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蚌埠和蕪湖在哪,但你一定在視頻彈幕里刷到過這兩個?!?/p>
“蚌埠住了”(“繃不住了”)“蕪湖起飛”(“嗚呼起飛”)
其實,不用括號解釋,大家一讀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巧合的是,這兩個要“扣錢”的諧音梗出自同一個省——安徽的地名。常年上榜最沒存在感省份的安徽,卻一次次憑地名造梗出圈,刷遍全網(wǎng)。
安徽的地名,你還有哪些熟悉的?制圖/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蚌埠與蕪湖,一個在皖北,一個在皖南,一個“河邊產(chǎn)珍珠”,一個“湖中多水草”。安徽南北被兩條大河分隔:作為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淮河,與第一大河長江,說安徽是全國南北差異最大的省份,一點也不夸張。
所以,她時常出現(xiàn)在“到底是北方還是南方”、“吃咸還是吃甜”的爭論中。安徽南北的差別,不只在地形、氣候、方言、食俗,就連地名也是各具特色?;春右员钡耐畋保瑥囊笊坦哦假裰莸酱呵锕艊拗?,從兵家必爭的古戰(zhàn)場垓下,到老子、莊子的故里渦陽、蒙城,那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積淀下來的沉甸甸的地名。
黃河與淮河沖積出皖北平原
這里的歷史如腳下黃土一樣厚重。
攝影/傅鼎
長江以南的皖南,因山為脊梁而神奇的黃山,以水為血脈而靈動的秋浦,山水交織留下如水墨畫的江南氣韻;這里是安徽最具文化氣息的地方,也誕生了如歙縣、黟縣這樣難念難懂的地名。
皖南第一山——黃山。
攝影/石耀臣
江南的徽州(今黃山),與江北的安慶,貢獻了“安徽”的省名。江淮之間,處在南北過渡帶上的皖中兼容南北。省會合肥,地名既魔性十足,又容納山河湖海;小地名里既有銘記楚國舊都的“郢”,也有南國水鄉(xiāng)才有的圩、沖,如皖北一般歷史厚重,也如皖南一樣山水靈動。
安徽南北差異到底有多大,看看這些有梗、有料的地名就知道了!點開看看,這些安徽地名你會讀嗎?攝影/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皖南,婉約的江南
安徽的“顏值擔當”淮河與長江把安徽切割成差不多相等的三部分,從廣袤的平原,到秀麗的丘陵,再到險峻的山巒,從北到南地勢逐漸升高,轉(zhuǎn)為復雜,宛如一波巨浪向南涌去卻瞬間凍結(jié)。
云霧繚繞的黃山,奇松立于石上。
攝影/方托馬斯
長江沿岸及以南,池州、銅陵、宣城、黃山、蕪湖、馬鞍山六市,東鄰江浙,南接江西,這里被稱為皖南。
皖南多山,除了“天下第一奇山”黃山,還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被稱為“五大仙山”之一的齊云山。登高望遠,飛天流云,竹海茂盛,宛如仙境。
??向左滑動
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攝影/盧文
皖南也多水,大河除了長江與淮河,最南邊還有徽州人的母親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也能劃分出“三個安徽”。長江兩岸的丘陵平原上,更是河湖縱橫。
夏季時梅雨氤氳,秋季時曬秋遍野絢爛。這里種水稻、茶葉,一如我們想象中的婉約江南。愛喝茶的人,大概都能從一眾名茶里得知皖南的地名——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涌溪火青、休寧松蘿、涇縣蘭香......
