多樣化的。我總結了一下供你參考:
1. 你想成為自由的鳥兒:女人有時像一只自由的鳥兒,她要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生育孩子的責任所束縛。她需要的是自由和獨立,而不是因為孩子的存在而被束縛。
2. 你內心想完成一段未完成的旅程:對于你來說,生育孩子可能會讓你感覺自己還沒有完成自己的旅程。你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探索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而不是被孩子所占據。
3. 認為孩子是沉重的鎖鏈:對于某些女人來說,生育孩子可能是一種沉重的鎖鏈,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而她不想讓自己的人生被這種鎖鏈所束縛。她需要的是自由和輕松,而不是被孩子所束縛。
4. 遇上了未知的彼岸:對于你來說,生育孩子可能是一條通往未知彼岸的道路,不知道這條路會帶給自己什么,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承擔這個責任。你需要的是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而不是面對未知的風險。
5.對世界的悲觀主義:你認為這個世界并不美好,孩子來這個世界會受到很多苦難。同時又無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無法實現期望中的理想,從而使你無力生下孩子。
但女人想要孩子是天性之一。生物學家認為,女性天生就有母性本能,想要生育和照顧孩子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固有的一部分。
此外,女性通常會在生育后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滿足感,因此你會為自己反復流產的做法而感到困惑疑慮。
那又能怎么辦呢?
小青覺得關鍵要解決的是你自我攻擊的問題:
一、主動流產意味著殺死腹中的胎兒,你把攻擊胎兒看成為對自我的攻擊,即一種心理影射,把對自己的不滿意影射到胎兒身上,以表達深深的自我懷疑。
二、自我攻擊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例如生活、工作與情感壓力、焦慮、抑郁、自我懷疑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一個人對自己產生不信任、不滿意和不安全感,從而產生自我攻擊的行為和想法。
三、自我攻擊是一種負面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自我懲罰,包括自我責備、自我折磨等,或者表現為一種自我否定,例如貶低自己、否認自己的價值、無助感、孤獨感和絕望感,同時也可能導致人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無法擺脫負面情緒和負性認知。
因此,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處于自我攻擊的狀態(tài),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包括停止精神內耗,和家人丈夫進行親密溝通,多閱讀一些人文哲思類書籍從而來改善自己的心理認知和提升自我價值與幸福感。
最終重建信心和自尊,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
祝福你,世界與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