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聲音都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要參與。
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盛行,不合群就代表著不正常,被認為別人眼中的異類。
01
小的時候如果性格內(nèi)向,不善于交談,喜歡獨來獨往,往往和同學玩不到一起,但老師和家長恐怕要擔心了,擔心孩子不善交際,長大后沒有出息。出來工作上班,悶頭做事,下班立馬閃人,工作了幾年,和周圍的同事還是點頭之交,由此以往,或許就是團隊的一個眼中釘了。
倘若自己在工作中還算出色,難免會被人貼上目中無人的標簽,背后的議論也鐵定少不了,于是合群就成了一種生存方向,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
02
作家劉同曾說: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nèi)心的孤獨。
大學宿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其中必定會有人喜歡獨來獨往。
其實被群體的孤立排斥,只是弱者才有的生存憂慮,因為弱者無法面對被群體排斥的風險。
一個人足夠優(yōu)秀,足夠自信,就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胡適曾說過:獅子老虎永遠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貍和狗才成群結(jié)隊。
強者的世界注定與平凡人的世界有所不同的。
韓寒,讀書期間是與其他同學不同的,當同學在埋頭苦干時,韓寒在寫小說,于是就成了班里的不合群的人。
合群的同學選擇了幾乎相似的道路,最后淪為平凡人,而韓寒有思想又創(chuàng)造的青年作家,走出了不平凡的道路。
03
舒本華甚至稱: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的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
一個人能不能成為朋友?是看見識是否相差無幾,氣質(zhì)是否相合,興趣能否相投。一個群體,你能不能融進去也是與見識、、興趣有很大關(guān)系的,最主要的是靠緣分。
有的人為了生存,假裝自己合群,成為了墮落的開始。更有人者什么群都能進入,這是多么閑的慌,才把自己的棱角全部磨平,變成毫無特點的橡皮泥,別人怎樣捏,就能捏成什么。
對于普通人來說,不必刻意合群,也當然不必顯得自己特立孤行,主動不合群,應該不隨波逐流,也不要執(zhí)迷不還,最重要的是自己進入一個圈子,是否舒服愉悅?
情感寄語
知交零落實是人生常態(tài),能夠偶爾談起,而心中仍是溫柔,就是好朋友。
作者:染夏英子,一個喜歡文字和茶的姑娘。自由撰稿人,你有故事,我有茶,陪你度過日月山河。