長江與淮河,分隔出“三個安徽”。
制圖/孫璐皖南,正是安徽最具詩情畫意的地方。皖南的地名,也美得像山水畫。
以水命名的,最著名的無疑是蕪湖。西漢時據(jù)說當?shù)赜幸淮蠛?,“蓄水不深而多生蕪藻”,蕪湖因此得名。蕪湖還有個別名——鳩茲,也與水有關(guān)。因為地處長江岸邊,所以這里水草豐美,鳩鳥云集。
蕪湖鏡湖,一派南國水韻。
攝影/方托馬斯
蕪湖下轄縣區(qū),也是一片“水靈靈”。鏡湖區(qū)是因為有南宋時期開鑿的鏡湖而命名;鳩江區(qū)顧名思義是長江的鳩茲段;弋江區(qū)是因為青弋江穿過,在這里匯入長江。
除了蕪湖,還有績溪——兩條溪水交織如績;貴池,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盛贊這里“水好魚美”;池州,則“取貴池以為州號”。池州的別名很有詩意,叫“秋浦”,以秋浦河這條“流淌著詩的河”而得名,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
績溪龍川,油菜花田勾勒河岸。
攝影/方托馬斯
以山命名的,有黃山腳下的黟縣,因為黃山古稱“黟山”,黟縣得名也就順理成章。祁門同樣與山有莫大的緣分,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所以合名“祁門”。馬鞍山自然是以山為名,民間傳說項羽死后,烏騅馬的馬鞍掉落江邊,便化作馬鞍山。
山水孕詩情,皖南的地名,充滿了詩意。李白名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都在今天的宣城。因宣城而得名的宣紙、宣筆、宣酒,成就了古人心中的文氣江南。
??向左滑動
圖1:晨霧中的桃花潭宛若仙境。攝影/方托馬斯
圖2:宣城落羽杉濕地公園的秋色。攝影/李瓊
徽州更成為文人墨客的夢幻之地,湯顯祖寫:“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許多人認為這句詩其實是在貶低徽州,明清時期的徽州,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徽商富可敵國,而湯顯祖不屑與之為伍,于是寫下這句詩。
??向左滑動
圖1:西遞徽派建筑。攝影/方托馬斯
圖2:宏村月沼。攝影/李文博有趣的是,湯顯祖眼里繁華鼎盛的徽州,如今卻是淳樸寧靜、悠然超脫的象征。這種反差,讓“徽州”這個地名在數(shù)代人心中有著不同的印象。如今,無論從哪條道路進入徽州,映入眼簾的都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長卷圖——
青山逶迤、綠水蜿蜒、樹影婆娑,崢嶸的牌坊,粉墻黛瓦的民居,鉤心斗角的祠宇。橋吐新月,塔摩蒼穹……安徽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除了黃山,便是徽州的西遞、宏村古民居,如今,徽州古村落是美術(shù)生公認的寫生圣地。
??向左滑動
圖1:歙縣棠樾古牌坊。攝影/盧文
圖2:歙縣許國牌坊。攝影/繆克強在皖南,還有另一些地名,是從北方“復制粘貼”而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晉室南遷,中原百姓渡江逃難,把故土的地名也帶了過來,這就是僑置郡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的僑置郡縣消失了,有的卻反客為主,替代了原來地名,今天的南陵、繁昌、當涂,便是這一類強勢的僑置縣。原來的繁昌是在今日河南許昌境內(nèi),如今,它已在江南的蕪湖。
??向左滑動
池州儺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
攝影/方托馬斯
在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重心南移之前,長江以北、淮河以北,遠比皖南發(fā)達、精彩。皖北的安徽,更與皖南有著迥然不同的面貌。
??向左滑動
徽州文化的代表:
手工制作的油紙傘、涇縣宣筆、徽墨。
攝影/方托馬斯
皖北,濃濃中原風
安徽的“歷史課代表”說著吳儂軟語的可能是安徽人,操著一口中原官話的可能也是安徽人,他們就來自皖北——淮河沿岸及以北,包括蚌埠、阜陽、宿州、淮北、淮南、亳州六市。
這里屬于黃淮平原,黃河與淮河沖積而成,沃野千里,秋種小麥、夏種玉米,孕育了中國的百億糧倉。這里的人們吃饅頭、喝稀飯、聽豫劇,一派濃濃的中原風情。
皖北的黃淮平原沃野千里。
攝影/傅鼎
相比于秦嶺南北濃墨重彩的差異,淮河像一條筆墨漸淡的模糊的分界線,淮河南北有差異,也有共性。因淮河命名的一對并不接壤的兄弟城市——淮南、淮北,一個偏北,屬于暖溫帶,一個偏南,在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淮北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而淮南除了平原,也多了些低矮的丘陵。
八公山,淮南的文化名山。
攝影/李瓊由于地理、氣候、水質(zhì)、土壤等等的不同,兩地的農(nóng)作物也有差別,“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積”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這里的淮南淮北并不是特指兩市,而是淮河以南、淮河以北。不過,兩個城市都是重要的煤炭大市,淮南因煤炭運輸,更是成為中國鐵路車站最多的城市。
六種方言在安徽匯聚,
淮南、淮北的方言也有差別。
制圖/王躍、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皖北地名除了與淮河的關(guān)聯(lián)以外,與中原其他地方一樣,大多樸實厚重,歷史悠久。
遠至上古時期,傳說大禹在皖北召開“涂山大會”,這就是蚌埠禹會區(qū)地名的由來。亳州的“亳”,曾是商湯的都城名,沿用至今。更多皖北的地名,則來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國。
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在亳州立都190年。
