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編輯 青云亂
自古以來,公雞就是農夫最好的“天然鬧鐘”,不需人為設定,它便能憑借生物鐘準時報曉,當太陽從地平線緩緩升起時,公雞的鳴叫聲便會準時響起,提醒著人們該起床了。

那么,公雞是如何做到每天準點報時的?母雞會像公雞一樣打鳴嗎?

一、早前對公雞打鳴的一些猜測
公雞每天早晨的鳴叫聲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非常熟悉,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卻一直充滿神秘色彩。

早期,人們普遍認為公雞鳴叫是對陽光的本能反應,就像其他一些動物會對光線非常敏感一樣,公雞也被認為是在太陽剛剛升起時,受到陽光刺激而發(fā)出叫聲。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早期科學家的認可,科學家們觀察到,有些昆蟲只要一感受到陽光就會躲進自己的巢穴,直到天黑才會重新出現(xiàn)。

他們推測公雞也屬于這類對光線高度敏感的生物,每天早上它們發(fā)出的鳴叫只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應激反應,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

但是,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公雞的叫聲往往會在天色還未全亮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
它們好像擁有某種預知天亮的能力,準確地在黎明前不久就開始鳴叫,而不僅僅是對陽光的反應,這導致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公雞鳴叫的原因。

此外,許多科學家也發(fā)現(xiàn),同一群公雞中的不同個體,其鳴叫時間也存在一定的自然波動,這種個體差異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為了得出可靠結論,科學家們對公雞打鳴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二、公雞如何做到準時打鳴?
2013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系列研究,他們首先將公雞分成幾組,每組4只,并將其中一部分公雞放置在一個全天候保持黑暗的房間內。
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公雞在最初的兩周內,每天仍然會固定在一個時間點集中打鳴,但在之后的兩周里這種規(guī)律漸漸消失了,這說明公雞的打鳴節(jié)奏不是由外界環(huán)境驅動的。

接下來,科學家又將其他公雞置于12小時明/12小時暗的環(huán)境中,這次公雞的打鳴明顯集中在每天的“黎明”前后,這進一步證實了公雞體內存在著大約24小時的晝夜節(jié)律。
也就是說,公雞擁有一個內在的生物鐘,會根據(jù)時間自主調節(jié)身體狀態(tài)。

最后,研究人員通過采血分析發(fā)現(xiàn),公雞在黎明前兩三小時,體內睪酮激素水平會明顯升高,這正是它促使公雞打鳴的重要因素。

從這次實驗來看,公雞看似隨意的打鳴,實則是由體內先進的生物鐘精準調控的結果。
這種生物鐘不僅讓公雞保持正常的晝夜節(jié)律,也使它能在黎明前準時發(fā)出招牌的叫聲,為新一天的到來打響第一聲號角。

三、生物鐘對公雞有何影響?
在動物體內,有一個神奇的“定時器”,它能精確地控制動物一天中不同時間的生理活動和行為,這就是生物鐘。

生物鐘像一個設置好的鬧鐘,會在特定的時間喚醒動物的某種生理機能,比如,每到黃昏時分,籠子里的雞就會自動回窩睡覺,每到黎明時分,公雞會準時打鳴報曉。

這說明動物能準確把握時間的流逝,做出規(guī)律的反應,但動物并不真正“知道”時間,這更像是一種本能的生理節(jié)律。

生物鐘形成的分子機制非常復雜,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的獲得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生物鐘是由一批特定的基因和蛋白質構成的復雜網(wǎng)絡。

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約24小時的循環(huán)節(jié)律,不斷調控動物體內代謝、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從而影響動物的各種生理特征。

這種節(jié)律性的生理變化每天會按時上演,比如,白天時,動物的體溫、心率、血壓會較高,而到了夜間這些生理指標就會降低。

每天清晨,公雞的松果體里會大量分泌一種能令公雞亢奮的激素,所以公雞才會在黎明前打鳴。

雖然生物鐘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它的存在對動物來說至關重要。
正是生物鐘的調控,使動物能夠適應地球的晝夜交替,從而得到充分的休息,使各項生理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

可以說,生物鐘是動物體內那個神奇的“定時器”,它默默地把守著動物生命的秩序,同時也為人類的生活服務。
我們可以想象,在沒有電子鐘這類精確計時工具的古代,公雞的打鳴對人類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生物鬧鐘”,古人就是通過公雞的叫聲判斷時間變化,安排農事活動的。

如今公雞已經(jīng)由野生動物轉化為我們的家禽,但它體內那精妙的生物鐘仍在發(fā)揮作用,讓這種看似簡單的鳥類,成為自然界中時間管理的大師,也讓它成為人類生活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可是公雞為什么必須要打鳴呢?
四、公雞為什么打鳴?
在遙遠的東南亞叢林深處,當?shù)谝豢|陽光照射進密林,你就能聽到一陣清脆嘹亮的雞鳴聲劃破黎明的靜謐,這就是野生公雞在向同類宣告自己存在的方式。

