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chuàng)
說起《水滸傳》,就不得不提響當當的梁山108將。其中又分36天罡72地煞,性格各異的能人良將不在少數。
要管理和運作這樣一個成分復雜的團隊,其領軍人物的能力必須要過硬。
宋江作為梁山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老大,給讀者們都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宋江忠義兩全,待人親厚,雖然有宋江的“黑粉”說梁山的消亡,和宋江接受招安的錯誤決策有分不開的關系,但總體來看他確實是一個合格的領袖。
宋江的“大哥之位”有名有實,可是細細揣摩之下,在暗地里推動“劇情”的,卻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智多星”吳用。
不像他的名字,吳用的行動從兩個方面來說,都非?!坝杏谩薄?/p>
先來看宋江的位子是如何得來的。在宋江之前梁山還有兩任領袖,“白衣秀士”王倫和“托塔天王”晁蓋。
王倫此人面上大義凜然,心胸其實非常狹隘,他非常嫉妒那些有才能的人,同時還忌憚他們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這一點從當時晁蓋的落草過程就可見一斑。王倫給晁蓋、吳用等人定下了很高的“入行門檻”,完不成就不能加入梁山。
這不是明晃晃的排擠嗎?而被排擠的恰好還有一人,“豹子頭”林沖。
作為總教頭,林沖曾統(tǒng)領宮中80萬禁軍,又有將才又有帥才,這樣的人物正是被王倫所忌憚的,因此處處打壓。
吳用是晁蓋“派系”中的二把手,心里存了要反王倫的念頭,但是他也知道林沖的助力不可或缺。
于是,他摸透了林沖的心理,巧妙的用計激化了林沖的“反心”,成功將王倫拉下馬后,擁護晁蓋做了大哥。
但晁蓋心地雖好,但野心不足。他最大的愿景也就是廣交江湖義士,大家和氣生財,殺伐決斷這方面就有點不夠看了。
宋江就在這時出現了,在吳用眼中成了比晁蓋更合適這個位置的人選。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吳用和宋江都對梁山的“出路”有相同的構想。
梁山雖然可以靠“行俠仗義”過上好日子,但這只是暫時的富足,要喂飽這么多張嘴,必須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
而且,他們也沒有信心能推翻統(tǒng)治,綜合分析之下,先起義打出名頭再和朝廷談判,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因此,吳用“故技重施”,在晁蓋中箭身亡后,推舉更合適的宋江坐上了頭號交椅。
這么看來,梁山的權力更迭竟然一直有吳用的推動。
而宋江“升職”后,果不其然地立刻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號。這樣一來,梁山的性質也就完全不同了。
宋江對吳用的份量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就算后來有了二把手“玉麒麟”盧俊義,吳用實際上的話語權和作用。
還是隱隱要壓過盧俊義一頭的,比如歸順朝廷這件事中就可見一斑。
梁山義軍的名頭打響后,果然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幾次派兵圍攻也通通失敗,本以為只是一伙土匪,沒想到竟能打敗“正規(guī)軍”。
朝廷更是心中有數了,看來只有留為己用,讓他們去抗遼一條路能解“心頭大患”。
有機會為國效力,宋江也是愿意接受的。吳用將他們的心思看得明明白白,而他的話語權也派上了作用。
在整個招安的過程中,吳用積極地給兄弟們“洗腦”,替宋江的盡忠義鋪路。
看來宋江雖然是表面上的領導者,其實從“品牌運營”到“人事管理”,梁山的大事小情可以說都離不開吳用。
但如果說,就是吳用和宋江的歸順,才斷送了梁山好漢們的性命,其實是有些太過武斷的。
這不但是吳用的“預判”,其實也是梁山注定的命運。
奈何時代背景的限制,注定了梁山的悲劇收場,實在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