攝影/石耀臣
比如宿州、蕭縣,得名于春秋時期的宿國、蕭國。淮南鳳臺,古稱州來,也是春秋時期的國名。再拿僑置縣來說,今天馬鞍山市的當涂縣,原本在蚌埠懷遠縣附近,因為有涂山在境內(nèi),這里的人認為自己是古涂山國的后裔,所以叫當涂。
宿州蕭縣杜樓鎮(zhèn),這里有最長的村莊地名——
鞭打蘆花車牛返。
攝影/李瓊
壽縣在古代稱作壽春,是戰(zhàn)國時楚國最后一座都城。在這里,淮河自西向東北從壽春城的西北面流過,淠河、東淝河向北匯入淮河,著名的八公山佇立在北面丘陵之中。南北朝時期那場“淝水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的瓦埠湖附近。
淝水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潰敗的前秦也因此滅亡。同樣載入史冊的,還有在戰(zhàn)爭中誕生的成語典故,比如我們熟悉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成敗在此一舉”等等。
宿州碭山縣的擊鼓表演,北方氣息濃厚。攝影/李瓊皖北還有許多歷史課本上耳熟能詳?shù)牡孛?。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xiāng),楚漢相爭最后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被稱為“世界七大古戰(zhàn)場”之一的垓下,都在宿州。
淮河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并不是一條筆觸分明的線,而是一段模糊的區(qū)域。對于皖北皖南來說,皖中就是一段模糊的區(qū)域。皖中兼具南北,地名也是。
斗羊比賽,興于魯皖交界地帶。攝影/李傳新
皖中,貫通南北歷史、詩意,我全都要!長江與淮河之間的皖中,和江蘇的江北同屬江淮地區(qū),這里的方言、食俗、地貌,是南北過渡帶上的淮揚風韻,是四方人文交匯的舞臺。地名也是,既有厚重的歷史,也有唯美的詩意。
巢湖市鼓山,皖中既有平原,也有山嶺。攝影/李瓊
皖中的中心,有座以“兩個胖子”命名的城市,相比被人寫歌傳唱的舊稱廬州,她的名字常常被人吐槽土氣,還曾提出“兩個胖胖歡迎您”作為其旅游標語,自黑起來讓人心疼——
點開看看,真的是“兩個胖子”嗎?制圖/吳玖洋
這“兩個胖子”正是安徽的省會——合肥,其實這個名字出現(xiàn)比廬州早得多,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有了,而廬州一詞到了隋代才出現(xiàn)。
那么,“合肥”是怎么來的呢?其實,合肥應為“合淝”——東淝河與南淝河發(fā)源于此地,按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歸異出同曰肥”,合肥因此得名。北魏酈道元的解釋則有所不同,他在《水經(jīng)注》里寫:“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東淝河)”。無論如何,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而得名,是不爭的事實。
合肥下轄區(qū)縣地名,個個十足仙俠范兒。
制圖/孫璐
而合肥作為一個被名山、大川、魚塘、農(nóng)田團團包圍的城市,下轄區(qū)縣的名字,也把“江河湖海”都占全了。除了肥東、肥西這兩個和合肥一樣魔性的地名外,其他則是仙俠范兒十足的蜀山、瑤海、巢湖、廬江、包河......沒錯,蜀山不在四川,而在合肥。
合肥再往西南,這里和皖南一樣多山,大別山和霍山組成的皖西山地,有漢武帝時就封為“南岳”的天柱山、大別山第二高峰的天堂寨......天柱山可謂是冠名專家,自古以來它有天柱山、潛山、皖山等多個名字,于是一南一北分別誕生了潛山、岳西兩個地名,殊途同歸,都是天柱山的孩子。安徽的簡稱“皖”,也來自天柱山。
??向左滑動
天柱山又叫皖山,安徽簡稱由此而來。
圖1攝影/李瓊 圖2攝影/石耀臣這里和皖南一樣多水。小地名里經(jīng)常見到的“沖”——鴨林沖,姚海沖等等,在地理上就是帶著水源的山區(qū)平地;以“圩”命名的聚落,莫不位于筑堤御洪的河網(wǎng)或濱湖地區(qū)。
皖中也和皖北一樣,有許多歷史厚重的地名。皖中的農(nóng)村,遍地都是“郢”、“郢孜(子)”,以楚國國都“郢”命名,是春秋戰(zhàn)國楚文化的遺存。
巢湖之濱的三河古鎮(zhèn),是南北交融的產(chǎn)物。
攝影/王月敏秦軍攻破壽春后,壽春城里楚國貴族和百姓紛紛出逃,不少人流亡到江淮各地散居下來,這些楚國遺民將居住的村落稱為“郢”,正是為了紀念故國。在皖中地區(qū),二三十戶四五十戶的就稱為“小郢”,上百戶的就稱為“大郢”。
滁州的瑯琊山,據(jù)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它的得名與東晉元帝司馬睿曾寓居于此有關(guān)。司馬睿曾為瑯琊王,其王號得名于山東的瑯琊國,所以滁州的瑯琊山,也與山東的瑯琊國(郡)遙相呼應,一脈相承。后來,北宋文豪歐陽修在此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安徽地名,是安徽南北差異的縮影,也是中國南北差異的縮影。在安徽,可能同一個縣才能算老鄉(xiāng),這種南北差異也反映在地名里,不同的地名,看見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安徽,看見的是不一樣的歷史與山水。
但不變的是,這些地名都承載著城市的記憶,是每一個安徽游子念念不忘的回家的路。
歙縣汪滿田魚燈,
護佑一代又一代的安徽人。
攝影/方托馬斯
文丨李亦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地圖編輯 | 孫璐
地圖審核 | 程遠
設(shè)計 | 吳玖洋、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頭圖攝影 | 石耀臣
封圖攝影 | 方托馬斯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