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歌王蕭敬騰是公認的“舞臺王者”,曾獲得過70多個音樂類獎項,創(chuàng)造了多個“神級live”。
可就是這樣一個事業(yè)相當成功的男人,在前不久的一次采訪中,表示自己不想要孩子。
因為在他眼中,自己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擔心這種“壞蛋”基因遺傳給孩子,給社會造成麻煩,同時也害怕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這看似令人費解的擔憂背后,其實藏著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蕭敬騰的音樂之路竟“起緣”于少管所。
蕭敬騰幼年時,父親脾氣火爆,很容易與人起摩擦,常常遷怒于蕭敬騰。所以小時候的他經(jīng)常會受到毫無緣由的打罵,“我七天有五天會挨打,真不夸張。”
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造成了蕭敬騰的叛逆。9歲時他打架抽煙,偷家里的錢;15歲的他和哥們一起欺負、毆打班上的同學。作為主犯的蕭敬騰因此被送到了少管所進行管教。
就是在那個少管所里,一位輔導員的話點醒了這位叛逆、走錯路的少年,“你有這么大力氣打架,還不如去打鼓?!?/strong>
他的人生就此被改變,和音樂有了不解之緣。
后來的他時常慶幸自己及時醒悟,找對了方向,沒有沉淪在黑暗的人生中。
正如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有可能影響他一生?!?/strong>
在這樣一個不會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一味暴力壓制的父親面前,蕭敬騰沒有感受到愛的教育,反而處處充滿著冤枉和委屈,他又怎么會不受到影響呢?
我們常說:父母的平和情緒,是孩子最大的福氣。因為一個溫柔的原生家庭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自由成長,給予孩子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
壹
父母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性情
在《金牌調(diào)解》的一次節(jié)目中,一對夫妻說自己最大的煩惱就是十五歲的兒子沉默寡言,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自閉,連房間門都不愿意讓父母進入。
最嚴重的一次,孩子連續(xù)一個月沒有走出過房間門半步,每天沉浸在游戲和直播的世界中難以自拔。
父親認為原因是孩子太過自卑。但是實際上,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的,要從家庭中尋找原因。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這些問題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這個孩子和蕭敬騰小時候一樣,也是生活在父母的“打罵”中,孩子的母親本身就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喜歡用貶低的話語去教育兒子,會罵兒子“你怎么笨得像豬一樣?!”
這樣長年累月的語言暴力就連成年人都難以承受,何況是沒有建構(gòu)好完整世界觀的孩子呢?
而且不僅是語言暴力,孩子的父母還會使用肢體暴力,用腳踢孩子。
就是這一連串的“粗暴教育”,導致孩子變得叛逆孤僻,甚至連父母的面都不愿意見到,和父母之間本該親密無間的情感鏈條就這么被父母“打斷”了。
父母的情緒傷害對小小的孩子來說是致命,因為家庭占據(jù)了孩子生活的很大部分。
很多情況下,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會被孩子完全繼承。
貳
父母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人格
一位母親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接孩子放學的視頻,令網(wǎng)友羨慕不已。
視頻中可以看出,孩子歡喜地跑過來和母親說自己這次考了倒數(shù)第二,不再是往常的倒數(shù)第一,不過可惜的是還是沒有及格,而母親則輕輕的笑著并沒有絲毫的責怪,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兩人之間溫暖的語氣和氛圍。
為什么這個孩子就對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十分坦然呢?
因為她知道母親并不會因為倒數(shù)第二而責備她,反過來會為她的進步而開心。
讓網(wǎng)友羨慕的正是這位母親的包容平和,和這位孩子的坦然自信。
發(fā)展心理學專家霍勒博士發(fā)現(xiàn),孩子在出生時只有一套情緒機制的基礎,他們并不會天生的管理情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引導。如果父母都不會很好的管理情緒,那就無法期盼孩子養(yǎng)成自信、樂觀的人格。
畢竟孩子的世界中最大的權(quán)威只有父母和家庭,如果總是需要他們來承擔父母不良情緒管理的后果,孩子就會因為長久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懦弱而又不快樂。
叁
父母的情緒藏著孩子一生的命運
陶虹曾在節(jié)目中分享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表示她和老公徐崢在家里盡量都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和孩子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來進行溝通。
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是因為陶虹自己也曾經(jīng)有過對孩子失控的時候。
當時她著急出門,女兒卻不小心打翻牛奶瓶,弄得房間里到處都是牛奶,她一時情急劈頭蓋臉說了女兒一頓,但是當看到女兒滿眼恐懼到忘記了哭泣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錯了。
她心想:作為孩子的母親都不能包容她的話,那么孩子會指望誰來包容她呢?
從此,面對女兒的錯誤,陶虹都會先控制情緒,再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要避免“踢貓效應”。所謂“踢貓效應”,是指對弱于自己或等級低于自己的人發(fā)泄情緒,是一種無能的表現(xiàn),并且會產(chǎn)生一個情緒傳染鏈條,造成一系列的影響。
所以當父母在外遇到了麻煩,工作中出現(xiàn)了不順心,回到家也不可以隨意遷怒孩子;當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或是犯了錯誤,不要隨意抱怨、不要隨意批評,要理智、冷靜地陪孩子一起想解決辦法,讓孩子養(yǎng)成陽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學會多多鼓勵和尊重孩子,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總之,不要讓孩子做父母壞情緒的垃圾桶,要讓孩子在父母的包容大度、溫暖關愛中成長,這樣他們才能健康、快樂。
Professor點評:
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父母也沒有權(quán)力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犧牲品。在原生家庭溫和、樂觀的環(huán)境中,孩子才能養(yǎng)成內(nèi)心柔軟,處事剛毅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