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我國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非常之多,特別是那些經(jīng)常在外面吃飯的人,一個人有了,可以感染同桌所有的人,一家有一個人,那么基本全家都會中招。
許多人很害怕,因為醫(yī)生說了,幽門螺旋桿菌是誘發(fā)胃癌的罪魁禍首,感染了,即使暫時沒有明顯的癥狀,也應(yīng)該想辦法滅菌。
目前西醫(yī)有四聯(lián)療法,這個四聯(lián)療法說起來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先用藥物保護胃黏膜,用另一種藥物抑制胃酸生成,然后用抗生素殺滅細菌。
但很多人反應(yīng),用了這個方法會產(chǎn)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出現(xiàn)腹瀉,腹痛,惡心等一系列不適癥狀,大便顏色變黑,腸道菌群被破壞而導致消化功能受影響。還有部分人會有過敏反應(yīng)。
而且大家都知道,西藥基本對肝腎功能有損害,如非必要,最好不用。
那么中醫(yī)有什么方法解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呢?
中醫(yī)的思維跟西醫(yī)不同,西醫(yī)是見敵殺敵,至于殺敵過程對自身有多少傷害,它管不了。
中醫(yī)是認為人體有病,必是人體自身出了問題。大自然中的細菌千千萬,我們每呼吸一口空氣里就不知道包含了多少細菌。這些細菌進入我們身體,能夠在身體里生根發(fā)芽,那一定是身體給了它生存的土壤,因此,要解決這個細菌,調(diào)理我們自身,讓身體不適宜細菌生存,它就沒有存在的道理。
一般細菌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既然幽門螺旋桿菌是寄居在脾胃的,那一定是脾胃比較虛弱,使得這里濕氣比較重,所以我們的方法就是健脾胃,去濕氣。
話不多說,直接上方子。
這個方子是由國醫(yī)大師徐經(jīng)世首創(chuàng)的,它由下面這幾味藥組成:生黃芪25克,蒼術(shù)15克,枳殼15克,陳皮10克,防風10克,白芍20克,黃連3克,蒲公英20克,生薏苡仁30克,竹茹10克,煨姜5克,綠梅花20克。
我們來分析下這個方子。
首先上場的是生黃芪。黃芪為第一補氣藥,能補脾,肺之氣,正應(yīng)了中醫(yī)治病的一個原則,對付什么樣的毛病都要先強大自身。脾氣足了,運化能力得升,就不會再產(chǎn)生濕氣。
另外,這個方子里還有防風,黃芪和防風是玉屏風散里兩味很重要的藥,玉屏風散是提高人體正氣,防御外邪的一個方子。兩味藥一起,讓我們自身抗病能力增強。
然后是蒼術(shù)和生薏苡仁。
蒼術(shù)祛濕能力很強,薏苡仁則能利水滲濕,讓濕氣從下面走掉。
接下來輪到黃連和蒲公英。這是兩味涼藥,能清熱解毒。幽門螺旋桿菌會讓我們的胃黏膜產(chǎn)生炎癥反應(yīng),這里用這兩個藥消炎止痛。
另外,郝萬山老師曾說過,單味蒲公英煎水喝,常喝就能對付幽門螺旋桿菌,但蒲公英性寒,很多脾胃本就虛寒的人如果常服,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
然后是陳皮,竹茹。陳皮能化痰理氣,脾虛的人,腹部被濕氣所困,濕氣久了,會變成痰,因此需要陳皮把痰濕化掉,竹茹協(xié)助陳皮清熱化痰,同時能止嘔。
陳皮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理氣,這里它跟枳殼一起讓脾胃的氣動起來。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脾胃之氣只有動起來了,幽門螺旋桿菌在脾胃才難以存活。
祛濕藥用得多了,為防傷了津液,用白芍補一補血。
寒涼藥也比較多,所以用煨姜這種溫熱藥中和一下。
最后一味藥,綠梅花,它能疏肝解郁,肝氣舒了,就不會來欺負脾胃,脾胃也就舒服了。同時它還能益胃生津,讓被幽門螺旋桿菌欺負的胃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