公雞原本生活在東南亞茂密的熱帶雨林中,郁郁蔥蔥的植被給它們提供良好的隱蔽環(huán)境,但也使它們難以看清彼此。

為了保持群體之間的聯(lián)系,公雞便逐漸養(yǎng)成了吃完早飯后集體打鳴的習慣,隨著晨曦的到來,公雞會飛上高處的樹枝,張開紅色的雞冠,發(fā)出響亮的鳴叫聲。

這種鳴叫既是向同伴表達存在感,也是宣示領地范圍,警告其他雞群不要入侵。
在雞群中,公雞嚴格遵守等級順序鳴叫,身為雞王的首領公雞會最先發(fā)聲,其余公雞則依次響應,沒有雞王許可,它們是不能擅自打鳴的。

雞王的鳴叫響亮洪亮,體現(xiàn)了它的地位和權威,如果有公雞想要挑戰(zhàn)雞王,就會在雞王之前鳴叫,表示不滿和反抗。

公雞的耳朵異常靈敏,它們可以通過鳴叫聲的音調、力度、節(jié)奏等辨認出每一只同伴的身份。

如果有不熟悉的公雞入侵領地,公雞們會立即警戒,發(fā)出短促急躁的鳴叫作為預警,當真的爆發(fā)沖突時,公雞會展開翅膀,跳起來互啄互打,以爭奪雞王之位。

隨著人類開始馴養(yǎng)公雞,這種打鳴行為被保留了下來,我們常說的“報曉”就是公雞在黎明時分打鳴的習慣。

野生公雞喜歡站在高處鳴叫,因為這樣聲音可以傳播的更遠,宣示自己的存在和地位,人類將公雞圈養(yǎng)在雞舍時,公雞仍會在破曉時分飛到高處鳴叫,以宣告新一天的到來。

即使在現(xiàn)代化的養(yǎng)雞場里,公雞也保留著它們的社會等級體系和打鳴習性,當頭公雞在天亮前發(fā)出第一聲清亮的鳴叫,其余公雞就會立即排好順序響應。

這種亙古不變的自然定律,伴隨著人類千百年,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活力,就像公雞打鳴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一樣,它象征著黑暗過后,新的一天即將開始。

在白天,公雞也會不時打鳴,特別是在成功交配后。這可能是公雞在向母雞示威,表達自己的優(yōu)秀基因,當捕食者入侵雞群時,公雞也會大聲鳴叫,警告群里的母雞和小雞逃跑。

可以說,公雞的打鳴聲對它們的生存有重要意義,它是公雞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也幫助雞群防范外敵,盡管打鳴會暴露自己的行蹤,但公雞仍然保留著這一習性,足見其利大于弊。

五、母雞會打鳴嗎?
母雞會像公雞一樣打鳴,這一現(xiàn)象在古代就有記載,《尚書·牧誓》中就提到“牝雞司晨”的故事,意思是家里的母雞在清晨打鳴,預示這個家即將落敗。

當時的人們并不了解其中的生理機制,往往會認為母雞打鳴是不祥之兆,是對公雞權威的冒犯和侵犯。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母雞打鳴并非什么災難的征兆,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

母雞屬于序列性雌雄同體的動物,它們的體內存在左右兩套性腺,左側是卵巢,右側是雄性性腺。
平時,左側卵巢會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這些雌性激素會抑制右側性腺的發(fā)育。

但是,當母雞的左側卵巢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損傷,或者母雞進食了過量的芳香酶抑制劑等激素抑制劑后,它左側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的能力就會大幅下降。

此時,數(shù)量劇減的雌性激素就無法繼續(xù)抑制右側性腺的發(fā)育了,右側性腺趁機開始分泌雄性激素,并逐漸發(fā)育壯大。
在這些雄性激素的作用下,母雞的身體就會開始發(fā)生“變性”的過程,首先,它的鳴管會發(fā)生變化,從而獲得和公雞類似的鳴叫聲,這就是母雞開始學會打鳴的第一步。

在完全變性之前,母雞仍保留一定的生育能力,可以下蛋,但是與從前相比,它的產(chǎn)蛋量會大幅減少。

當母雞最終完全變性后,它的右側性腺就會發(fā)育成為和公雞一樣的睪丸,里面充滿了雄性生殖細胞。

這時的母雞會具有公雞的部分特質,如顯著的領地意識、頻繁的騎跨行為等,但是,它的兩套生殖細胞都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既不能產(chǎn)卵,也不具備受精能力,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真正的生育能力。

所以說,母雞打鳴并非是什么可怕的不祥之兆,而僅僅是一種激素失調導致的生理學變化。

六、結語
自然界中的許多奧秘尚待我們去探索和理解,公雞的打鳴只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shù)自然現(xiàn)象有待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加以審視,我們要保持謙卑和好奇,以求知和探索的心態(tài)去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

同時,我們也要牢記,自己只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切不可肆意妄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這樣我們人類社會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